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社恐自愈手冊:80%的人,不了解社交恐懼

2020-12-20 壹點靈心理

豆瓣「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小組」,小組成員近三萬人。

相關的友情小組連結中,還有8萬人的「人際交往障礙」小組,

9萬人的「迴避型人格障礙」小組,

2萬人的「社恐抱團取暖」小組,

1萬人的「家裡蹲自救同盟」小組。

在網絡社會中,大家都越來越習慣「網友」式的聊天,反而越來越不適應面對面的交流。

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

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

如何判斷你是不是「社恐患者」

社交恐懼症,實際上應該叫做社交焦慮症,因為社交恐懼的本質不是恐懼,而是「焦慮」。

根據美國DSM-5提供的社交焦慮症診斷標準,社交焦慮症主要有以下特點:

個體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或表演環境,因為在這種環境下,他們可能會受到其他人的審視,如在發表演講時,甚至是在吃或喝東西的時候。個體害怕在公開場合因他人的負面評價而感到難堪。這種恐懼和焦慮具有持續性,通常在六個月以上。因為這種恐懼和焦慮產生的迴避狀態已經影響了個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生活大爆炸》中,來自印度的天文學家Rajesh Koothrappali(昆瑙·內亞飾),就是一個社交焦慮症患者。

他和同性朋友相處時十分開朗搞笑,但在面對異性卻沒辦法正常的開口說話,只有在喝醉以後才能和女孩子交流。

Rajesh面對女孩子時的沉默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是指個體在某些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持久地「拒絕」說話,而在其他場合則可以正常說話,是社交焦慮症的一種表現。

社交焦慮症的診斷標準很高,能達到確診標註的人還是少數,但是大多數人,都被「社交焦慮」這種情緒所困擾。

「社交焦慮」≠內向

社交焦慮在表現形式上和內向性格很像,都可能會在公開場合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因此,很多人會將社交焦慮和內向混淆。

但是,社交焦慮和內向在本質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1.社交焦慮者缺乏穩定的自我認知

缺乏穩定的自我認知,過度在意外界評價,是社交焦慮的根源。

江疏影曾在一檔節目中袒露自己」社恐「的心路歷程,她說:「我所有的畏懼和封閉,都來源於我的不自信,所以我才害怕和人交流。」

「但是,越是害怕,越是恐懼,就越是不可能做好。」

拍戲的時候,她會反覆琢磨,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是什麼意思?

執行導演的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我演得是不是不好啊?

這樣的感受讓被她無限放大,她越來越不自信,更害怕和人交流。

內向的人大部分具有穩定的自我認知,他們對社會認同並沒有強烈的需求,他們通過安靜的思考獲得力量而非自我表現。

帶有社交焦慮情緒的人正好相反,他們更多的通過他人的評價形成對自己的認識,因此格外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這種過度的在意使他們在社交中十分緊張,難以正常的交流。

他們會儘量避免直視他人,也會儘量避免他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

因為害怕他人的審視會暴露出內心的侷促緊張,也擔心自己做出錯誤的行為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儘管知道那些想像中的難堪狀況幾乎不會出現,但是卻難以控制自己前去想像該事件發生的場景,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2.社交焦慮者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特質

「社恐的人都是內向的。」——這是對內向和社交焦慮最大的混淆和誤解。

一位脫口秀演員曾這樣描述社恐:

圖片來自:豆瓣@紙窈

聽起來雖然十分矛盾,但社交焦慮的人大部分會有這樣的心情,他們害怕人際關係、膽怯、退縮、但又十分渴望改變自身的狀態,期待被人承認和接納。

渴望融入環境,希望從與人交往中獲得自信與快樂,這是典型的外向性格的特質。

因此,社交焦慮者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特質。

3.社交焦慮者持續焦慮,內向者當時焦慮

社交焦慮者的焦慮具有顯著的持續性,即使已經脫離了產生焦慮的場合,社交焦慮者也會在頭腦中不斷分析和「回放」焦慮情境。

他們難以自制的將個人精力放在對消極情緒的反覆思考上,反覆回放當時的場景和感受,使社交焦慮的情緒不斷強化。

內向者雖然在社交中也會產生焦慮的情緒,但他們的焦慮情緒源於他們對社交活動的排斥,因為社交活動往往會讓他們感到疲倦。

但這種焦慮在社交結束後就會消失,他們需要的是大量的獨處時間恢復精力。

走出社交焦慮的「圍城」

在心理諮詢中,一般採用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焦慮症和抑鬱症。

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是情緒ABC理論。

該理論的創始人艾利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起行為結果C( 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也就是說,個體之所以會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是由對某一事件的不合理認知引起的,因此,要解決心理問題,首先要解決個體的不合理認知。

不合理信念往往有以下三個特點:

絕對化:絕對化是指人們常常根據自己意願出發,認為某件事必定發生或者不發生。

具有這種不合理信念的人常常將一些「可能」「應該」的事件絕對化為「一定」、「必須」,如某人認為自己「一定會取得成功」。

以偏概全:這種不合理信念的表現為,常常把「有時」概括為「總是」、「所有」。就像是根據一本書的封面來判斷它的好壞。

具有以偏概全信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因為一件事或某幾件事來對自己和他人下定義。

糟糕至極:具有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如果有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一切就都完了。

這種信念的惡性影響是,當一個人認為某件事糟糕至極時,那他們就會對整個人生失望,失去繼續努力的的動力。

社交焦慮者的這三種思維往往體現在對社交事件的看法中,如「要求在社交時表現完美、」「一次犯錯就代表著自己不擅長社交」、「一個人的嘲笑代表著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

在識別我們的不合理信念以後,接下來就要嘗試來挑戰這些不合理信念。

我們可以在一件事發生以後,將自己的不合理想法以及這一想法導致的錯誤行為記錄下來,並思考怎樣改正。

如你在一次社交中說錯話,導致場面變得十分尷尬,由此產生了不合理的認知:「我不知道如何說話」,因此以後很少在公開場合講話。

僅僅因為一次表達上的失誤,就對自己表達能力全盤否定,這是明顯的具有以偏概全特點的不合理信念。

事實上,回憶一下,你之所以說錯話,可能只是因為你在開口之前沒有思考清楚。

那麼,你要做的只是在下次開口之前想好自己要表達核心內容是什麼,怎樣表達是合適的。

除認知療法以外,我們還可以選擇系統脫敏的方法來緩解自己的社交焦慮情緒。

系統脫敏法具體可以分為三步:

放鬆訓練:放鬆訓練的種類較為常用的由呼吸放鬆和肌肉放鬆法,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練習。

建議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長期的有規律的練習,效果會更好。

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在放鬆的狀態下,回憶讓你感到焦慮或恐怖的社交情境,並將這些情境按照等級排序。

系統脫敏:需要保證來訪者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

想像脫敏:從最低級想像讓自己感到恐怖或焦慮的場景,在你明顯感到緊張和放鬆的時候停止想像,然後進行放鬆,直到自己能夠完全放鬆後再進行下一層級的想像。

每次想像脫敏可以根據自己情況決定進度,如在某一層級感到焦慮難以放鬆,可以退回到上一層級,重新進行練習,最終達到所有事件都可以完全脫敏,。

現實脫敏:這是系統脫敏中最關鍵的一步,同樣從焦慮等級的最低級的情境開始進行練習,如參加一些人比較少的社交場合,或者找朋友陪著你練習。

選擇場合的標準以不引起強烈的情感波動為宜,逐級進行後直到完全脫敏。

寫在最後

如果你因為社交焦慮而自暴自棄,選擇了一種孤獨的生活方式,慢慢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這對改善你的處境毫無用處,只會讓你越來越痛苦,因為你本身並不享受孤獨,你更渴望溫暖熱鬧的世界。

希望你勇敢嘗試走出自己建造的圍城,看見來自每一個人的善意和期待。

正如《頭號玩家》中「綠洲」的創造者哈利迪所說,「雖然現實令人恐懼,令人痛苦,但它仍然是唯一一個能夠讓你吃到大餐的地方。」

- THE END-

相關焦點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特別害怕當著一群人自我介紹;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吃東西,害怕給人造成負擔;路上遇到熟人寧願繞遠路也不想打招呼;說好的聚會被人放鴿子表面遺憾內心卻是鬆了一大口氣。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 每個人出現社交恐懼的起因不同,但呈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卻是一樣的
    社交恐懼是人們對會涉及到需要和別人互動的社交情境的恐懼或焦慮。你可以說社交恐懼就是害怕被別人負面地評價。它能在人生活的大部分領域裡造成恐懼和焦慮。而且它是慢性的,是一般很難可以自愈的心靈感冒甚至疾病。有社交恐懼的人經常會被人覺得害羞,安靜,拘束,不友好,緊張,高傲和漠不關心的。可是相反的是,有社交恐懼的人也很想要交朋友,被團體接納,參與進社交互動中。可是社交恐懼會阻礙人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儘管有社恐的人想要表現得友好,開放和善交際的,可是過度的害怕和焦慮卻會讓他們做不成這樣的人。
  • 你真的了解社交恐懼嗎?
    對於社恐的一大誤解,就是社恐=內向,其實不是,內向是中性的性格特點,可能大多數內向的人的社交需求比較少,但是當他社交的時候他並不害怕。不過社恐不一樣,社恐怕人。第一個階段:恐懼社恐的人,他們會先入為主,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然後越恐懼越緊張,越緊張越恐懼,於是他們產生了我乾脆不去或者是逃走的念頭,但是這樣的念頭就會讓他非常的自責和內疚,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窩囊廢,然後發自內心的鄙視自己。
  • 每個社交恐懼者都該知道的事《社恐會讓你失去什麼?》
    在我被社恐困擾的那些年,尤其是最初那些年裡,有點像是在順其自然的去生活,用森田療法的話說那就是:與症狀和平相處。但結果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的社交恐懼非但沒有好轉,反倒越來越嚴重!到了後來,我的社交恐懼症居然已經開始病入膏肓,我甚至連雜誌上的人都不敢看,我甚至連家裡動物的眼睛都不敢看!再到了後來,我乾脆連家門都出不了了,我實在痛苦的不行不行的了......
  • 可以不喜歡社交,但請不要害怕——社恐就要成為「透明人」嗎?
    社恐人的內心獨白這裡提到的「社恐」,是非病理性的,主要指的是一種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時常陷入尷尬和恐慌、喜歡享受獨處的一種狀態。更多是屬於一種害羞或者是社交焦慮,而這種「恐懼社交」的人,並不在少數。
  • 害怕說話、逃避社交,根本不是性格內向,四招教你克服社恐
    很多年輕人自稱有「社恐」,其實並非達到疾病的程度,而是一種迴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緒和狀態。近年來,社交恐懼、社交焦慮、社交障礙、內向型人格等字眼經常活躍在群眾的社交平臺上,那麼,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今天的開場白從幾道選擇題開始。
  • 遇到人多就煩躁?害怕與人接觸?社恐到底是何物
    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2.社交焦慮者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特質「社恐的人都是內向的。」——這是對內向和社交焦慮最大的混淆和誤解。
  • 社交是自我實現的渠道:掙脫社恐的三種方法
    我不願意接受採訪,因為平時我就不知道該說什麼,大家談得來還行,要是感覺不對,我一句話也說不出,我覺得我有社交恐懼症」 。—— 範偉當今社會,人們總是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社交,但是對一些人來說,社交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果要在公共場合講話,他們就會緊張、發抖、心悸,嚴重的甚至會過度緊張而休克。
  • 社交時容易緊張焦慮?教你科學破解愛臉紅、怕尷尬、社交恐懼
    它的學名叫做社交焦慮,主要表現為過分關注外界的消極評價,以及社交中表現出退縮、迴避行為,進而妨礙他們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追求。社恐就是內向嗎,這兩者又什麼差別?就像一個人吃的少,和不敢吃,是不一樣的。內向的人,他們可能沒那麼多社交需求,但當他們社交的時候,是正常的,他們不會過度擔心外界的批評。
  • 社交恐懼怎麼辦?看這裡
    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大聲說話?不敢和別人交際?不敢拒絕別人?恐懼和其他人交流……?社交恐懼如果不能克服,對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那麼社交恐懼者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怎麼克服社交恐懼呢?1.正視它,面對它知道自己的病症,主動了解自己的情況,並且正視自己的問題是最重要的事情!!要知道自己焦慮的原因,並想辦法解決它。
  • 不願意社交就是社恐嗎?
    不,還有可能是因為賴。#社交恐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但大部分人只對某類或幾類社交情境(如當眾演講或表演等)感到恐懼。2.性格因素內向敏感、易緊張、愛自我批評和否定、完美主義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懼症。因為此類人群更害怕自己在社交場合(在很多人面前),表現不好、無法獲得認可,而引發焦慮和恐懼。
  • 輕度社恐如何自愈,學會三招,你就能慢慢走出來
    現在社會,社恐這個新名詞,橫空出世。而眾所周知,社恐是一種病態,但是輕度社恐卻不算是一種病態,輕度社恐的大有人在。而輕度社恐成因也有很多,有些人是受家庭的影響,小時候性格收到壓抑。而有些人,則是受過嘲笑,對自己的樣貌不自信。也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遇到的挫折太多所導致。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數據裡潛藏著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方面的愛與怕。「社恐」是病嗎?
  • 社恐的我,一天有25個小時不想見人
    在追求自由、個性化的今天,越來越多人不屑於社交,也有許多人迫於生計,在「社恐」魔爪下苟延殘喘。職場社交壓力已經成為職場人職場壓力來源之一,與此同時。90後職場新人在職場社交上的佔比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更大,職場新人「畏懼」社交。 比賽嗎?我絕對能拿下「一天不說話」大賽特等獎(尷尬地搓手手)。
  • 登臺就臉紅,見人就緊張?教你三招,走出「社恐」的魔掌
    很多人認為社交恐懼是性格內向與孤僻所導致的,但實際上,社交恐懼和性格基本沒有關係,外向的人同樣可能產生社交恐懼。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屬於社交恐懼,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比如經常出現上述的一些表現。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依據專業的診斷標準。
  • | 社恐拯救手冊之《羞澀與社交焦慮》
    只有當一個人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或表現情境有強烈且持久的恐懼,而且這種恐懼已經明顯影響到了這個人的正常生活時,TA才有可能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比如,同樣是對當眾發言懷有強烈的焦慮與恐懼情緒,一個大學老師可能會因此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而一個程序猿則不會。
  • 工具升級社交「降級」「社恐」青年究竟在怕什麼
    原標題:勇敢起來,觸摸真實社交的複雜與溫暖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在「青年說」日前發起的網上調查中,參與投票的2532名網友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僅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97%的參與者存在迴避甚至恐懼社交的現象。
  • 你社恐嗎?菌菌為你全面剖析社交恐懼症
    日常生活中,只要談到人際關係,我們聽到最頻繁的一個詞語就是社交恐懼症。大家經常會開玩笑說自己是社恐人群。最近爆發的新冠疫情所導致的居家隔離對於社恐人群來說真是非常開心了,可以有正當的理由拒絕各種社交活動。
  • 不必擔憂青年人的「社交恐懼」
    日前,中國青年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43.6%的受訪者傾向於社交軟體的非接觸交流方式。
  • 2021國考面試熱點:97%的人都有社恐?線上社交能否成為解藥?
    能用微信講的小事情就別打電話,能打字說就別發語音…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社恐」,推崇新的社交禮儀。不斷迭代的社交軟體,提供更便捷的溝通選項,但現實中很多朋友難得見一面。   關於社恐面試會怎樣考察呢?快來了解下。   1.到底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