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棚頭村位於括蒼山西北山麓,其村名的來歷有多種傳說。不過最靠譜的應該是公元347年仙居單獨立縣(當時叫樂安縣)後,首任縣令羊忻之弟羊愔前來括蒼洞修道,常臥村頭樟樹墩羊莊內,並在此得道成仙,因此村名為羊棚頭村。後來羊棚頭村羊姓的越來越少,而王姓與成姓卻是越來越多,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聽起來雖然土氣,卻已經成為獨特的村名文化。
道教第十洞天
若說羊棚頭最有名的景點,當然首數當地人俗稱「四十五洞」的括蒼洞凝真宮。傳說洞內有四十五個洞,其中一洞直通東海龍宮。在唐朝時被列為道教第十大洞天,全國十佔其一,了不起!
東漢的時候,太極真人徐來勒到括蒼洞任職,管轄周圍三百裡。括蒼洞到宋高宗趙構時達到鼎盛時期,擁有宮田、宮地、山林合計4303畝。宋真宗時賜名「凝真宮」,並賜金龍、白壁。也就是在宋真宗時期的公元1007年,「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將永安縣(其時樂安縣已經改名為永安縣)改為仙居縣,這個「洞天名山」應該指的就是括蒼洞凝真宮。
宋時的仙居縣令劉光遊覽括蒼洞後,寫了一手《題栝蒼洞宮》:「古洞藏真不記年,翠崖蒼壁故依然。怪來一夜清無夢,身在仙家第十天」。
唐宋時期道教興隆,先後有六位皇帝對括蒼洞賜名賜物,分別為: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搶了兒媳婦楊玉環封為楊貴妃的那位風流皇帝唐明皇)頒布詔書建造洞宮,賜名「成德隱元」;
北宋真宗趙恆賜名「凝真宮」,並賜金龍、白壁;
北宋微宗追封括蒼洞太極真人徐來勒為「靈應真人」;
南宋孝宗趙慎賜給括蒼洞道士陳會真《道藏》等經卷;
南宋光宗賜給括蒼洞「瓊章寶藏」四個字;
南宋寧宗趙擴在未登基之前,賜給括蒼洞「自己的手畫」和「金鑄星宮像」。
與括蒼洞百米之遙的括蒼水庫,想當初父母及哥哥都曾經參加建設水庫的勞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凝真宮外的大樟樹
大樟樹旁邊的仙居縣級文保單位「洞宮界碑」,介紹說是立於1361年的洞宮界碑保存完好,但卻怎麼也找不到原物。後問道士,道士說埋藏起來了,怕被盜被破壞。這理由也是醉了,好吧,看不到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做道士。不過,既然不敢展示,何必在空地上立這樣一個文保單位的牌子?
疫情的關係,括蒼洞也進不去,以前能進去的時候,裡面有紫雲洞,傳說冬暖夏涼,還能預知天氣晴雨,也是老百姓相傳能通往東海龍宮的奇洞。
就連形成於唐代之前的石刻「真源」兩字,也沒有找到,後來羊棚頭的一個同學過來,說見過,但一下子想不起在什麼地方,他說等他找到了,下次再帶我們去看。
有本村同學的帶路,接下來就方便多了。
同學帶我們參觀了他小時候生活的四合院,現在已經是建築保護單位。
省級文保單位成氏祠堂,本來是關門進不去的,成同學去拿了鑰匙,得以進入參觀遊覽。成氏祠堂建於清道光七年,保存非常完好。不說了,直接上圖。
去王氏祠堂的路上,看到一座「國瑞橋」,貌似縮小版廊橋,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叫國瑞橋。
位於村北田野裡的古路廊和節女亭
古路廊基本保持完好,介紹說這是一條神秘古道必經之路,這條古道蜿蜒于田野山脈之中,南連溫州,北接紹興,曾經是一條興盛的官商道。南宋結構建築,是古道上一個停留歇腳的小站。現在每年的桃花節,這裡便恢復了當年人來人往,大聲叫賣的熱鬧景象。
路廊門口的節女亭
節女,查百度解釋為是死了丈夫的婦女為守節終身不嫁,從一而終的婦女。烈女則指受到侮辱的婦女剛烈而亡。封建時期主張婦女守節明志,守節婦女往往得到社會的尊重,甚至能得到朝廷的嘉獎。貞潔牌坊、節女亭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一般情況下,烈女牌坊要比節女亭高大。
羊棚頭村的節女亭,不知道建於什麼年代,現在只剩下四根立柱和橫檔,頂部已經毀壞了。成同學說是在破四舊的時候毀的,不過還能保存這樣原物根基,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了,讓以後修建時有了最根本的基礎。四根立柱中有兩副對聯,雖然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的風霜雨雪洗禮,但還是清晰可見:
「雪操冰心香生金字;松貞柏壽寵錫倫音。」
「一代芳名浣白玉,幾重恩銘慰丹忱。」
應該是古代的羊棚頭村出了一名節女,樂於行善,百口稱讚,皇帝聽說後下旨建造節女亭。時代造就了節女,節女的一生是悲苦的,那段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
王氏祠堂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年代比成氏祠堂久遠,規模略小,現在同樣為省級文保單位。由於門關著,我們只是在外面看看,拍了幾張照片。
王氏祠堂東側外牆壁的標語「為提早實現畝產八百斤二頭豬而奮鬥!」,時代的印記。我們現在看起來或許感到好笑,但卻是四五十年前我們父輩或者祖輩畢生的追求和夢想。
羊棚頭文物古蹟太多,今天看到的應該只是一部分,等成同學研究好了,再跟他探究那些未知的世界。
2020062620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