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沆瀣一氣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多用於貶義。典出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所謂「座主」,即主考官。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唐朝一官員叫崔沆,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當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時,越看越高興,就把他錄取了。中古代有個很常用的成語叫「沆瀣一氣」,沆瀣是什麼東西?
據說,唐僖宗時,有一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個名叫崔瀣的,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登進士第,官至員外郎,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後崔沆的從妹夫殷裕告發郭淑妃之弟內作坊使郭敬述的荒淫隱私,懿宗怒,杖殺殷裕,崔沆被貶循州(惠州)司馬。兩年後被召還,復拜舍人,後改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選名士十數人,多至卿相。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張直方冒險收留崔沆、豆盧瑑等人。事洩,黃巢怒誅直方三族,崔沆等人皆為黃巢所殺。
唐宋時代有一個規矩,科舉考中的人,自動就算作考官的學生,以後就以師生相稱了。比如宋朝歐陽修作為主考官錄取了蘇軾,蘇軾就自動成為了歐陽修的學生。而崔沆和崔瀣這對師生就有意思了,因為這兩個人的名字連起來是「沆瀣」,古代本來就有一個詞叫做沆瀣,意思是露水。當時人挺有才,創造了一句話傳開了:座主門生,沆瀣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