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2020-09-17 蜜蜂早聘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放了學就回家,下了班就回家,不去社交也沒有什麼休假活動,有的人把這種行為稱為「宅」,但他們表示:我只是社恐罷了。

01
社恐是什麼?

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患者對於各種社交場合以及與人接觸十分抗拒,過分緊張和焦慮,對於社交活動只能下意識逃避,無法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影響正常生活。

就比方說,買衣服儘量不去店裡,害怕和店員溝通,尤其是對店員推薦詢問牴觸,能網購就網購;上班工作可以,但是害怕和領導匯報工作,一到自己就大腦一片空白,緊張到理不清邏輯語序顛倒,寫報告也比當面匯報強。

社恐尤其討厭團建,好友聚會等活動。在許多不認識的人面前更容易緊張,害怕別人過多的關注和問詢,與人溝通時總是容易臉紅、冒汗,有時候還會控制不住的心悸發抖

不論是社恐情緒還是較嚴重的社會恐懼症人群,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迴避社交活動,儘量不與人接觸,喜歡一個人獨處。


02
社交時代怎麼會有社恐人群?

事實上社恐人群數量相當龐大,尤其是20~40歲左右的青年人。社恐也不是我國獨有的,在我們眼裡崇尚自由的美國人也有這樣的問題,據調查,在美國有1500萬人不同程度被社恐影響著生活

有社恐情緒本來是一種正常現象,社交和禮儀在我國算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千萬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加上社會發展慢慢形成的許多複雜繁瑣的規矩,比如說從幼兒時期的孔融讓梨開始,到後面的長幼有序的餐桌禮儀,左右逢源的職場文化,上行下效的酒桌文化等等,不論好壞,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做事,多少都有點厭煩和逃避的心理。

社會恐懼症的成因是在心理和生理的雙方面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弄明白的社恐具體成因,但據心理學家研究後認為「恐懼症狀的擴展和持續是由於症狀的反覆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迴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

他的意思是,產生社恐情緒最開始可能只是一種偶然現象,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不斷被刺激出現社恐情緒,於是形成了一個「如果,就」的條件語句,而逃避的行為沒有使社恐情緒得到解決,還加劇了這個狀況。

在越社恐越逃避,越逃避越社恐的死循環,外加生理的雙重作用下,過度緊張焦慮會冒汗,心悸,嚴重還會休克,就形成了社交恐懼症。特別一提,據研究表明,社恐症這類的其它恐懼症是有遺傳性的。


03
社恐對工作的影響

隨著人成長接觸到的生活圈子變大,社恐症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許多人在讀書時只是不愛和同學玩,不敢上臺演講,隨著長大無法融入圈子,接受不了多人環境,不敢跟別人溝通,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失去生活能力。


不敢相信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工作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社恐。許多還未踏入職場的學生擔心無法處理職場社交,在職場中部分職員表示工作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公司內不可避免的人際交往,有些人因為嚴重的社恐症無法參加工作。

網絡的發達給予了社恐群體更多喘息空間,可能同樣也助長了社恐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在家裡對著機器工作,寫寫畫畫敲敲鍵盤,不出門不交際,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只要不去跟人接觸,怎樣都好。


04
不要被社恐情緒所支配


從社恐情緒到社恐症有一個很長的跨度,輕度的社恐在正常的工作中完全可以嘗試進行交際,不要一味逃避。

要知道不管什麼樣的工作,想要永遠不跟別人交流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現代職場中社交其實是比較重要的一環,有實力有人脈的人總是上升的非常快。即便不需要你左右逢源混的如魚得水,起碼不能成為工作的障礙。

嚴重的社恐確實會因為交際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到30歲因為社恐依然無法參加工作的人,雖然不工作少了交際能讓緩解社恐症的問題,可還是因為社恐本身和不能工作沒有收入,對未來生活沒有期待惶惶不可終日。

社恐症是可以治癒的,不管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認知方面的治療,社恐症都是可以去看醫生能治好的,嚴重的社恐更應該去看醫生配合治療,去接觸區改善恐懼人際交往的問題,躲在家裡不工作不接觸外人社恐是不會不藥而愈的。


05
適合社恐的工作


社恐想要去工作,像前面提到「寫寫畫畫敲敲鍵盤」描述的一些工作,確實有涉及的人際交往比較少的,可以作為社恐症適應職場的首選。

比如程式設計師。程式設計師主要工作內容最多的是和代碼和BUG作鬥爭,其中會涉及到一部分需求對接,但程式設計師的需求溝通不會像設計師那樣天馬行空的,比較簡單和直接,對社恐較為友好。

一些編輯類工作。有一些出版稿件類文字校對工作也比較簡單,涉及到的人際交往比較少,主要是認真做事就行。

如果能接受一些的文字溝通,不涉及到面對面交流或者語音交流的話,其實一些在線客服也是可以嘗試一下的。有的客服回答還會有固定話術,主觀性的交流比較少,也更輕鬆些。

基層的流水線工人,機器操作工一類,即使沒有社交也不會影響工作,但這類工作往往枯燥且更辛苦,一般年輕人似乎都不太能接受這類工作。

自媒體。如果說社恐症嚴重,不管工作是什麼性質,社恐連面試都不敢參加,還怎麼找工作?那麼自媒體就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也不需要正兒八經的上班打卡,平時就在上面分享一些個人生活,興趣愛好之類的內容,雖然賺大錢的希望渺茫,但賺點生活費還是可以的,而且由於自媒體平臺的相對自由開放的性質,對於改善社恐症狀也會有一些幫助,也可以作為社恐治療時的業餘愛好來發展。

其實有些時候社恐症開始時候並不是嚴重生理疾病,更多的是個人認知問題,畫地為牢的把自己束縛在裡面,不斷暗示自己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可以去社交。

或許嘗試著把自己當一個普通人,跟同事聊聊天,跟朋友逛逛街,多關注自己的愛好和事業,別總刻意去想社恐的問題,社恐慢慢就離開你了。

社交的確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多數人都有體會。但你不能被社恐支配,讓社交變得痛苦,逃避與人溝通,職場沒有那麼可怕,還是要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的呀。

END


更多求職、招聘、職場資訊,請關注蜜蜂早聘 ——上海謐聘旗下招聘平臺!

相關焦點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患者對於各種社交場合以及與人接觸十分抗拒,過分緊張和焦慮,對於社交活動只能下意識逃避,無法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影響正常生活。就比方說,買衣服儘量不去店裡,害怕和店員溝通,尤其是對店員推薦詢問牴觸,能網購就網購;上班工作可以,但是害怕和領導匯報工作,一到自己就大腦一片空白,緊張到理不清邏輯語序顛倒,寫報告也比當面匯報強。
  • 當代打工人的寫照
    來源:初中英語快樂學近日,前央視主持人周濤因為在芒果臺主持了雙十一的慶典而衝上熱搜。可以說,有了周濤的主持加盟,這場晚會也是十分的精彩。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周濤衝上熱搜卻是因為她「一秒上班」的超強表情管理。
  • 當代社恐日常:「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當然,現在大多數人只是輕微社恐症,比如在外面應酬回來渾身癱軟,感覺能量被抽空;比如該去見客戶或朋友,但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如果不用去了,覺得馬上輕鬆了。這樣的社恐現象導致這部分人每天過得很累,越是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內心越是疲勞。他們的能量用來對抗內心世界,沒有精力去應付外界。
  • 社恐患者在職場:上班,好比上墳
    拖延症、焦慮症、選擇困難症、起床困難症、末期懶癌…… 對於一個當代職場人來說,沒患上幾樣時髦的症候,簡直都不好意思上班打卡。 其實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社恐吧,畏懼陌生的工作環境,沒辦法自信地與上級、同事溝通,要是讓自己站在臺上做工作匯報,那真的是比當場裸奔還難堪!
  • 社恐的真實寫照:拒絕一切的開始,因為你害怕被拒絕
    和朋友聊天,總是聽到他們這樣的嘆息和吐槽:我每天起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爸爸不是李嘉誠,而是豬肉榮;為什麼我長得這麼帥,可是掉那麼多頭髮;為什麼那些人長得這麼醜,可是不掉頭髮;為什麼我這麼多才多藝,可是我社恐;那些人又膚淺又沒腦,可是現充!
  • 當代社恐大學生圖鑑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張愛玲社恐,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前有形容社恐生活片段的Finnish  Nightmares(芬蘭人的噩夢)一詞上了Facebook熱門,後有西班牙女士因為不想在路上和熟人打招呼,謊稱「失明」28年,雖然做不到這麼狠,而我們中國的年輕人社恐起來也是不遑多讓。
  • 《三十而已》|王漫妮的滬漂生活,是當代大多數人生活的寫照
    這是近期熱播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王漫妮滬漂的日常生活,幾句話真實生動地還原了拼搏在一線城市裡普通人的生活狀況。作為滬漂大軍中的一員,很能體會這種感受。她的生活就是很多漂泊在異鄉的普通人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歲月不等人,時間催人老。
  • 你是「社恐」嗎?
    社恐愈發普遍,當代年輕人需要什麼?時代進步,思想變化是必然。思想千差萬別讓年輕人愈發孤獨,他們崇尚「自由生活」,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看電影,無心戀愛,不願交友,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他們稱自己為「社恐」。
  • 社恐人上班真是太太太難了
    社恐人上班真是太太太難了時間:2019-11-23 16:43   來源:咋整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了避免和同事打招呼 我爬了11樓的樓梯!社恐人上班真是太太太難了 察言觀色,貌似是成人的基本法則。有人天生就很擅長,總能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自己也樂在其中。
  • 當代白領真實生活狀態曝光:近半數租房住,嚴重社恐…
    社交是一種能力,有好的社交技能可以擴展人脈圈,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歡社交,因為自己不擅長和人打交道,社交生活讓他們感覺壓力巨大。根據調查顯示,十個白領裡面,八個人喜歡宅在家裡,四個人患有社交恐懼症。
  • 當代青年的孤獨
    都說「人類是天生喜群的一種動物」但奇怪的是這屆年輕人卻一個個自稱「社恐如果嫌毛絨玩具的陪伴不夠真實5塊錢的人工叫醒服務貴嗎想想你因為一個人睡過頭導致上班遲到被扣掉的那些錢於是乎當代年輕人在孤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內向「社恐」的人日常都是怎樣度過的?快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現在我們無論是在學校、辦公室、家裡、街上等等都是有很多人一起的,現在人們也都是習慣於群居的,或村落或城市,都是一起居住,這也就導致了我們身邊總是被形形色色的人圍繞著,在這樣的社會群體中,有一些性格內向害羞的人,會害怕與其他人相處,這樣的人統稱為「內向社恐患者」,下面有一些這樣的人的日常
  • 當代都市青年生活圖鑑:那些喊著奮鬥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繁華錦繡的背後,往往是刺骨的冷冰和殘酷,大概是當代都市青年最真實的寫照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就是人上人」,這幫年輕人看似幽默正能量,背後卻是滿滿的血淚!似乎每一個年輕人都在加班當代白領加班,真的是沒有喪心病狂,只有更喪心病狂。有的人因為工作做不完,關乎kpi考核,只能埋頭瘋狂加班;有的人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加班,只要老闆同事都沒走,自己玩手指頭也要挨到大家都走了才走。
  • 64歲大爺發傳單一天掙65元,直言幫兒還房貸,當代家庭寫照很真實
    這天的氣溫很高,路人都忍受不住高溫打上傘,但是李大爺卻站在太陽底下,不停地發著手中的傳單。有的路人接過去之後沒走幾步就把傳單扔掉了,而有的人直接無視李大爺,目不斜視地徑直走過。為什麼李大爺在本應頤養天年的年紀裡,還要做這麼辛苦的活兒呢?原來李大爺為了給兒子們買房,貸款了兩百萬,如今每個月要還上5700元的房貸。
  • 可以不喜歡社交,但請不要害怕——社恐就要成為「透明人」嗎?
    社恐人的內心獨白這裡提到的「社恐」,是非病理性的,主要指的是一種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時常陷入尷尬和恐慌、喜歡享受獨處的一種狀態。比如「昨天上班他走進你那部電梯,你趕緊掏出沒有信號的手機」、「你很怕上廁所和他相遇,因為迎面走來總得寒暄幾句」等等。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慢悠悠地走在街頭,10米開外看見熟人,於是慌張躲避視線,心裡默念「別發現我別發現我」,緊接著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沒電了的手機屏幕上……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原標題:勇敢起來,觸摸真實社交的複雜與溫暖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
  • 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寫照!《二十不惑》強烈推薦!
    劇情折射了當代年輕人比較真實的大學生活,引發觀眾共鳴。《二十不惑》將四個各具特色的女生組合到一起,「精緻窮」、「大膽慫」、「焦慮佛」、「富貴忍」作為標籤。「大膽慫」—姜小果就和每一個努力生活的年輕人一樣,出身平凡,身上有股衝勁,在社畜的道路上打級升怪,一腔熱血卻總是換來一盆冷水,勤奮努力,是一個敢拼敢做,敢反思常衝動犯點小錯誤的職場小白,在升級的道路上,收穫美好的工作和浪漫的愛情。
  • 當代年輕人的真實生活寫照:不婚不育不買房,父母:看了發愁
    父母那個時代,無論是結婚還是生子都是按部就班的來,但是現在人的婚戀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不同,即使到了適婚年齡,也有很多人不著急結婚,甚至連為結婚做準備的意思都沒有,這樣的思想也令很多父母發愁,畢竟父母都認為,人活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孩子,房子和車子這三件事嗎?
  • 不適合社會生存的人的特徵:承認吧,你這個偽社恐!
    不適合社會生存的人的特徵:承認吧,你可能是個「偽社恐」!電影《後會無期》裡,浩漢對江河說過一句話:你這樣的人,不適合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旅程的開始,浩漢表現出歷經世事的樣子。今天無意間看到這樣的一條朋友圈:「我24歲,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每天上班下班,上班沒激情,下班抱著垃圾食品玩手機,不想社交,不愛動,體重飆升,0負債,但卡裡只有個位數,沒有女朋友,所以,我終究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