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小組」,小組成員近三萬人。
相關的友情小組連結中,還有8萬人的「人際交往障礙」小組,
9萬人的「迴避型人格障礙」小組,
2萬人的「社恐抱團取暖」小組,
1萬人的「家裡蹲自救同盟」小組。
在網絡社會中,大家都越來越習慣「網友」式的聊天,反而越來越不適應面對面的交流。
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
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
如何判斷你是不是「社恐患者」
社交恐懼症,實際上應該叫做社交焦慮症,因為社交恐懼的本質不是恐懼,而是「焦慮」。
根據美國DSM-5提供的社交焦慮症診斷標準,社交焦慮症主要有以下特點:
個體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或表演環境,因為在這種環境下,他們可能會受到其他人的審視,如在發表演講時,甚至是在吃或喝東西的時候。個體害怕在公開場合因他人的負面評價而感到難堪。這種恐懼和焦慮具有持續性,通常在六個月以上。因為這種恐懼和焦慮產生的迴避狀態已經影響了個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生活大爆炸》中,來自印度的天文學家Rajesh Koothrappali(昆瑙·內亞飾),就是一個社交焦慮症患者。
他和同性朋友相處時十分開朗搞笑,但在面對異性卻沒辦法正常的開口說話,只有在喝醉以後才能和女孩子交流。
Rajesh面對女孩子時的沉默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是指個體在某些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持久地「拒絕」說話,而在其他場合則可以正常說話,是社交焦慮症的一種表現。
社交焦慮症的診斷標準很高,能達到確診標註的人還是少數,但是大多數人,都被「社交焦慮」這種情緒所困擾。
「社交焦慮」≠內向
社交焦慮在表現形式上和內向性格很像,都可能會在公開場合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因此,很多人會將社交焦慮和內向混淆。
但是,社交焦慮和內向在本質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1.社交焦慮者缺乏穩定的自我認知
缺乏穩定的自我認知,過度在意外界評價,是社交焦慮的根源。
江疏影曾在一檔節目中袒露自己」社恐「的心路歷程,她說:「我所有的畏懼和封閉,都來源於我的不自信,所以我才害怕和人交流。」
「但是,越是害怕,越是恐懼,就越是不可能做好。」
拍戲的時候,她會反覆琢磨,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是什麼意思?
執行導演的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我演得是不是不好啊?
這樣的感受讓被她無限放大,她越來越不自信,更害怕和人交流。
內向的人大部分具有穩定的自我認知,他們對社會認同並沒有強烈的需求,他們通過安靜的思考獲得力量而非自我表現。
帶有社交焦慮情緒的人正好相反,他們更多的通過他人的評價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因此格外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這種過度的在意使他們在社交中十分緊張,難以正常的交流。
他們會儘量避免直視他人,也會儘量避免他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
因為害怕他人的審視會暴露出內心的侷促緊張,也擔心自己做出錯誤的行為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儘管知道那些想像中的難堪狀況幾乎不會出現,但是卻難以控制自己前去想像該事件發生的場景,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2.社交焦慮者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特質
「社恐的人都是內向的。」——這是對內向和社交焦慮最大的混淆和誤解。
一位脫口秀演員曾這樣描述社恐:
圖片來自:豆瓣@紙窈
聽起來雖然十分矛盾,但社交焦慮的人大部分會有這樣的心情,他們害怕人際關係、膽怯、退縮、但又十分渴望改變自身的狀態,期待被人承認和接納。
渴望融入環境,希望從與人交往中獲得自信與快樂,這是典型的外向性格的特質。
因此,社交焦慮者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特質。
3.社交焦慮者持續焦慮,內向者當時焦慮
社交焦慮者的焦慮具有顯著的持續性,即使已經脫離了產生焦慮的場合,社交焦慮者也會在頭腦中不斷分析和「回放」焦慮情境。
他們難以自制的將個人精力放在對消極情緒的反覆思考上,反覆回放當時的場景和感受,使社交焦慮的情緒不斷強化。
內向者雖然在社交中也會產生焦慮的情緒,但他們的焦慮情緒源於他們對社交活動的排斥,因為社交活動往往會讓他們感到疲倦。
但這種焦慮在社交結束後就會消失,他們需要的是大量的獨處時間恢復精力。
走出社交焦慮的「圍城」
在心理諮詢中,一般採用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焦慮症和抑鬱症。
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是情緒ABC理論。
該理論的創始人艾利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起行為結果C( 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也就是說,個體之所以會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是由對某一事件的不合理認知引起的,因此,要解決心理問題,首先要解決個體的不合理認知。
不合理信念往往有以下三個特點:
絕對化:絕對化是指人們常常根據自己意願出發,認為某件事必定發生或者不發生。
具有這種不合理信念的人常常將一些「可能」「應該」的事件絕對化為「一定」、「必須」,如某人認為自己「一定會取得成功」。
以偏概全:這種不合理信念的表現為,常常把「有時」概括為「總是」、「所有」。就像是根據一本書的封面來判斷它的好壞。
具有以偏概全信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因為一件事或某幾件事來對自己和他人下定義。
糟糕至極:具有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如果有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一切就都完了。
這種信念的惡性影響是,當一個人認為某件事糟糕至極時,那他們就會對整個人生失望,失去繼續努力的的動力。
社交焦慮者的這三種思維往往體現在對社交事件的看法中,如「要求在社交時表現完美、」「一次犯錯就代表著自己不擅長社交」、「一個人的嘲笑代表著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
在識別我們的不合理信念以後,接下來就要嘗試來挑戰這些不合理信念。
我們可以在一件事發生以後,將自己的不合理想法以及這一想法導致的錯誤行為記錄下來,並思考怎樣改正。
如你在一次社交中說錯話,導致場面變得十分尷尬,由此產生了不合理的認知:「我不知道如何說話」,因此以後很少在公開場合講話。
僅僅因為一次表達上的失誤,就對自己表達能力全盤否定,這是明顯的具有以偏概全特點的不合理信念。
事實上,回憶一下,你之所以說錯話,可能只是因為你在開口之前沒有思考清楚。
那麼,你要做的只是在下次開口之前想好自己要表達核心內容是什麼,怎樣表達是合適的。
除認知療法以外,我們還可以選擇系統脫敏的方法來緩解自己的社交焦慮情緒。
系統脫敏法具體可以分為三步:
放鬆訓練:放鬆訓練的種類較為常用的由呼吸放鬆和肌肉放鬆法,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練習。
建議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長期的有規律的練習,效果會更好。
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在放鬆的狀態下,回憶讓你感到焦慮或恐怖的社交情境,並將這些情境按照等級排序。
系統脫敏:需要保證來訪者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
想像脫敏:從最低級想像讓自己感到恐怖或焦慮的場景,在你明顯感到緊張和放鬆的時候停止想像,然後進行放鬆,直到自己能夠完全放鬆後再進行下一層級的想像。
每次想像脫敏可以根據自己情況決定進度,如在某一層級感到焦慮難以放鬆,可以退回到上一層級,重新進行練習,最終達到所有事件都可以完全脫敏,。
現實脫敏:這是系統脫敏中最關鍵的一步,同樣從焦慮等級的最低級的情境開始進行練習,如參加一些人比較少的社交場合,或者找朋友陪著你練習。
選擇場合的標準以不引起強烈的情感波動為宜,逐級進行後直到完全脫敏。
寫在最後
如果你因為社交焦慮而自暴自棄,選擇了一種孤獨的生活方式,慢慢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這對改善你的處境毫無用處,只會讓你越來越痛苦,因為你本身並不享受孤獨,你更渴望溫暖熱鬧的世界。
希望你勇敢嘗試走出自己建造的圍城,看見來自每一個人的善意和期待。
正如《頭號玩家》中「綠洲」的創造者哈利迪所說,「雖然現實令人恐懼,令人痛苦,但它仍然是唯一一個能夠讓你吃到大餐的地方。」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