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之聲」設為星標,更容易找到我們
來源綜合:中國藍新聞、健康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最近,一則消息讓人痛心:
新華社國際新聞編輯部專特稿專線新聞採編中心主任徐勇在位於北京的辦公室中因突發大面積心梗去世,享年56歲。
據悉,11月20日下午3時許,徐勇正常上班時突感不適,雖經同事、醫護人員搶救,依然不幸去世。
新華社《環球》雜誌副總編輯劉洪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牛彈琴」中發文悼念徐勇,並談到了記者的忙碌與不易。
視頻來源:新華社抖音號
《一位新華社記者突然走了,外套還搭在椅背上!》文章截圖
徐勇的離開,刷爆了浙江媒體人的朋友圈。
從北京到杭州,相隔千裡,距離並沒有阻隔這位同行前輩對浙江媒體人的影響,董立林就是其中一位。
「一個總是嬉皮笑臉,一喝酒就說各國外語的男人;一個上著大夜班,又忙著給部門裡的孩子們煮咖啡熬粥的男人;一個在我實習第一天,就讓我看著CNN新聞手忙腳亂編譯新華消息的男人;一個把我這件糗事驕傲地向所有我認識不認識的人安利的男人,怎麼就這麼突然的走了呢,隔了一夜還是無法消化這個消息……」這是董立林在朋友圈寫下悼念徐勇的一段話。
十年前,董立林還是一位剛剛入行的「菜鳥」。作為錢江晚報國際部的專特稿編輯,她在新華社實習了一個月,直接領導就是徐勇。
「隨時打電話給他,都能有回應,他就是一個工作非常拼命的人。」董立林告訴記者,因為工作的特殊性,通宵大夜班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都是值一周的大夜班,休息一周,但是他經常是不休息的,工作強度很大。」
董立林依然記得,和徐勇一起值夜班是幸福的,「他會給大家煮咖啡,熬粥,燉雪梨銀耳湯,就是一個家長式的領導。」
可在面對工作時,這位暖心的「大家長」又嚴格得讓人有些「發怵」。
「實習第一天,CNN報導了一架飛機失火迫降的消息,他就讓我聽著這條新聞把稿子寫出來。」這個任務對於非英語專業的董立林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他把我提出的所有困難都推翻了,說你必須聽下來,沒有人是不可以的,所有人都是這樣過來的。」
磕磕巴巴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條在新華社的特稿,讓 「小白」董立林迅速成長。
短句,能短則短。
少用形容詞,多用直接引語。
穿插使用背影,避免長篇累牘。
這樣的風格,影響了董立林的職業生涯,「他強調新聞必須還原本身的樣子,對我的觸動非常大。在我後來的編輯工作中,對文字的要求都是來源於他。」
兩個月前董立林和徐勇最後一次會面,第一次加了徐勇的微信。可一句話都還沒有說,留下的只有空白的聊天頁面,這是她最大的遺憾。
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卻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他是我這輩子接觸的新聞人裡最真性情的一個人。」這是和徐勇有過工作接觸的媒體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50多歲,正是能陪著父母安度晚年,看著孫輩長大成人的年紀,卻被心梗奪去了生命,讓人惋惜不已。
我們都知道,高血壓、糖尿病、吸菸、高血脂,以及冠心病家族史是心梗的危險因素,這些人群更容易被心梗盯上。
但我們忽略了的是:
「現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就是過度勞累,壓力增大,過多熬夜。40歲至60歲的中青年男性是心梗易發人群。腦力勞動者平時活動少,如果長時間高強度腦力活動,也容易發生心梗。」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陳明教授在11月2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12個心梗徵兆,要當心!
說到心梗,大家都知道胸前區疼痛、大汗淋漓是典型症狀。但有些情況並不起眼,卻可能是心梗。人到中年,一定要了解好這些信號,以防萬一!
據醫療自媒體「定焦專家號」,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在臨床工作20多年,做過8000多例手術。他總結出了十二個心梗容易被忽視的徵兆。
心梗預兆一:胸口被膠帶纏繞
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
心梗預兆二:雙耳突聾
雙耳突聾跟心血管堵塞有直接的關係。在張健醫生接觸的心絞痛患者中,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所以,聽力突然下降,是心絞痛的一個早期症狀。
心梗預兆三:牙痛
牙痛,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確實存在牙病,特別容易誤診漏診。所以,高危人群牙痛,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
心梗預兆四:頭暈
高危人群經常頭暈,或長期頭暈,要小心是心梗的徵兆。
心梗預兆五:腳底疼痛
張健醫生遇到很多患者都有反映腳底疼痛。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也是心絞痛的一個表現。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是千人千面,心臟報警的途徑也是千變萬化。
心梗預兆六:肩胛骨疼
張健醫生曾遇到一個女性患者,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機緣巧合發現心血管問題,治療後不疼了。
所以,高危人群伴有肩胛骨疼痛的要注意,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
心梗預兆七:左上肢無力
左上肢無力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表現就是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難受,酸脹,有的使不上力氣,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改善之後,症狀很快消失。
心梗預兆八:左腿酸麻脹疼
張健醫生曾遇到一個女性患者,術前幾個月左腿一直酸麻脹疼,針灸拔罐都沒什麼用,結果手術改善心血管問題後,腿不疼了。
所以左腿酸脹這個症狀,可能也是心梗預兆。所以左腿的酸麻脹痛,對於高危人群,要高度懷疑心血管問題。
心梗預兆九:頭疼
張健醫生曾遇到一位老年女性,活動走路就會頭疼,後腦勺疼。直到發現右冠出現嚴重狹窄而且鈣化,處理後頭痛就消失。
可見,高危人群伴有頭疼的要注意了,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
心梗預兆十:突然變懶、乏力
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當中比較常見。沒有其它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動,犯懶,這時候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
心梗預兆十一:臍周疼痛
張健醫生曾遇到一個50歲左右的患者,早晨遛彎回來後肚臍周疼,以為是鬧肚子,但疼的卻越來越強烈。到醫院後,醫生結合天氣寒冷、體溫不高、年齡和症狀,查心電圖發現心梗。血栓抽吸手術後,臍周疼痛就消失了
所以臍周疼痛,對於心梗的高危人群,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
心梗預兆十二:睜不開眼睛
張健醫生曾遇到一個中年男性,8年睜不開眼睛。結果檢查心臟後發現心衰,前降支堵了99%。馬上手術通開血管後,眼睛能睜開了。
雖然無法考證心臟缺血和眼睛之間的關係,但是大家要留意下,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睜不開了,也要關注一下自己的小心臟。
10個危險時刻,心梗易發生!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第三醫學中心急救醫學中心主任王立祥在2018年3月30日健康時報心腦血管版刊文,根據臨床案例,發現急性心梗有10個「危險時間」。尤其是高危人群,比較容易在這些時刻發生:
1. 如廁時刻
用力排便時,腹內壓增大,血壓迅速上升,甚至可較平時翻一番,這都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肌梗死。
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在如廁時切忌用力過猛,大便不順暢時,可通過藥物等方式輔助排便。
2. 洗澡時刻
洗澡時全身血管擴張,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長時間待在密閉缺氧的環境裡,很容易引起大腦和心臟缺血。
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不要在飽餐或飢餓的情況下洗澡,洗澡水溫應與體溫相當,時間不宜過長。
3. 酒席時刻
酒精會引起大腦興奮,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並可誘發心律失常。對於心腦血管疾病者則會誘發冠狀動脈痙攣或急性心梗。
4. 打牌時刻
打牌、下棋時久坐不動,情緒突然激動時,血壓會一路飆升,心率增快,容易誘發心肌缺血。
有冠心病疾患及中老年人在進行打牌、下棋等娛樂時,適當起身活動,利於血液循環。
5. 看電視時刻
長時間看電視會使情緒激動,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致使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建議睡前看電視別超過半小時,不看內容過於刺激的節目。
6. 遊泳時刻
遊泳時受到涼水的刺激,也容易引發血管痙攣,出現冠狀動脈缺血而誘發心肌梗死。
建議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進行遊泳鍛鍊前做好熱身,完全活動開身體,同時要選擇水溫適宜的地域,避免低水溫的刺激;冠心病患者最好別遊泳。
7. 吸菸時刻
吸菸會促使動脈硬化,也會增大心梗的危險。另外,吸菸會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痙攣,導致血管閉塞,發生心梗。建議所有人都能認識到「吸菸有害健康」,吸菸者儘早戒菸。
8. 晨起時刻
早晨起床,人從「半休眠」狀態甦醒,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容易使已老化的心腦血管破裂,黏稠血液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這就是專家廣泛認同的「魔鬼時刻」。所以,晨起最好在床上活動四肢後再緩慢坐起。
9. 鼾睡時刻
睡覺時「打呼嚕」是一種具有潛在危險的高發性疾病,睡眠過程中反覆出現呼吸暫停,在低氧血症及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況下,可導致夜間急性心肌缺血,嚴重還會誘發急性心梗。建議睡覺打呼嚕的人儘早治療,排除風險。
10. 悲傷時刻
悲傷情緒無法排解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動脈收縮,降低心臟泵血功能,進而引起如心痛、氣短和休克等症狀。建議保持心態平衡,切忌過喜過悲。
懷疑心梗,儘早呼叫120!
最後,《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提醒,在發生疑似心肌梗死症狀(胸痛)後,應儘早呼叫「120」急救中心、及時就醫,避免因自行用藥或長時間多次評估症狀而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