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7版)
「你是幹什麼工作的,怎麼每天早上6點就聽見你出門的聲音?」一位新鄰居好奇地詢問王小林。而這正是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高級教師王小林的日常。作為思政課老師兼班主任,每一天他都是用樂觀陽光的心態、積極向上的行動播撒愛的種子,最終收穫桃李芬芳。
做足準備 緊抓教育脈搏
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一核四層四翼」的新理念,「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為一線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更加凸顯德育目標。2017年,王小林拿到新版高中課程標準,經過認真梳理與研究後,作了近萬字的批註與筆記,並與大學區教師一起分享,為更加精準的教育教學做足準備。
「優秀的孩子不僅表現在文化課成績上,還應該表現在思想道德上。而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教師能夠做到對每一個孩子的客觀評價與示範引領很重要。」王小林不僅僅這樣說,更是躬身垂範。背起生病的學生往醫院趕,汗水雨水浸透衣背;他手拿熱茶壺給學生倒水,被路過的家長拍下傳遍朋友圈;課外義務給班裡十幾名弱科同學開「小灶」……
善於創新 打造快樂課堂
王小林的課堂具有明顯的個人色彩,與想像中的政治課「大相逕庭」,乍一聽還以為是語文課或者是活動課。比如:課前他不讓同學們喊「老師好!」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六個字「平等、民主、自由」,「這六個字是我的課堂對學生的要求,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再比如,每節課前2分鐘的「你說我猜來複習」,快樂中不失嚴謹。他的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學生參與度高,能調動每一名同學的學習熱情。而要備好這樣一節課,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設計打磨,晚上10點後回家是常態。
常年兼任班主任工作,王小林對班級的管理更是妙招不斷。新冠疫情後高三複課,許多孩子的複習還有漏洞,再加上高考延期,可謂「悲喜交加」。此時正值春播之際,他帶著全班同學在操場開了一節特殊的班會,給每位同學一粒向日葵種子,讓學生自己種在操場綠化帶的邊沿。「我告訴學生,這是在播種希望。」王小林提醒學生,利用課間給向日葵澆水除草,觀察大自然的力量,幫助學生們排解高三複習備考的壓力,「我希望學生們像向日葵一樣,積極向上,向陽而生。」這又何嘗不是王小林對教育的執著追求。
抱團取暖 鋪設成才之路
王小林深諳學生的成長需要各方合力關注,提出的「抱團取暖戰高考」的策略,深得家長們的支持與認可。甚至家長們無論什麼時候來學校了解孩子的情況,他都說:「你來吧,我在辦公室!」其實有時他已經回家,又掉頭回到辦公室。
近年來,王小林先後獲得陝西省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思政課程教學標兵榮譽稱號、西安市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名師稱號、第六屆全國中學生模擬政協社團優秀社團指導老師、陝西省第五屆第六屆青年領袖峰會優秀指導教師獎……參與省級課題2項,參與編著公開出版論著1項,各級賽教活動獲獎無數。
2020年高考,他所帶班級650分以上20人,全省文科位次前30名佔5人,其中2人進入前5名。
學生給王小林寫了一首小詩:玉壺存冰心,硃筆寫師魂。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 華商報記者 路潔
從教19年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西安市遠東第一中學老師 郭東江
今年41歲的郭東江,是西安市遠東第一中學的教師。十幾年如一日,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深得學生和家長的愛戴。
針對學生特點個性化輔導
藝術類學生成績飛速提高
郭東江從延安大學畢業後,就到西安市遠東第一中學擔任數學老師。郭東江把成為學者型教師作為自己的目標。「備課時不輕視每一個細節,課堂上不放鬆每個環節,課後輔導中不放棄每個學生」,是郭東江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教學之餘,郭東江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他所帶的高2009屆的兩個理科平行班,有十多個學生因學習藝術專業課而長期缺課,這些學生返回學校後數學成績非常差,150分的卷子只能得四五十分。針對這種情況,他認真分析這些學生的問題,利用課餘時間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一直堅持到高考前夕。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9年高考中,這十多個學生中絕大多數的數學成績達到了100分以上,他所帶的理科平行班的數學平均成績達到115分。
關愛學困生和後進生
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比起幫助優秀的學生取得好成績,讓學困生和後進生迎頭趕上,也非常有意義。」郭東江說。在教學之餘,郭東江經常和任課教師一起分析學困生和後進生的問題,尋找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對於成績差的學生,找學生最弱的學科或比較有潛力提高的學科先抓,形成合力,不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對學習態度有問題的學生,分別作他們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2009屆的學生袁珉、任鵬說,是郭老師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原來,這兩個學生從高一開始,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但郭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經常找他們談心,及時鼓勵他們的進步,逐漸規範他們的習慣,並利用課餘時間給他們補數學,通過數學成績的提高,帶動其他學科的全面提升,最後幫助他們在高考中取得了滿意的成績。
2008年5.12地震發生時,袁珉、任鵬等幾個學生協助郭東江組織其他同學快速疏散,等同學們疏散完畢後,這幾個學生主動扶著郭東江快速撤離到安全地帶。在郭東江的教育之下,這些學生轉變了,他用愛心和智慧改變了這些學生的命運。
無私支教
疫情期間線上輔導50多節課
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郭東江被派往周至縣第六中學擔任教育特派員。整個支教期間,郭東江負責高一年級兩個班的教學工作,每周12節課之餘還要進行晚自習的輔導等工作。
面對新冠疫情,郭東江在做好防疫的同時,進行「停課不停學」活動,利用網絡為周至六中的學生上課和在線輔導50多節。這一年來,他顧大局舍小家,每周周末才能回到家中照顧妻兒。支教期間,郭東江用自己精湛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著所帶班的學生,高一10班的李芝同學,就是在郭東江的影響之下,由一個懼怕數學的學生變成了喜歡數學的學生。
正如西安市遠東第一中學的師生們所說:「金杯、銀杯都不如口碑。郭東江老師是學校人人稱讚的楷模,更是家長和學生都愛戴的最美教師。」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
閻良區西飛第四小學語文老師 謝開忠
41歲的謝開忠是閻良區西飛第四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也是多年的班主任。對待學生的教育,他有一套自己特殊的辦法。他特別認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最詩意的解讀:「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19年如一日 為教育執著探索
謝開忠2001年畢業於商洛師範專科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就到閻良區西飛第四小學擔任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工作。19年的教育生涯,他盡職奉獻,執著探索。
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是他在三尺講臺上從容自如教學的底氣。平日裡,謝開忠努力學習鑽研專業理論,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培訓。謝開忠說:「這兩年多來,我先後看了王林波的《上好小學語文課》,陳元勳的《做一名有謀略的教師》,鍾昭英的《班主任的心理教育藝術》。反覆摸索、思考,對比了當下的很多名師教學實錄,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上大量的詩詞教學儲備,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善於鼓勵 「壞孩子」也有閃光點
採訪中,謝開忠給記者講述了教育學生過程中記憶猶新的一個例子。
三年前謝開忠帶畢業班時,班裡有一個男孩小袁,出手闊綽,交友基本靠花錢,而且非常好鬥,身邊還有好幾個「死黨」。經常在學校打架鬥毆,讓老師非常頭大。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謝開忠發現,小袁的性格中,有渴望被表揚、被肯定的那一面。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在布置的日記作業裡安排寫身邊的夥伴,學會去觀察夥伴身上的閃光點。有同學寫到了小袁,我特別在班裡讀出來,小袁不好意思紅著臉,全班熱烈鼓掌。」謝開忠說,慢慢地,小袁不和同學鬧矛盾了,開始搶著擦黑板,開班級操作臺,他就把這兩項任務交給小袁。從此,小袁勤於班級事務,很少和別人鬧矛盾了。一年的相處,小袁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班裡很受歡迎。
要求學生做到的 老師先要做到
在工作中,他默默地做自己認為對孩子未來長遠發展有利的事情,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帶頭做到,以自己的示範、言行取信於學生。他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謝開忠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培優扶差。對於後進生,他總是給予特殊照顧,在課堂上多提問、多輔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大力表揚,課後找他們談心、交朋友,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勇於擔當 追求卓越
從教19年來,為了適應新的素質教育改革形式,謝開忠認真學習鑽研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始終走在推進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前列,勇於承擔實驗探索、示範指導等工作,成為教學骨幹。
謝開忠精彩演繹著自己的教學生涯,用一顆赤誠的心去鋪就學生的成才之路。他在平凡的崗位上一直默默地堅守著、耕耘著。甘於奉獻,甘做人梯,努力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小學教師。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他將用他的青春繼續耕耘屬自己的那片園地。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畢業後回母校任教 教書育人回報家鄉
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老師 張瓊
對32歲的張瓊來說,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和她絕不是一般的緣分,她曾是這個學校的一名學生,在這裡汲取知識,如今她是這所學校的一名教師。
大學畢業後 毅然選擇回家鄉從教
張瓊畢業於西安文理學院,畢業後她和身邊的大多數同學一樣,選擇了西安市的一所學校任教。周末或放假,回到周至老家總有人喊她過去給家裡的孩子補課指導。「我在西安的學校,學生們條件普遍比較好,在外面培訓學習的機會也比較多,但是老家的孩子基本上沒有,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給他們補課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如果我回來工作,很可能幫助到更多的孩子。」張瓊說,自己的心裡漸漸有了回老家從教的想法。
張瓊曾經在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度過了三年初中時光,所以在2012年陝西省招教時張瓊毅然報考,隨後她被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錄取。
用愛心陪伴留守兒童
成為「知心姐姐」
張瓊連續8年擔任畢業班班主任和數學教學工作,很快就成為教學工作中的新銳力量。她起早貪黑埋頭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傾盡所學拓展學生的知識,以身作則規範學生的行為,身體力行提高學生的品質。
山區孩子留守兒童居多,張瓊和班上的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心靈約會」本子。開學初她就對孩子們說:「你們有什麼心事,有想和我說的都可以利用周末回家將這些記錄在這個本子上,周一我們一起心靈約會」。張瓊根據孩子們寫的問題一一進行回信,久而久之,班上的孩子經常叫她「知心姐姐」。
在過一些節日時,張瓊也會舉辦集體活動。比如母親節,和孩子們一起做手工,提議讓他們把自己做的手工送給奶奶、媽媽,並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愛」。
摸索信息化教學
讓學生看得更遠學得更多
張瓊說,讓孩子們看得更遠、學得更多,必須把信息化帶入教學中。她的摸索起步於2013年的第一間多媒體教室,從那時起開啟了她的課件製作摸索之旅。2018年,學校開始籌辦第一個平板實驗班。此時的她對平板教學一無所知,心裡沒底,但她知道網際網路的大勢不可逆轉,必須牽頭去做此事。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春,學校的平板實驗班終於建成。2020年,學校的平板教學121模式已有雛形。孩子們可以在平板上觀看名師課、自主搜集學習資源,還可闖關做題、錄製美文、參加漢語言文化大賽。
今年受疫情影響,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又將課堂搬到線上,張瓊迅速學習釘釘軟體直播教學平臺,構建全校師生組織架構,統一建立班級群,在線培訓老師釘釘直播課和作業提交批改的方法,帶領老師實現了涵蓋體音美課間操全科目的原生態自主直播課。
張瓊付出真心,也收穫了榮譽。2018年成為陝西省教學能手,2019年入選為馬雲鄉村教師計劃,2020年成為周至縣初中數學唯一一個名師+研修共同體主持人。張瓊說,家鄉養育了自己,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讓自己有了夢想變為現實的機會。有能力回歸母校,反哺家鄉的孩子,是自己最自豪的事。她會一如既往帶著孩子們,一起看世界,守家鄉。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