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單身並不是因為社恐

2020-08-20 十月的詩

請回答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有一點。你可能不相信,網絡上有高達70%的人認為自己單身是因為有社交恐懼症。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己有「社恐」呢?


可能是因為網絡上充斥著這樣的答案:

  • 明明很無聊卻推掉聚餐、聚會,那麼你一定是「社恐」。
  • 害怕和陌生人交朋友,那你一定是「社恐」。
  • 不喜歡被人關注,那你肯定是「社恐」。


於是大家紛紛對號入座,給自己戴上了「社恐」的帽子。


如果你仔細思考一下,幾乎所有的人都有符合以上「症狀」的時候,特別是「迴避型人格」的人。

心理學家John Bowlby將依戀方式根據排列組合,分為以下4種依戀人格:

焦慮程度低+迴避程度低=安全型人格

焦慮程度高+迴避程度低=痴迷型人格

焦慮程度低+迴避程度低=迴避型人格

焦慮程度高+迴避程度高=恐懼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的人遇到問題更傾向於選擇逃避。


那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是什麼樣的呢?

我用某度搜索了一下,給出來的答案是這樣的: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焦慮性障礙,其特徵是當處在公共場所或與人打交道時出現顯著而持久的害怕,怕被別人注視或否定的評價,擔心在他人面前出醜或遭遇尷尬,因而盡力迴避。


注意,這裡的重點是顯著而持久的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時大家都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緊張、害怕。

但如果你能正常的工作,還有幾個親密的朋友,那就有很大的可能,你並沒有社交恐懼症。


為什麼我們會希望自己患上社交恐懼症?


01、行為背後的動機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行為背後的動機發現,一個人做事情時的動機可以分成兩類:

  • 一類是單純地為了做好一件事。
  • 另一類是為了保護自我形象。


你持有哪種動機,決定了你之後遇到困難會選擇什麼樣的策略,勇敢面對或是逃避。

如果你的動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那很可能在面對困難時就會選擇逃避。因為那樣反而能避免我們的形象受損。



02、「社恐」成了我們的擋箭牌。


學生時代,有位朋友一直暗戀一位學長。

學長是學音樂的,各方面都十分優秀。每次出現都有一大群追隨者。

朋友覺得自己太普通,於是只是默默地關注著他,從來不敢靠近。有時,學長主動找她說話,她都會支支吾吾地躲開。

朋友說:我可能是有社交恐懼症吧。明明很希望和他說話,卻又不敢靠近。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優秀的人反而沒人追?」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因為優秀的人可得性太低,而人的骨子裡都是害怕失敗的,一旦被拒絕會感到很沒面子。」


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前,想到的是失敗了多丟臉,那就會千方百計的給自己找理由。

於是,我們把很多事都歸咎於社恐上:單身,那是因為我社恐;不想見客戶,那是因為我社恐;懶得維護友誼,那是因為我社恐。

「社恐」就成了我們完美的擋箭牌。我們躲在這後面,又舒適又安全。



記得有一次,同事要參加了一個演講。

演講前她忘了先檢查設備,最後關頭電腦卡住了,PPT放不出來,她一緊張,演講內容也忘記了。最後只好換成別人上場,同事非常沮喪。

事後,同事說:我可能是有社交恐懼症吧?明明準備得很充足的演講,卻臨時怯場。

作為旁觀者的你,一定看得出來,這和社恐一點關係也沒有。

可是,如果是因為「社恐」的原因,那就不是自己的錯。這樣或許能讓我們感覺好受點。


選擇逃避,人生將充滿遺憾

「人這一輩子所受的苦,都不過是一塊跳板。人在跳板上,最難的是跳下來之前,心裡的掙扎、無助。」


01、勇敢跳出舒適區


我們一旦習慣了某種生活,就很難跳出舒適區,去做點什麼改變。因為害怕變化會帶來「失敗」。

「面對失敗,最難過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表白失敗確實很沒面子,可是萬一成功了呢?


曾有心理學者來到醫院,採訪臨終的病人:「你們一生中最遺憾、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發現大家後悔的大多是自己沒有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做過的事情。

前五名後悔的事情是:

「希望能有勇氣去做我自己」

「希望曾經鼓起勇氣去說出心裡的話。」

「希望能花多一點時間在我愛人身上」

「希望我不要那麼認真工作」

「希望曾經能多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如果我們一直選擇逃避策略,人生當然會簡單許多,但是最後卻會留下很多的遺憾。

教育家周弘先生說過這麼一段話:

「當你感到怯懦,不敢主動與人交往的時候,對方也一樣,他們沒有你表面所看到的那麼強大與無懈可擊。」

也許只需要再勇敢一點點,就能和喜歡的人廝守一生;也許只要努力一點點,生活就會變得大不相同。


02、找到情緒背後隱藏的原因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

因為害怕和陌生人交往,特別是比自己優秀的人。甚至是寫了文章,都不想給別人看到。

雖然我們都不喜歡被情緒控制,但情緒並不是完全無用的。很多時候,情緒是在提醒我們一些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事情。

害怕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是因為自卑。害怕文章被人看到,是因為自己知道寫得還不夠好。

只有找到原因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當你準備去見客戶時,你感到害怕。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 是你對公司的產品還沒有完全了解?
  • 是你對自己溝通的技巧還沒有信心?
  • 是你對自身的形象不滿意?


如果是這些原因,就意味著你還有準備好。而不是因為「社恐」。


03、主動學習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主動去學習。

與別人交往要學會說話技巧;戀愛婚姻要學習溝通技巧;生兒育女要學會育兒技巧。

當我們掌握了足夠多的知識,就和別人有了更多的話題。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和情緒。

但很多人因為覺得這樣太麻煩,就放棄學習。過著自己也不甘心的孤單的「社恐」生活。

就拿戀愛來說,有很多網友表示,選擇單身,是因為覺得戀愛太麻煩。

每天工作已經很忙,下班後,只想點個外賣,刷刷劇。

沒有戀愛就不會失戀,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逃避策略。但當你看到別人甜甜蜜蜜地成雙成對時,卻偷偷羨慕不已。


最後,分享一首顧城的詩:

「你說,你不愛種花,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所以,為了避免一切結束,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願我們能社交,也喜獨處。

相關焦點

  • 當代社恐日常:「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如果你中了上面幾條,你很可能加入了社恐行列。這不是真相!其實,我們只是太需要注入心理的能量啦。壹什麼是內在社交恐懼?即使他們到了20-30多歲的年紀,因為恐懼社交,他們也不願意找對象,甚至他們覺得情侶間的拉手、擁抱都是一件可怕難為情的事。
  • 社恐的真實寫照:拒絕一切的開始,因為你害怕被拒絕
    和朋友聊天,總是聽到他們這樣的嘆息和吐槽:我每天起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爸爸不是李嘉誠,而是豬肉榮;為什麼我長得這麼帥,可是掉那麼多頭髮;為什麼那些人長得這麼醜,可是不掉頭髮;為什麼我這麼多才多藝,可是我社恐;那些人又膚淺又沒腦,可是現充!
  • 年輕人,你有「社恐式孤獨」嗎?
    虛擬戀人盛行的背後更深次的原因在於很多年輕人都存在「社恐式孤獨」「社恐式孤獨」指的是部分年輕人一個人時有強烈的孤獨感面對面社交時又感到恐懼只能又回到孤獨的狀態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獨居青年超7700萬8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
  • 你是「社恐」嗎?
    社恐愈發普遍,當代年輕人需要什麼?時代進步,思想變化是必然。思想千差萬別讓年輕人愈發孤獨,他們崇尚「自由生活」,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看電影,無心戀愛,不願交友,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他們稱自己為「社恐」。
  • 社恐宅女的崩潰日常,你中了幾個?
    原來,有社恐的,不只我一個人。所謂社恐,叫社交恐懼症,是當下一種常見的心理病。社恐的人,主要有以下症狀——不喜歡跟人打招呼,認為全世界最恐怖的事是閒聊。同事想找你午餐約飯,不停假裝自己很忙。周末只想宅在家,參加一場聚會比上班還累。簡單的來說,社恐就是一種社交障礙,而沒有社恐的人,只會把它當成無病呻吟和高級裝逼。
  • 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
    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克服社恐,我可以怎麼做?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寫在最後>社恐的人可能會自卑、內向,但自卑、內向的人,並不一定就是社恐。
  • 聽說你也是「社恐」患者?
    今天是周五,快樂不添堵熬過了5天,又到了我們的周末party時間(興奮得手舞足蹈)不過比起開party有的人更慶幸終於可以安然開啟自閉模式沒錯 就是社恐人群在出門便是人人人人人的社會裡社恐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他們不擅長與人交流在社交場合常常會感到異於常人的焦慮和恐懼都說想要逼瘋一個社恐只需要三句話——「請自我介紹。」
  • 輕度社恐如何自愈,學會三招,你就能慢慢走出來
    現在社會,社恐這個新名詞,橫空出世。而眾所周知,社恐是一種病態,但是輕度社恐卻不算是一種病態,輕度社恐的大有人在。而輕度社恐成因也有很多,有些人是受家庭的影響,小時候性格收到壓抑。而有些人,則是受過嘲笑,對自己的樣貌不自信。也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遇到的挫折太多所導致。
  • 每個社交恐懼者都該知道的事《社恐會讓你失去什麼?》
    如果不是因為社交恐懼的折磨,我不會痛苦20多年。如果不是因為社交恐懼的折磨,我的人生也曾不會一次又一次的錯失了那麼多的機會。我想,說道這裡,大家肯定會與我產生共鳴。是啊!社恐曾經讓我失去了太多太多,那麼社恐又讓今天的你失去了什麼呢?
  • 內向與社恐,不要讓它們再互相背鍋了
    如果因為性格內向,就要被認為「冷漠」、「不合群」,這個鍋,內向者不背。內向是如何逐漸被曲解的呢? 這跟我們長期以來的習慣性偏見有關。比如,內向的人通常不合群。而不合群通常就會被認為是怪人,因為人類自古以來都是群居的,和群體一起是「正常」的,脫離群體是「不正常」的,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 社恐患者在職場:上班,好比上墳
    你的社恐,到達了幾級? 可是到了午餐時間,其他同事竟然因為各種事情全遲到了,只有你和新上級坐在餐桌前大眼瞪小眼…… 講真的……這頓飯不吃了行不行? 傍晚時: 精疲力竭的第一天總算結束了,偷偷瞄了一眼辦公室,似乎大家都差不多下班了,你心中暗喜,開始悄悄地收拾包。
  • 當代社恐大學生圖鑑
    --張愛玲社恐,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前有形容社恐生活片段的Finnish  Nightmares(芬蘭人的噩夢)一詞上了Facebook熱門,後有西班牙女士因為不想在路上和熟人打招呼,謊稱「失明」28年,雖然做不到這麼狠,而我們中國的年輕人社恐起來也是不遑多讓。
  • 梁壯的詩歌詞集-不是我說的對不起
    ,怎麼留你才能回頭,是我的溫柔不夠,還是你單身太久,已不懂感受。《不是我說的對不起》不知道在你眼裡的我,很小心也會犯錯,你說沒用的執著,就別傻傻的在那裡難過。不是我說的對不起,到底是誰傷了你,你有多少的秘密,從未對我提起。
  • 社恐的禮儀,美的你無法想像
    生活中總有一群這樣的人,似乎是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就陷入了腦補。他們對他人的情緒非常的在意,別人說話的語氣,甚至微信回復的幾個字眼,就能他陷入情緒拉扯的大戲。這不是公開處刑麼!太可怕了!和同事社交會焦慮:下班地鐵口,遇到不熟的同事,會故意說你先走吧,我去買點東西,其實是不知道聊啥。遠處看到不是特別熟的人,會躲起來,或者掉頭走。
  • 慢熱,自卑,社恐,不善戀愛
    4.不是讀書沒用,是我沒用。 5.如果不曾遇見你,我本可以忍受孤獨 6.二十幾歲,匆匆忙忙,慌慌張張,一無所有。
  • 社恐星人活該被職場淘汰嗎?
    有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同學跟我說,她為了不和同事「尬聊」,下班寧願走樓梯也不坐電梯,午餐的時候,也是儘可能自己一個人吃,在公司能不說話就儘量不說話,因為不愛交流,她和同事領導的關係都很冷淡,她覺得自己實習期過後肯定不能留下了。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放了學就回家,下了班就回家,不去社交也沒有什麼休假活動,有的人把這種行為稱為「宅」,但他們表示:我只是社恐罷了。01社恐是什麼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01社恐是什麼?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患者對於各種社交場合以及與人接觸十分抗拒,過分緊張和焦慮,對於社交活動只能下意識逃避,無法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影響正常生活。社恐也不是我國獨有的,在我們眼裡崇尚自由的美國人也有這樣的問題,據調查,在美國有1500萬人不同程度被社恐影響著生活。
  • 走出社恐 | 帶你重拾自信,只需一個方法
    1 什麼是社恐? 社恐的全名叫社交恐懼症,顧名思義就是在社交過程中產生的對社交的恐懼狀態。社恐的內核就在於此,越是要求,越是做不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內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而社恐是一個結果,並不能夠直接地去解決,就像蓋房子需要一塊磚一塊磚地搭建,而不是直接蓋好一棟樓。解決社恐需要把經歷放在自己內心的衝突和矛盾上,需要管理好衝突,只要衝突減少了,就能夠比較簡單的從社恐中走出來。
  • 內心極度社恐的人:表情包,是我最後的倔強
    上午還在給你發各種表情包的同事,下午在茶水間碰見立刻掏出手機回信息,仿佛故意躲著你(其實就是故意躲著你),這種表現是社恐無疑了。社恐上臺演講,即使準備了10頁的內容,大概只會講到第5頁,因為他們想快點下臺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