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自我實現的渠道:掙脫社恐的三種方法

2020-12-17 十月楠木

我不願意接受採訪,因為平時我就不知道該說什麼,大家談得來還行,要是感覺不對,我一句話也說不出,我覺得我有社交恐懼症」 。—— 範偉

當今社會,人們總是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社交,但是對一些人來說,社交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果要在公共場合講話,他們就會緊張、發抖、心悸,嚴重的甚至會過度緊張而休克。現在許多大學生正深受社恐的困擾。在大學,新生入學需要自我介紹,集體活動需要表現自我,課堂上要當眾發言,時不時地還會來幾場演講比賽,畢業還有論文答辯,等等這些活動,對於社恐的我們來說,簡直煎熬到了極點。

所以現在有很多大學生為了躲避這些狀況,乾脆就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這樣下去,雖然我們自己舒服了,但是我們的人際關係會變得很差,大學是我們人生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也是社交焦慮的高發期,約 80% 的社交焦慮發生在 20 歲之前。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就會對個人的學業、事業、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等帶來負面影響。

一、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百科上說:「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

簡單來說就是害羞的極端表現,比如害怕成為眾人的焦點,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不敢抬頭,不敢跟人對視,更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

通過以下4個問題,可以辨別自己是否是社交恐懼症:

(1)你是否害怕當眾回答問題、演講或表演等活動?(2)你是否害怕參加如宴席以及會議室、教室裡舉辦的集體活動,又或是害怕別人已經就坐完畢的場合?(3)你是否害怕當眾出醜,受到別人的否定?(4)前面的(1)(2)(3)的恐懼感強烈,迴避以上情況的行為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或忍受以上情況的同時承受強烈的恐懼感,且持續六個月以上?

如果以上4個問題,回答全部都是「是」,那麼你就有可能是社交恐懼。

其實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還沒有到病理的程度,只是自己意識到了自己性格害羞,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

二、社交恐懼和性格內向的區別

社交恐懼總是伴隨著性格內向出現,有的人甚至將它們混為一談,但是他們其實是不一樣的,社交恐懼比性格內向要嚴重的多。

1、痛苦的持久性

性格內向的人只是在剛開始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會感覺緊張心悸,但是在熟了之後就會該幹嘛幹嘛去。而社恐的人,則是持久的痛苦,在剛得到這個消息時痛苦,回到家裡還會痛苦。

2、精神痛苦

社恐的人則是恐懼,驚恐,顫抖,這種痛苦無法自己消失,必須去尋求醫生的幫助。但是性格內向的人在進行社交的時候,感受到的是不舒服,害羞,只要度過這段時間慢慢地就會適應。

三、如何擺脫社恐

1、發現社恐來源

人是不會無緣無故的就恐懼社交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恐懼點,比如不夠好看、學識較差等等。然後把能想到的方面都記在紙上,然後用1-100數值來表示焦慮值,這樣就會知道自己處於哪個級別。

在80分的時候就要注意了,現在這個觀點已經進入危險區,時刻都會引發我們的焦慮恐懼,這個時候要嘗試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可怕的」,然後深呼吸,降低焦慮。

2、轉移注意力

當我們陷入社交恐懼的時候,不妨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看看對方的長相,穿著,慢慢地就會發現我們不會那麼恐懼了。

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總是會過分關注自己,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之後,可以有效放鬆我們的神經,當然,這也是需要鍛鍊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地鐵或者公交上,仔細觀察乘客的容貌,最後的目標是練到可以在關注自己的同時,也能轉移注意力到他人身上。

3、隨時表揚自己

有很多社恐的人會在自己無法控制的時候苛責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到,這樣下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害怕社交,越害怕社交就越想強迫自己,完全陷入一個死循環,最後只能得到一個病重的自己。

表揚自己可以從小的事情開始,比如,你今天對外賣員說了一聲「謝謝」,去公園散了5分鐘的步,在微信群裡和一個不認識的人交談等等,即使是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你也可以得到自己的表揚,這樣可以讓自己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社交,不討厭就會慢慢地接受。

寫在最後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一個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人經歷過什麼,也許他也曾經是一個社恐人員,其實社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在自己嚇自己。如果你實在不想改變或者改變不了,那麼就堅持做自己吧。

社恐其實也是一種高質量的獨處,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只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

參考書目:《認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日] 清水榮司

作者:我是十月,一個專注個人成長的90後,喜歡多變的現實,也喜歡夢幻的遠方。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如給我一個小小的鼓勵,動動手指,點個吧。

歡迎轉發,收藏,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在這樣的矛盾下,一些年輕人自稱「社恐」青年,也就有跡可循了。「社恐」這個標籤,更像是他們手中的盾。在真實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這張盾牌,應對無孔不入的社交壓力。「說社交降級可能有點誇張,從某個角度講,這也是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自我適應。」
  • 重度社恐自愈手冊:80%的人,不了解社交恐懼
    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如何判斷你是不是「社恐患者」社交恐懼症,實際上應該叫做社交焦慮症,因為社交恐懼的本質不是恐懼,而是「焦慮」。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簽。   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數據裡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社恐」是病嗎?
  • 內心極度社恐的人:表情包,是我最後的倔強
    社交恐懼有多麼普遍?社恐廣泛地分布在全世界。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有12%的人可能會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表現出符合社交焦慮障礙的症狀。所以,偶爾感到社交焦慮是很正常的。把內心極度社恐的人推到聚光燈前,無疑是將他們推向深淵。在《無壓力社交》書中,提到社交焦慮者的心理表現有以下幾種:社交焦慮者覺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消極,並害怕自己在公眾場合中的一些行為會使場面尷尬或招致奚落。
  • 可以不喜歡社交,但請不要害怕——社恐就要成為「透明人」嗎?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刻像當下這樣,對人們的社交技能有如此高的要求。」菲利普·津巴多在為《害羞與社交焦慮症:CBT治療與社交技能訓練》一書作序時這樣寫道。今天你社恐了嗎?內向和社恐有什麼關係對於社恐的一大誤解,就是以為社恐等於內向,其實不是的,內向是一種中性的性格特點,可能大多數內向的人,他的社交需求比較少,但是當他社交的時候,他是不害怕的。
  • 每個社交恐懼者都該知道的事《社恐會讓你失去什麼?》
    我過去曾經有著20多年的重度社交恐懼症和口吃恐懼症。後來在沒有看過醫生,也沒有吃過一粒藥,且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之下,靠著自救徹底的擺脫了多年的心理障礙。後來我把自己自救蛻變的成功直接經驗研究成一套專門針對社交恐懼症,自信心提高以及超級演講口才的理論體系以及實踐訓練方法—《安峰超越技術》。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特別害怕當著一群人自我介紹;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吃東西,害怕給人造成負擔;路上遇到熟人寧願繞遠路也不想打招呼;說好的聚會被人放鴿子表面遺憾內心卻是鬆了一大口氣。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 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
    很多年輕人自稱有「社恐」,其實並非達到疾病的程度,而是一種迴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緒和狀態。近年來,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社交障礙、內向型人格等字眼經常活躍在群眾的社交平臺上,那麼,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今天的開場白從幾道選擇題開始。
  • 社恐:別看我別看我…
    社交恐懼症(社恐),是指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合理的緊張或恐懼心理。他們接受並認同自己,並且朝著實現自己的方向穩步前進。雖然最終他們也無法逃離社會屬性,但是當社交場合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或許從容不迫,或許硬著頭皮也能上。
  • 走出社恐 | 帶你重拾自信,只需一個方法
    1 什麼是社恐? 社恐的全名叫社交恐懼症,顧名思義就是在社交過程中產生的對社交的恐懼狀態。社恐的內核就在於此,越是要求,越是做不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內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而社恐是一個結果,並不能夠直接地去解決,就像蓋房子需要一塊磚一塊磚地搭建,而不是直接蓋好一棟樓。解決社恐需要把經歷放在自己內心的衝突和矛盾上,需要管理好衝突,只要衝突減少了,就能夠比較簡單的從社恐中走出來。
  • 探探大數據:社恐族的「戀愛尷尬」,社交軟體助破冰
    現代社會,「社恐患者」群體越來越壯大,而社交焦慮如果到了足夠嚴重的程度就有可能發展成社交焦慮障礙症,也稱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10個人裡就有1個有社交焦慮傾向。「社恐,不愛說話,希望你先開口;不想聊可以隨時解除匹配。」鄭天在自己的探探籤名中寫到:簡短且冰冷的留言是鄭天的心理寫照,渴望社交,卻吝於主動。自稱社恐的人群認為自己天生不會社交,經年累月也就放棄了去主動嘗試社交的可能性。
  • 社恐的我,一天有25個小時不想見人
    在社交的這條路上,我無法控制自我否定 對於許多社恐患者來說,耳機和手機簡直是人類的福音。 想假裝聽不到?想假裝看不到?插上耳機、盯著手機吧。
  • 不願意社交就是社恐嗎?
    #社交恐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No.4 如果感到社恐適當放鬆自我將兩腳平穩站立,輕輕地把腳尖踮起,堅持幾秒鐘,然後放下。同時,邊有節奏地深呼吸邊數數,做2-3組,每組30下。2. 讓手有事情做有心理學者認為,雙手空空會讓人的社交恐懼感增加,而手裡握著東西能夠給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 年輕人如何破解社恐:虛擬社交非解藥,擺脫慣性突破「繭房」
    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年輕人的社交恐懼因何而來,如何破解?本期「青年說」聚焦紓解「社恐」青年的心理困境。「我們的社交活動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讓人反胃的程度,就連搶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也要『邀請好友來幫我提速』。」網友在調查中反饋道。在這樣的矛盾下,一些年輕人自稱「社恐」青年,也就有跡可循了。「社恐」這個標籤,更像是他們手中的盾。在真實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這張盾牌,應對無孔不入的社交壓力。
  • 你是「社恐」嗎?
    所謂社恐,並不是精神障礙,只是不善於交際或者是不喜歡交際。輕度社恐,表現為臉紅、發抖、尿頻、焦慮,但是嚴重的會驚恐,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現在社恐越來越普遍,到底年輕人又需要什麼呢?1、調節自我心態年輕人的恐懼,其實是一場自我掙扎與救贖的拉鋸戰。害怕自己努力卻換來一場空,害怕付出與回報不對等,害怕虛無縹緲的未來。然而年輕人從不缺乏超脫的思想和抱負,只是現實的壓力太沉重,負重前行的路上太孤獨。
  • 當代人最大的社交障礙是什麼,如何克服社恐
    當代人最大的社交障礙是什麼?多數的人第一反應就是與人溝通,表達欲逐漸下降。現在的人也不是懶得去表達,而是覺得沒有人能夠懂自己,冷暖自知變成了一種家常便飯。有的時候連個說話的都沒有的時候,真的感覺挺孤獨的,但是沒辦法,不想委屈自己,去交所謂的朋友和接觸自己討厭的社交。
  • 你社恐嗎?菌菌為你全面剖析社交恐懼症
    日常生活中,只要談到人際關係,我們聽到最頻繁的一個詞語就是社交恐懼症。大家經常會開玩笑說自己是社恐人群。最近爆發的新冠疫情所導致的居家隔離對於社恐人群來說真是非常開心了,可以有正當的理由拒絕各種社交活動。
  • 2021國考面試熱點:97%的人都有社恐?線上社交能否成為解藥?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在線公眾號發布:2021國考面試熱點:97%的人都有社恐?線上社交能否成為解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能用微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推崇新的社交禮儀。不斷迭代的社交軟體,提供更便捷的溝通選項,但現實中很多朋友難得見一面。   關於社恐面試會怎樣考察呢?快來了解下。   1.到底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
  • 紓解年輕人「社恐」關鍵靠「自療」
    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據《光明日報》報導,在日前發起的一項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獨居獨處,依靠手機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在虛擬世界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