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可以聽到大人們發出這樣的感嘆:
「孩子就是好,吃了睡睡了吃,多舒服!」
「好羨慕小孩子,無憂無慮。」
「我也想做個孩子,不長大。」
……
我的朋友小熊媽媽之前也說過不少這樣的話,最近她推翻了之前的言論、在朋友圈寫道:「小孩子其實挺苦的,這種苦還沒幾個大人能懂。」
為什麼發出這樣的感嘆?經了解,原來她1歲多的孩子小熊這幾天生病了,白天還好好的,凌晨哭著醒來,渾身滾燙,小熊媽媽一量體溫,39度了!趕緊上退燒藥,第二天去醫院檢查,扁桃體腫大,一掛水又是三天。醫生說,這病可不是突然得的,起碼已經不舒服三天了。
小熊媽媽仔細回想了這幾天孩子的日常,幾乎無異常,除了餵飯特別難。小傢伙拒絕吃稀飯,用小手把嘴邊的勺子推走,或者直接把送進嘴裡的飯吐出來。為此,小熊媽媽沒少兇他,甚至強硬地把他約束在懷裡,任憑哭鬧,把飯一口口吃完才讓離開。現在想來,突然不愛吃飯,或許就是因為嗓子疼,可是他不會說……
身體不舒服,得不到家長理解,還被家長粗暴對待、強迫吃飯……這麼說來,小孩是挺苦的。我試著延續這個思路,帶入小孩的視角和思路,發現其實小孩還真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舒服!
孩子之苦:力不足
《動物世界》裡曾說,相比起動物界的新生兒,嬰兒真是太無能了。海豚生下來就會遊泳,小馬生下來就要學會奔跑,而小嬰兒只能靠人照顧,需要花很長時間學習坐、走、說話等基本技能,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生活無法自理。
看完這段話,你還會羨慕孩子的「吃了睡睡了吃」嗎?還會認為孩子無憂無慮嗎?也許他們只是沒有能力做除了吃和睡以外的事情,也許他們只是不懂得怎麼認知和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更「慘」的是,家長還意識不到他們有這些苦楚,常常對孩子們「吃飯慢、走路慢、拿不到某種東西」等弱小行為表現出不耐煩,這感覺苦嗎?
孩子之苦:被管束
「那個東西,不要摸!」
「那個地方危險,不要去!」
「吃飯的時間到了,快吃飯!」
24小時被照看的另一面是24小時被管束,孩子並不如大人一般想幹嘛就幹嘛,他們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受到家長的約束和限制,幹什麼都需要經過家長的同意,否則就會被教訓。試想一下,如果讓你過這樣的生活,你會覺得苦嗎?
孩子之苦:情緒不被理解
家長殘酷起來是很可怕的!為什麼這麼說,一句話就讓你體會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聽到家長這麼說——
「給你吃好的玩好的,又不要你給錢,你還不開心,你有什麼資格不開心?」
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這句話,估計你會更不開心——畢竟人人都有負面情緒,不會因為衣食無憂就不會被負面情緒找上門,這裡面並不存在因果關係。現實卻是,一些小孩就這樣被家長剝奪掉了有負面情緒的權利,寶寶心裡苦啊,寶寶只是不會說。
你看,親子關係同樣需要「角色互換」,當你只感受到家長之苦時,很容易在處理親子關係時引發負面情緒。但如果你多一個孩子的視覺,就會多一個處理問題的角度和方式。
在孩子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 而不是指責
當孩子的行動能力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時,你將不再只是單純地指責,而是會耐心的教導他做到某件事情的技巧和方法,或者當下幫他一把,讓他做到他想做的、或者你期望他做到的事情。
指責不再是你的第一選擇,甚至會顯得自己有些冷漠。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被譴責而滿懷委屈,而是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和幫助無處不在。
在孩子沒有妨礙到他人、接近危險時 給他自由
當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情、不做某件事情時,你的衡量標準不再是隨心情來回切換,而是衡量一下事物的安全性、以及對他人是否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沒有,就給孩子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吧!畢竟孩子探索世界的步伐需要更多來自父母的支持和鼓勵。
從此,一味的喝止不再是你的第一選擇,給孩子自由的同時也給了自己自由。
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 幫助他一起接納和面對
「來,說說你今天為什麼不高興。」
我的很多朋友都表示,這句話在他們的童年裡幾乎缺席,不高興的時候不被人接納理解的苦楚在他們心中揮之不去。所以,把這句話記在心裡,別讓他在你孩子的童年裡再次缺席,當孩子有任何負面情緒時,別急著否定,用這句話開啟你們的談心之旅,你會了解到孩子的另一面。
別讓粗暴否定孩子情緒的那個你和孩子過多相處,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樣的家長,你會喜歡嗎?
今天談到這個話題,不是真的要渲染孩子有多苦,而是希望多給到家長一個看事情的角度,以及一個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方式。把這些帶入你和孩子相處的日常,相信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來自父母的理解,也給那個容易憤怒、生氣的自己多了一份提醒和約束。
童話爸爸,每晚陪你遊覽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