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天使。」但不是每個天使都有幸被父母善待。
看到一則日本某電臺的報導:
一個四個月大的男嬰,被父母遺棄在冰箱冷凍室內,原因居然是因為孩子的哭聲太吵。孩子被警方發現,已經沒了氣息。
報導稱這對父母是中國籍男女,女人27歲,處於無業待家狀態;其男友24歲,自稱是一名公司職業。
一個家庭,有了新生命的降臨,總是伴隨著喜悅和希望的。
可是,為人父母,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稱為「父母」。
曾經有部很火的電影《何以為家》中,裡面的男主人公是個十二歲的小男孩贊恩。
他生活在一個貧窮而姐妹眾多的家庭,父母明知無力撫養孩子,更給不了更好的教育,卻依然不停生育。
作為老大的贊恩,則要用弱小的肩膀承擔起生活的重壓。當他看到年小的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
當他憤怒離家出走,經歷生活的各種磨難,迫使他把父母告上法庭···
生而不養,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明明孩子的撫養成本,已經遠遠超出了家庭的承受範圍,卻還是不顧孩子們的生存壓力,不斷生育;
明明自己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卻盲目的生下小孩,最後根本沒有耐心去撫養孩子;
明明沒有一個穩定的關係環境,卻為了某些目的生下孩子,孩子只是成為了一個利益交換的籌碼。
生孩子,卻不能很好的保證孩子最起碼的生理需求,也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
所以,生娃之前,一定要先考慮幾點因素:
現在物價高漲的情況,要生養一個小孩的成本還是很大的。比如:奶粉、尿不溼、以後的教育等。
哪裡都需要用錢,一個家庭,一定要有收入來源,至少有一個人是工作的;再者也最好有一定的存款應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小孩和家庭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得依賴物質保障。
自從有了寶寶,角色便多了一個,需要花心思照顧孩子,需要時刻為生活精打細算。
帶孩子是個很辛苦的事情,彼此心智成熟一些,不至於放任孩子不管,缺乏責任心和擔當。
成熟的父母,也容易給孩子營造安全放鬆的氣氛,給孩子足夠的心靈滋養。
有些父母,尤其是孕媽媽,如果自己精神狀態不太好,比如:有抑鬱症、焦慮症或其他精神狀況。
這個時候要小孩,還是建議緩一緩。心理上的病痛比身體病痛還難受,倘若一個人還在和自己「坑爭」。
那也很難有精力去照顧孩子,何況能量層級比較弱時,沒法有足夠的能量去應付生活的瑣事。
沒有該生孩子的年紀,只有做好為人母的準備。
生育和生養是兩碼事,既然把孩子帶來世上,還是需要用心呵護和栽培。
圖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