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職場日常大概就是這樣吧!

2020-12-17 愛非瑞辰AFRICHAIN

說到社恐

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點

尤其是進入新的工作環境時

如果恰巧你還是個慢熱的內向性格

那恭喜你

碰到以下幾種日常職場事務

真的能分分鐘用腳趾

在地上摳出個三室兩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入職第一天:

被HR拉到辦公室中央,滿臉堆笑地說:

「讓我們歡迎新同事!來,給大家做個自我介紹吧!」

霎那間,所有陌生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到你身上,緊盯著你,等你開口!

天啊,我可不可以當場辭職?

午餐休息:

好不容易熬到了中午,又在糾結午飯要怎麼辦?

點個外賣自己吃會不會顯得有些不合群?

想和新同事一起,可誰也不認識,硬湊上去也太尷尬了吧......

要不乾脆不吃了,說自己在減肥?

電梯/廁所遇同事:

想打招呼又說不出口

3米開外看到不太熟的同事

一定會立刻低頭假裝玩手機

或者蹲下繫鞋帶

希望對方也能假裝沒有看見我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社恐日常你經歷過嗎?

早上出門聽到門外有鄰居,會屏息等待對方離開,避免寒暄。

走在路上,耳機就是我的結界。

飯桌上超過三個不認識的人,基本就埋頭苦吃。

喜歡玩單人的遊戲,如果別人邀請我打遊戲,就會立馬下線......

社交恐懼者在生活中通常都是這樣的狀態,而數據顯示90%的人都擁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但人總是要社交的,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可以讓工作生活更加舒心。

以下是適合社恐的社交小Tips:

1.保持適當頻率發重要的朋友圈,多給別人用心發的朋友圈點讚評論。

3.遇到認識但不太熟的人點頭微笑即可,過於熱情或裝作沒看見都會讓人反感。

4.當大家聊得很歡時,即使自己不感興趣也要保持微笑傾聽的姿態。

5.面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重要,不要總想著一件事情的對錯。

6.終極秘訣,一包零食就解決社交大部分難題,輕鬆打開話匣子。

發一圈,好感度+1

親密度+1,熟悉度+1

所以,朋友,下單嗎?

相關焦點

  • 社恐患者在職場:上班,好比上墳
    聚焦入職0-3年職場新人的日常點滴 照亮職場新人的成長之路 拖延症、焦慮症、選擇困難症、起床困難症、末期懶癌…… 對於一個當代職場人來說,沒患上幾樣時髦的症候,簡直都不好意思上班打卡。
  • 社恐星人活該被職場淘汰嗎?
    這些表現,也許就是年輕人常調侃自己的「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社交恐懼症」一種醫學範疇的心理病症,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不擅長社交,或者害怕社交,遠沒有達到醫學上心理疾病的程度。如果有「社恐」的職場新人放任自己逃避下去,那麼真的可能會被職場淘汰。職場新人如何克服「職場社恐」呢?
  • 內向「社恐」的人日常都是怎樣度過的?快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現在我們無論是在學校、辦公室、家裡、街上等等都是有很多人一起的,現在人們也都是習慣於群居的,或村落或城市,都是一起居住,這也就導致了我們身邊總是被形形色色的人圍繞著,在這樣的社會群體中,有一些性格內向害羞的人,會害怕與其他人相處,這樣的人統稱為「內向社恐患者」,下面有一些這樣的人的日常
  • 社恐宅女的崩潰日常,你中了幾個?
    原來,有社恐的,不只我一個人。所謂社恐,叫社交恐懼症,是當下一種常見的心理病。社恐的人,主要有以下症狀——不喜歡跟人打招呼,認為全世界最恐怖的事是閒聊。簡單的來說,社恐就是一種社交障礙,而沒有社恐的人,只會把它當成無病呻吟和高級裝逼。
  • 當代社恐日常:「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這樣的社恐現象導致這部分人每天過得很累,越是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內心越是疲勞。他們的能量用來對抗內心世界,沒有精力去應付外界。芬蘭作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在《芬蘭人的噩夢》一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典型社恐症患者——「芬蘭人」的日常內心戲。
  • 社恐的我,一天有25個小時不想見人
    在追求自由、個性化的今天,越來越多人不屑於社交,也有許多人迫於生計,在「社恐」魔爪下苟延殘喘。職場社交壓力已經成為職場人職場壓力來源之一,與此同時。90後職場新人在職場社交上的佔比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更大,職場新人「畏懼」社交。 比賽嗎?我絕對能拿下「一天不說話」大賽特等獎(尷尬地搓手手)。
  • 社恐時代,我們還需要朋友嗎?
    對我來說,價值相似、可以經常交流的是一類;彼此不同但是仍然願意互相關愛和接納的是一類;因為生活際遇萍水相逢、相談甚歡、日常彼此解悶陪伴的是一類。前兩類的構成和互動比較穩定,加在一起大概有3-5人,後面這一類變化比較大,人數可以在0-10個之間波動吧。但總之,我認為這些友誼都很美好,我也都非常珍惜。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放了學就回家,下了班就回家,不去社交也沒有什麼休假活動,有的人把這種行為稱為「宅」,但他們表示:我只是社恐罷了。01社恐是什麼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01社恐是什麼?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患者對於各種社交場合以及與人接觸十分抗拒,過分緊張和焦慮,對於社交活動只能下意識逃避,無法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影響正常生活。社恐也不是我國獨有的,在我們眼裡崇尚自由的美國人也有這樣的問題,據調查,在美國有1500萬人不同程度被社恐影響著生活。
  • 內心極度社恐的人:表情包,是我最後的倔強
    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上午還在給你發各種表情包的同事,下午在茶水間碰見立刻掏出手機回信息,仿佛故意躲著你(其實就是故意躲著你),這種表現是社恐無疑了。社恐上臺演講,即使準備了10頁的內容,大概只會講到第5頁,因為他們想快點下臺結束。
  • 社恐小透明要如何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相信很多初入職場和即將步入職場的朋友會有不敢發言的情況,尤其是在非母語的環境中。我們今天請到了豆瓣Women In Tech女性科技從業者集合地小組的lunamenina來和我們分享她作為社恐大軍的一員,是如何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下文將以lunamenina的第一人稱來敘述。
  • 「職場社恐之歌」全中?別怕,天空步道給你增加交流的勇氣
    脫口秀大會中,王勉以一首職場社恐之歌炸場,吐槽與同事相處互相迴避沒有共同話題,電梯偶遇也只能掏出沒有信號的手機來緩解尷尬,簡單的旋律歌詞說出了當代職場社交的現狀。一群人聚會的時候,別人都在高談闊論,積極交談,你卻總是低頭吃東西或是玩手機。
  • 社恐的真實寫照:拒絕一切的開始,因為你害怕被拒絕
    和朋友聊天,總是聽到他們這樣的嘆息和吐槽:我每天起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爸爸不是李嘉誠,而是豬肉榮;為什麼我長得這麼帥,可是掉那麼多頭髮;為什麼那些人長得這麼醜,可是不掉頭髮;為什麼我這麼多才多藝,可是我社恐;那些人又膚淺又沒腦,可是現充!
  • 社恐、臉盲、強迫症?其實這些大作家比你更嚴重
    ;再比如他平時喜歡連續接觸某樣東西三次,因為堅信這樣做能夠帶來好運......我好幾次差點撞到一個大鬍子男人,並為此而道歉,後來才意識到這個大鬍子男人就是鏡子中的自己。」(嗯,對於聚會人數,「社恐」們真的會很在意。)事實上,早在高中時,敏感的松浦就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無法融入周圍的環境。
  • 社恐到底是何物
    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一位脫口秀演員曾這樣描述社恐:聽起來雖然十分矛盾,但社交焦慮的人大部分會有這樣的心情,他們害怕人際關係、膽怯、退縮、但又十分渴望改變自身的狀態,期待被人承認和接納。
  • 不適合社會生存的人的特徵:承認吧,你這個偽社恐!
    不適合社會生存的人的特徵:承認吧,你可能是個「偽社恐」!電影《後會無期》裡,浩漢對江河說過一句話:你這樣的人,不適合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旅程的開始,浩漢表現出歷經世事的樣子。臨別前,浩漢有點氣急地對江河吼道:「你這樣的人不適合在這個社會生存!」所謂「不適合在社會生存的特徵」,其實算是一種「追尋自我」和「追逐生活」的一種對抗。
  • 社交是自我實現的渠道:掙脫社恐的三種方法
    —— 範偉當今社會,人們總是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社交,但是對一些人來說,社交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果要在公共場合講話,他們就會緊張、發抖、心悸,嚴重的甚至會過度緊張而休克。現在許多大學生正深受社恐的困擾。(4)前面的(1)(2)(3)的恐懼感強烈,迴避以上情況的行為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或忍受以上情況的同時承受強烈的恐懼感,且持續六個月以上?如果以上4個問題,回答全部都是「是」,那麼你就有可能是社交恐懼。
  • 那些沒錢沒對象還社恐的人,都在幹嘛?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兩難的經歷吧。那些外表看似風光冷靜的職場人,也許內心始終在崩潰邊緣徘徊,因為不想說,所以才會故作堅強。「社恐,讓人習慣孤獨」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習慣了身邊有人陪,很難自己一個人去做點什麼。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90後的社恐「絕症」,其實是從小落下的病根兒
    ▽直到當社恐的呼聲一次次地吹過網際網路大草原、引發超乎想像的共鳴,大家才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並帶著「怎麼這麼不爭氣」的心態反問——在90後當中,擁有社恐的比例好像太高了吧?90後的生活中,社恐幾乎無處不在。
  • 為什麼長大後有人成了社恐?《三十而已》說明了原因
    雖然口頭上總是嚷嚷著自己是社恐,很多人並不是患有社交恐懼症,只是不想交友,想一個人生活。看《三十而已》就在想,現實裡顧佳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因為長大後鍾曉芹也很少,陳嶼很多《三十而已》裡童年時期的陳嶼,父母離婚,父親出走。他失去了父愛,還得付出父愛,因為他還有個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