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只要談到人際關係,我們聽到最頻繁的一個詞語就是社交恐懼症。大家經常會開玩笑說自己是社恐人群。最近爆發的新冠疫情所導致的居家隔離對於社恐人群來說真是非常開心了,可以有正當的理由拒絕各種社交活動。
這種自稱社恐人群的現象在最近幾年日漸頻繁,其中有非常多的原因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可以分成兩類來談論。
第一類人群,他們確實患有醫學層面上的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
這類人群可能是遺傳因素;有可能是生物學因素;有可能是社會心理因素,父母經常吵架,被父母拋棄,經常性搬家,遭到校園暴力等等,這些都會導致患上社交恐懼症。
第二類人群,其實他們並沒有真的患上社交恐懼症,而是不願社交。「社恐」這個詞語,在如今娛樂化的時代,早就從遷移了原本的含義,現在更像是粗暴的標籤,表達一種身份認同,和「二次元」、「現充」、「肥宅」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個原因,發達的網際網路時代其實有著一些弊端。人們不用面對面交流,直接通過網際網路就能傳達信息。實際生活中的社交都轉移到網絡上了。可是,往往現實中交往的朋友才能一直陪伴著我們。不管是哪種交往活動,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積極的動態過程,即交往雙方的各種信息通過某種中介或載體,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進行相互傳遞、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積極動態過程,簡單講,就是交往雙方信息的積極交互過程。而面對面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讓信息交互,通過肢體動作、眼神表情等信息,我們可以知道對方在交流過程中是否享受與你的交流,是否喜歡當前的話題,這樣更方便我們交朋友。
第二個原因,為了避免無效社交。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付出的時間等成本比不上收穫到的快樂或者功利點來說利益。或者他們相對於社交而言更願意獨處,有這些時間寧願自己呆在一個空間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第三個原因,面對別人的評價而不願社交。與人交際時難免會受到別人的評價,有的好,有的壞。當遇到負面的評價時,如果一時間沒有調整好心態,就會封閉自己,越來越自卑,退縮,甚至放棄交際。
總而言之,無論你是因為何種原因導致的社恐,都不應該拒絕或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畢竟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給你的生活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因此,在大學這個絕佳的社交地點,敞開心扉,多多和大家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