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中,你有以上的這些表現嗎?如果有,你可能患上了「社恐症」。
「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它主要表現在社交過程中容易產生焦慮感和緊張感,並產生一些生理反應,比如心跳加速、呼吸短促、手心冒汗等。很多人認為社交恐懼是性格內向與孤僻所導致的,但實際上,社交恐懼和性格基本沒有關係,外向的人同樣可能產生社交恐懼。
我們判斷自己是否屬於社交恐懼,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比如經常出現上述的一些表現。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依據專業的診斷標準。根據《美國精神病協會診斷和統計手冊》關於社交恐懼症的診斷,社交恐懼症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六大類:
1、對視恐懼: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恐懼與別人對視,擔心自己目光不正常被人發現。有時候,也可能是認為自己的目光影響了別人,讓別人感到緊張或不自然,進而產生自責和恐懼。
2、餘光恐懼:雖然每個人都有餘光,但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來說,這是一種無法容忍的表現,因為他們會認為餘光是一種不正常或猥瑣的表現,所以因為害怕被別人看作是不正常的人,而產生恐懼感。
3、赤面恐懼:即臉紅恐懼症,它指的是會在他人面前容易表現出臉紅,但又無法接受自己臉紅,從而引發心理上的衝突。
4、表情恐懼:當一個人過於在意自己的表現或者他人的評價時,就會過度苛責自己,對自己「雞蛋裡挑骨頭」,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極其敏感。
5、手抖恐懼:社交恐懼症患者會因為害怕手抖,而引發手料。也就是說自身可能並沒有因為疾病引起的手抖,只是因為害怕手抖而引起了手抖。
6、口吃恐懼:口吃是一種語言流暢性障礙,它並不是一種病,但社交恐懼症患者會因為對此恐懼,而引發更為嚴重的口吃。
從臨床角度講,社交恐懼症的症狀遠不止以上六類。但從這六類症狀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凡是擁有社恐的人都會自認為會做出丟人的事情,或被別人看不起的事情,因此引發焦慮感、恐懼感等。所以,社交恐懼的本質是擔心會做出丟人或令人尷尬的事情,而擁有多少害怕丟人的事情,就會產生多少種症狀。但不論有多少種症狀,引發社恐的本質是「害怕丟人」,而這並不是什麼無藥可救的病,只是沒有做好自我的心態調整,沒能學會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我。
此外,從臨床醫學診斷的角度看,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社交恐懼症,有一個標準:社交恐懼必須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生活,引發較大程度的痛苦,並且至少持續六個月。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我們絕大多數人自認為的「社恐」,可能只不過是正常的社交焦慮,根本上升不到心理疾病的層面。
那麼,既然已經找到了問題的本質,我們到底該可以走出社恐的魔掌?在此,教你三招:
在心理治療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方法叫做「暴露療法」,這個方法主要就是讓人在可行的情況下,正視自己的焦慮感和恐懼感,在不可行的情況下,在想像中正視恐懼。簡單來就是,就是越害怕什麼,就要越去面對什麼。比如,越是害怕在電梯裡遇到熟人,就越要找機會和熟人在電梯相遇,多經歷幾次這樣的情景,就不會再有緊張感。再比如,越是害怕電話溝通,就越要減少發微信,改用電話溝通,電話打得多了自然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不再讓我們覺得恐懼。
社交的恐懼和焦慮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評價。比如,因為害怕自己說錯話被笑話,所以不在會議中發言。再比如,覺得自己不夠漂亮,肯定不能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所以不敢去面試前臺的工作。其實,這些焦慮和恐懼都是無中生有的臆想,並非事實。所以,培養理性思維有助於我們走出各種各樣的負面想法,進而減少社交中的焦慮和恐懼。因為理性思維在乎的是事實和證據,是從客觀角度看問題,而不是遵從感覺,當我們能夠基於客觀事實做分析和判斷時,就不會陷入到自己製造出來的負面想法中,也不會產生過多的擔心和焦慮。
患有社交恐懼的人都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往往在欲求與現實之間,在「理所應當」和「事已如此」之間形成思想矛盾,並力圖解決這些現實無法解決的矛盾,對客觀現實採取主觀強求的態度,因此越陷越深、越來越恐懼。此時,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學會如何克服恐懼感和焦慮感,而是學會順應自然、為所當為,即面對現實、接納現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比如,在與客戶的溝通中,不敢對視對方,不知道該怎麼說服客戶,但內心卻又非常想要拿下這個客戶,創造一場完美的對話。此時如果心中欲求完美,而因自身溝通能力有限無法達成目標,就很容易產生心理矛盾,並且不斷加深恐俱感和焦慮感,但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納「自己就是一個不善於溝通的人」的客觀事實,就不會過於苛責自己、欲求完美,也不不會產生過大的心理負擔和過多的心理矛盾,與客戶溝通的過程就會變得更加自然。
綜上所述,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社交恐懼,但我們要知道絕大多數的社交恐懼並沒有上升到心理疾病的層面,只是普通的社交引起的恐懼感和焦慮感。所以社交恐懼不是一種病,只要我們能夠學會正視自己的焦慮感、培養理性思維、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就能輕鬆走出社恐的魔掌,在社交中塑造自信、找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