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唐代盛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長安舉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考試, 許多讀書人紛紛來到長安應考。
考生中有個人名叫崔瀣,頗有才學。
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讚賞,連聲叫好。
發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
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當時規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 如今剛好在兩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
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看個熱鬧。
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並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後來有人聽說崔瀣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疑,於是便把「沆瀣一氣」的說法暗指他們倆有私人關係。
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而沆瀣一氣的人和勾當,一直持續很久很久。
點擊文章上方藍色「行者周先生」,關注小編。
編輯聲明:文章來源網絡,小編整理與編輯。小編公益分享,旨在傳播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