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中的定義判斷題目,有一些難讀懂或者說專業度比較高,每次都容易讓小夥伴糾結,那麼對於這種類型題目,我們可以換種角度去考慮,從選項入手,進行對比,這樣也能夠幫助我們成功做對,減少糾結。那麼這種方法如何去應用呢?中公教育帶大家通過題目來理解如何進行定義判斷:
【例1】如果認為對局部來說成立的東西,對總體也必然成立,那就犯了「合成謬誤」。「合成謬誤」理論聞述了個體理性是怎樣演繹成群體非理性的,是論述由少到多的行為轉變過程的理論。分解謬誤則與合成謬誤相反,它論證說:如果整體或集合具有某種性質,則它的每一部分或元素也必然具有此種性質。它未能認識到在整體和部分之間不存在這種轉換關係。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各項中不屬於合成謬誤的是:
A.宇宙已存在一百億年,宇宙是由分子組成的,困此宇宙中的每個分子都已存在一億年
B.如果某一農場主獲得豐收,他的收入會増加,那麼所有農場主都豐收了,大家就都共同富裕了
C.如果某個行業的一家公司從大規模地做廣告中得到了好處,這表明該行業的所有公司如果都大做廣告,它們都能取得類似的增加銷售額的好處
D.露天刷場中,一個人踮起腳尖看戲,可以比其他人看得更清楚。但這種行為引發其他的人都踮起腳尖看戲,其結果不僅是大家仍然看不清楚戲,而且每個人都要額外付出踮腳看戲的成本
【中公解析】答案:A。通過題目可以發現,題幹裡面涉及到兩個定義,「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而這兩個定義都是邏輯學裡面所涉及的知識,對於可以明顯區分定義的小夥伴,當然做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如果說真的不能夠明白其中意思的小夥伴,那麼我們可以看下選項之間的特徵。B、C、D三項其實都是先提出單獨的個體具有某種屬性,然後說明整體全部都有該屬性,而A項明顯是先提出一個「宇宙」這個整體具有的屬性,再提的是「個體」也有具有。A項和B、C、D明顯有不同點是相反的,而我們選擇答案肯定只能是一個,那麼A這麼特殊,故可以直接選A項。並且從理解定義實際角度來看,我們的答案肯定也是A。「合成謬誤」指的就是由「個體」推「整體」,「分解謬誤」是由「整體」推「個體。」
【思路】當我們對於一道定義題目無法很好的理解時,可以將選項進行歸類,三個選項歸為一類,另外一個單獨的選項是一個類別,那麼此刻我們選擇那個單獨的選項即為正確選項。
我們再來一道題目驗證一下:
【例2】恐懼症是對某種物體或某種環境的一種非理性的、不適當的恐懼感。一旦面對這種物體或環境時,儘管當時並無危險,恐懼症患者仍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恐懼感。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各項屬於恐懼症的是
A.看了恐怖片《午夜殺手》後,小李腦海裡總是浮現電影中的恐怖場景,接連好幾天都睡不好覺
B.21歲的小馬小時候因與弟弟發生爭執,父親拿起一根削尖的竹片砸向她,雖然沒有砸中,但至今想起那尖尖的竹片仍很害怕,看見甚至想到尖銳物品時都會很緊張,冒冷汗、全身發抖
C.小孫剛拿到駕照,開車送小明回家,走到半路小明就要下車,因為她擔心小孫的駕駛技術,自上車後就一直承受著害怕出車禍的精神壓力
D.陳女土吃過晚飯後在小區內散步,突然從草從中竄出一隻貓,嚇得她尖叫著跑回家
【中公解析】答案:B。題目裡面的「非理性、不適當」比較抽象,什麼情況算「非理性、不適當」,這個其實不好把握,但是,對比四個選項可以發現,A項「好幾天睡不著」,C項「擔心駕駛技術」,D項「尖叫著回家」,這三個選項都是事情剛發生然後產生的心理反應,程度較輕。而B項「至今想起那尖尖的竹片仍很害怕」,都過了很久很久了,還有陰影,說明其擔心受怕程度很重,這樣對比,比A、C、D程度重太多了。A、C、D程度輕的歸為一類,B項程度重的是單獨一類,那麼肯定答案是B項。
這個方法你學會了嗎?關注中公教育更多小技巧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