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立科技軍品訂單持續恢復 布局自動駕駛領域

2020-12-17 e公司

4月17日晚,大立科技(002114)披露2018年年度報告,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24億元,同比增加40.4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487.84萬元,同比增長81.95%;扣非後淨利潤3842.74萬元,同比增長389.13%;基本每股收益0.12元。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30元(含稅)。

軍工訂單持續恢復

大立科技前身為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當前,公司主要業務涵蓋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晶片、紅外熱像儀及以其他光電系統和巡檢機器人等三大領域。

作為「參軍」十餘年的老兵,大立科技具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完備資質,是國家二級保密資格單位。目前,公司是軍用紅外非製冷探測器定點承研承制單位,已與軍品業內多家總體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並不斷拓展在各軍兵種裝備領域的應用,軍品應用現已涵蓋陸、海、空、火箭軍及武警部隊。

報告期內,大立科技的業績大幅增長,主要是由於2018年度公司軍品訂單持續恢復,新完成科研定型相關軍品型號,如期實現批量交付;前期已定型相關軍品型號,批產任務恢復,實現批量交付。同時,公司民品訂單也保持了同步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大立科技紅外產品銷售為1.69萬臺,同比增長127.34%;生產量為1.68萬臺,同比增長83.9%。大幅變動的原因包括,報告期內,公司前期多型已定型軍品型號生產任務全面恢復,實現批量交付。

據悉,前些年受軍改等因素的影響,大立科技的收入和利潤有所下滑。不過,隨著軍改影響的消除,公司產品訂貨步入正軌。

大立科技認為,黨中央在十九大提出,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隨著國家強軍目標的實施及軍隊對夜戰能力要求的提升,軍隊對夜視裝備的需求將不斷加大,公司必將迎來戰略發展機遇。

核心器件領域不斷突破

紅外熱像儀在軍用、民用市場的具備較為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但目前相對高昂的價格限制其市場的普及和應用。在需求和技術推動的雙重牽引下,紅外熱像儀技術主要圍繞提高產品性價比、小型化、提供更高集成度產品等方向發展。

近年來,大立科技持續加大技術研發和新品開發。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6292.04萬元,佔公司營業收入的14.86%,較上年同期增加1181.03萬元,增長23.11%。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12項,外觀專利5項。

作為先後承擔了國家十二五和十三五「核高基」重大專項的企業,大立科技的研發實力在此無須多做筆墨。年報顯示,公司目前擁有國內唯一的軍品非製冷焦平面紅外探測器(非晶矽)產業化基地。現已形成35um/25um/17um/15um等系列型譜產品批產能力。

伴隨著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公司「核高基」專項再進一步。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期末,在核心器件領域,大立科技的「十三五」「核高基」(軍口)重大專項項目進展順利,已進入正樣研製階段。該項目是公司「十三五」新申請「核高基」重大專項,於2017年8月獲得工信部批覆,這也標誌著公司持續在核心元器件——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的研發和產業化領域保持國內領導地位。

2018年10月,大立科技在中國國際安防展上,率先發布業內首款200萬像素工業級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這是目前國內最大面陣的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預警偵察、安防監控等領域,晶片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已領先國際知名供應商法國ULIS公司同類產品。

與此同時,2018年12月,公司獲批承擔某兩型裝備換裝自產紅外探測器任務,為推進裝備自主可控邁出了堅實一步。公司的宇航級抗輻照探測器產品也已成功應用於某系列導航衛星等重點工程,實現在軌穩定工作。

熱像儀進入自動駕駛應用可期

在民用應用領域,基於紅外熱像儀在非接觸測溫、煙霧雨霧穿透能力強、不受可見光影響等優勢,紅外熱像儀已廣泛應用於電力、石化、工業檢測、人體測溫檢驗檢疫等工業和政府領域。

報告期內,除了繼續鞏固電力、石化等傳統領域的行業地位,大立科技深挖市場需求,不斷加大新行業的應用拓展,重點投入自動駕駛、個人消費、巡檢機器人等新興應用領域的產品開發。

具體來看:在自動駕駛領域,公司利用在車載夜視領域的多年積累,為自動駕駛技術提供低成本視覺感知方案,為端到端的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提供可能;在個人消費領域,公司結合旅遊消費時尚,積極推廣手持單目熱像儀,為戶外旅遊提供安全保障;

另外,在巡檢機器人領域,大立科技結合智能電網需求和變電站無人化值守的趨勢,整合在紅外監控、光電慣導、圖像識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技術儲備和研發投入,目前已開發多款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機器人產品。2018年繼續成功新中標電網機器人招標採購。

受制於探測器等核心元器件的成本問題,紅外產品目前在上述領域尚未形成規模化的應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年報顯示,大立科技的晶圓級封裝探測器研發取得重要進展,現正不斷改進工藝,提高產品合格率、降低封裝成本,為熱像儀進入消費級應用提供可能。

根據2019年度的經營計劃,在熱像儀新興應用領域方面,大立科技除繼續推進自動駕駛、個人消費等重點領域的良好進展,還將利用非製冷探測器產業化的領先優勢,推進晶圓級封裝產品實用化,進一步降低核心器件的成本,重點布局千元級工具熱像儀,實現市場拓展,推進紅外產品的家庭應用。

相關焦點

  • 大立科技半年淨利5851萬超去年全年 研發費用率保持14%以上領先行業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作為國內少數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紅外熱像儀企業,大立科技持續保持較高的研發投入,為公司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大立科技研發費用分別達到5111.01萬元、6292.04萬元、3623.7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6.95%、14.86%、14.57%,研發費用率持續保持在14%以上。
  • [年報]大立科技:2018年年度報告
    在民品領域,公司除鞏固在電力、石化行業的傳統優勢地位,還積極開拓在個人消費、自動駕駛、檢驗檢疫、環境監測等民用領域的應用,努力實現低成本應用。在軍品領域,公司不斷拓展在各軍兵種裝備的應用,緊貼實戰需求,實現在夜視偵察、火控瞄準及光電對抗等多領域提供產品,近年還成功拓展了光電慣導領域,軍品應用已涵蓋各軍兵種及武警部隊。
  • 大立科技,捷佳偉創個股點睛
    大立科技(002214)軍品訂貨連續兩年增長2018-2019年,公司長期培育的軍品型號訂貨量連續兩年增長50%以上。目前,公司軍品已逐步嚮導引頭和吊艙等高端產品過渡,並通過收購北京航宇智通拓展了機載光電吊艙產品。公司600萬像素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已向特定用戶進行推廣,處於演示驗證階段,未來爭取在低成本應用場合取代製冷產品。
  • 大立科技研發獲突破,推出業內首款600萬像素級非製冷紅外焦平面...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民用紅外熱像儀生產廠商之一,大立科技已是軍用紅外非製冷探測器定點承研承制單位。公司具有批產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的能力,擁有國內唯一的軍品非製冷焦平面紅外探測器(非晶矽)產業化基地。現已形成35um/25um/17um/15um等系列型譜產品批產能力。
  • [收購]大立科技:收購航宇智通部分股權暨對外投資公告
    [收購]大立科技:收購航宇智通部分股權暨對外投資公告 時間:2020年05月29日 18:01:08&nbsp中財網 原標題:大立科技:關於收購航宇智通部分股權暨對外投資公告航宇智通作為軍工產品配套商,由於軍品研發階段周期較長,且公司成立時間較短,因此目前仍以研發業務為主,配有小批量訂單的生產和銷售,導致近年營業收入較少,研發費用及各項管理費用較高,尚處於虧損狀態。隨著航宇智通前期研發產品的逐漸定型,未來收入水平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實現扭虧為盈,逐步增強盈利能力。
  • 加碼紅外產品主業,提升研發能力,大立科技定增獲通過
    來源:進門財經10月27日,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立科技」或「公司」)定增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作為大立科技的戰略合作夥伴,進門財經全資子公司大禾諮詢為公司提供了全程非公開發行類諮詢服務。大立科技是專業從事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紅外熱成像系統、智能巡檢機器人、慣性導航光電產品研製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應用於國防、電力、石化、安防等行業,擁有軍品非製冷焦平面紅外探測器(非晶矽)生產線。
  • 拼價格、搶落地訂單,2019年地圖廠商「圈地」自動駕駛
    如果說六年前的百度和高德地圖大戰,爭奪的是移動時代的流量入口,那麼時至今日,一場關於自動駕駛的新戰役正在地圖領域打響,大數據背後的商業模式變革和超百億的市場空間,使得這場新戰役更激烈也更長久。四維圖新高級副總裁孟慶昕也曾告訴第一財經,在自動駕駛領域,地圖將不再是傳統導航地圖的一錘子數據買賣(License),後續更需要數據服務收費的模式(Service),單價+年費也讓高精地圖的價格保守預測將提升10~20倍不等。同樣盯上這一市場的,除了擁有地圖業務優勢的高德和百度,其他車企、科技公司和創業新秀也開始入場。
  • T3出行布局自動駕駛賽道 發起成立中國首個自動駕駛生態運營聯盟
    未來,蘇州鼓勵更多優秀的企業加入,為提升蘇州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影響力注入新動能。   發布會上,T3出行聯手蘇州高鐵新城、整車企業、科技公司等30餘家合作夥伴共同發起成立國內首個自動駕駛生態運營聯盟——鰲頭聯盟(Auto-union)。至此,蘇州也將成為國內第一座實現自動駕駛規模商用的城市。
  • 夏普收編康達智為子公司 鴻海靠它與大立光搶蘋果訂單?
    jt3esmc據報導,康達智為日本智能機相機鏡頭龍頭廠,從2002年起就是日本手機大廠的鏡頭供應商,是大立光iPhone鏡頭競爭對手,過去康達智不願受蘋果控制,即使訂單上門也不願擴產,但2016年康達智首次名列蘋果供貨商名單內。
  • 汽車自動駕駛深度報告:自動駕駛提速,布局明日之星
    自動駕駛提速,布局明日之星2020 年~2030 年是自動駕駛發展的「黃金十年」,政策驅動下全球自動駕駛技術有望快速 發展。我們認為車企重視在自動駕駛時代保持核心競爭力,在數據融合、決策、執行等智能駕駛 關鍵領域持續投入自主研發。
  • 大立科技精準拿捏融資節奏
    本刊特約作者 林依達/文大立科技(002214.SZ)的主要業務涵蓋紅外熱成像晶片、紅外熱像儀及其他光電系統和巡檢機器人等三大領域。2020年上半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爆發,公司作為工信部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疫情期間一直持續「零庫存」滿負荷生產,業績大增。
  • 【互動掘金】萬安科技:公司為五菱宏光MINI配套副車架等多個產品
    萬安科技:公司為五菱宏光MINI配套副車架等多個產品  萬安科技(002590)昨日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為五菱宏光MINI配套副車架、電池殼上下體、電子真空泵、ABS支架等產品。
  •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系列)
    本項目的實施有助於公司擴大紅外熱像儀生產規模,提升公司的訂單承接能力,滿足持續增長的下遊市場需求。  (2)本項目實施有助於公司提升紅外測溫儀市場份額,實現產品結構優化  目前,公司的產品結構以民用和軍用兩大類為主,其中民品類業務大都面向電力設備監測等工業應用領域,防疫類等其他民用產品的比重較低。
  • 巨力索具:軍品訂單比例上升 受益軍民融合發展
    軍品訂單比重穩步上升,直接受益於軍民融合。  2015年四季度,公司完成了與總後勤部於9月底籤訂的8200多萬元的軍品訂單。近兩年來,公司軍品業務(包括直屬軍隊和軍工企業兩大市場)所佔比重逐年提升,預計2015年全年實現軍品訂單收入比重將達到25%左右。
  • 四維圖新高精度定位產品開始接單 騰訊阿里自動駕駛戰事升級
    「高精度定位其實在測繪領域一直都有,但是隨著自動駕駛的推進,對於實時動態高精度定位的需求就變成市場化的需求,隨著6月份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收官,高精度定位也越來越熱門。」六分科技高級產品經理李萌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市場需求的驟增也是四維圖新布局這一業務的直接動力。隨著5G時代的到來,在智慧城市、物聯網、自動駕駛、共享出行等應用領域,高精度定位開始成為技術競爭的核心。
  • 廣州攜百度布局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平臺 樂高式解決方案亮了
    億元,這成為今年國內智能交通領域的最大招標項目訂單。  布局全球最大自動駕駛服務平臺  伴隨著廣州與百度Apollo合作的逐步深化,最受關注的無疑是自動駕駛車何時能夠跑上廣州街頭。  12月8日,廣州黃埔正式啟動了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MaaS平臺,並部署包括自動駕駛計程車、自動駕駛公交、自動駕駛巡檢以及自動駕駛作業車在內的4支車隊。
  • 無人駕駛板塊再度走強 大立科技等個股紛紛上漲
    據報導,無人駕駛板塊再度走強,天澤信息(300209)漲停,大立科技(002214)股價大漲超過5%,高德紅外(002414)、星宇股份(601799)等個股也有比較不錯的表現。那麼,無人駕駛相關上市公司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疫情概念股大立科技回應
    疫情概念牛股獨家回應內幕:系籌資成本過高)在股價看漲、紅外產品需求大增並被政府兜底採購的情況下,紅外測溫儀龍頭股大立科技的員工減持公告引發市場熱議。2月21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大立科技方面獨家獲悉,員工持股計劃減持,主要系員工籌資成本過高(4年的資金成本高達25%),而大股東並沒有減持,公司管理層堅定看好公司業績和發展。據了解,大立科技在2月15日發布了員工減持的公告。
  • 華為自動駕駛作業系統獲Safety領域最高等級功能安全認證
    自動駕駛領域,已經不再是傳統汽車廠商的專屬。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入局,力爭在這一輪新的科技競爭中拔得頭籌。而作為國內知名的科技研發巨頭,華為也是早早布局,並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近日,華為在官微上宣布,華為自動駕駛作業系統內核(含虛擬化機制)已獲得Safety領域最高等級功能安全認證(ISO 26262 ASIL D),這也是我國首個獲得ASIL D認證的作業系統內核。  據了解,該內核還曾於2019年9月獲得Security領域最高等級信息安全認證(CC EAL 5+)。
  • 大立科技(002214.SZ)新承擔「電子元器件領域工程研製」項目_個股...
    大立科技(002214.SZ)新承擔「電子元器件領域工程研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