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願意接受採訪,因為平時我就不知道該說什麼,大家談得來還行,要是感覺不對,我一句話也說不出,我覺得我有社交恐懼症」 。—— 範偉
當今社會,人們總是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社交,但是對一些人來說,社交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果要在公共場合講話,他們就會緊張、發抖、心悸,嚴重的甚至會過度緊張而休克。現在許多大學生正深受社恐的困擾。在大學,新生入學需要自我介紹,集體活動需要表現自我,課堂上要當眾發言,時不時地還會來幾場演講比賽,畢業還有論文答辯,等等這些活動,對於社恐的我們來說,簡直煎熬到了極點。
所以現在有很多大學生為了躲避這些狀況,乾脆就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這樣下去,雖然我們自己舒服了,但是我們的人際關係會變得很差,大學是我們人生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也是社交焦慮的高發期,約 80% 的社交焦慮發生在 20 歲之前。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就會對個人的學業、事業、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等帶來負面影響。
一、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百科上說:「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
簡單來說就是害羞的極端表現,比如害怕成為眾人的焦點,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不敢抬頭,不敢跟人對視,更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
通過以下4個問題,可以辨別自己是否是社交恐懼症:
(1)你是否害怕當眾回答問題、演講或表演等活動?(2)你是否害怕參加如宴席以及會議室、教室裡舉辦的集體活動,又或是害怕別人已經就坐完畢的場合?(3)你是否害怕當眾出醜,受到別人的否定?(4)前面的(1)(2)(3)的恐懼感強烈,迴避以上情況的行為已經影響日常生活,或忍受以上情況的同時承受強烈的恐懼感,且持續六個月以上?
如果以上4個問題,回答全部都是「是」,那麼你就有可能是社交恐懼。
其實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還沒有到病理的程度,只是自己意識到了自己性格害羞,害怕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
二、社交恐懼和性格內向的區別
社交恐懼總是伴隨著性格內向出現,有的人甚至將它們混為一談,但是他們其實是不一樣的,社交恐懼比性格內向要嚴重的多。
1、痛苦的持久性
性格內向的人只是在剛開始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會感覺緊張心悸,但是在熟了之後就會該幹嘛幹嘛去。而社恐的人,則是持久的痛苦,在剛得到這個消息時痛苦,回到家裡還會痛苦。
2、精神痛苦
社恐的人則是恐懼,驚恐,顫抖,這種痛苦無法自己消失,必須去尋求醫生的幫助。但是性格內向的人在進行社交的時候,感受到的是不舒服,害羞,只要度過這段時間慢慢地就會適應。
三、如何擺脫社恐
1、發現社恐來源
人是不會無緣無故的就恐懼社交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恐懼點,比如不夠好看、學識較差等等。然後把能想到的方面都記在紙上,然後用1-100數值來表示焦慮值,這樣就會知道自己處於哪個級別。
在80分的時候就要注意了,現在這個觀點已經進入危險區,時刻都會引發我們的焦慮恐懼,這個時候要嘗試不斷地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可怕的」,然後深呼吸,降低焦慮。
2、轉移注意力
當我們陷入社交恐懼的時候,不妨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看看對方的長相,穿著,慢慢地就會發現我們不會那麼恐懼了。
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總是會過分關注自己,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之後,可以有效放鬆我們的神經,當然,這也是需要鍛鍊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地鐵或者公交上,仔細觀察乘客的容貌,最後的目標是練到可以在關注自己的同時,也能轉移注意力到他人身上。
3、隨時表揚自己
有很多社恐的人會在自己無法控制的時候苛責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到,這樣下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害怕社交,越害怕社交就越想強迫自己,完全陷入一個死循環,最後只能得到一個病重的自己。
表揚自己可以從小的事情開始,比如,你今天對外賣員說了一聲「謝謝」,去公園散了5分鐘的步,在微信群裡和一個不認識的人交談等等,即使是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你也可以得到自己的表揚,這樣可以讓自己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社交,不討厭就會慢慢地接受。
寫在最後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一個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人經歷過什麼,也許他也曾經是一個社恐人員,其實社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在自己嚇自己。如果你實在不想改變或者改變不了,那麼就堅持做自己吧。
社恐其實也是一種高質量的獨處,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只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
參考書目:《認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日] 清水榮司
作者:我是十月,一個專注個人成長的90後,喜歡多變的現實,也喜歡夢幻的遠方。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如給我一個小小的鼓勵,動動手指,點個贊吧。
歡迎轉發,收藏,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