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場即科舉考試的考場,今多指高考考場。最近某省科場頂替弊案頻出,儘管當地主流媒體多選擇了沉默,但是被頂替者的心酸與被蹉跎和被荒廢了的人生也著實令人嘆惋。新科場頂替弊案的本質是什麼?從倫理道德上講,那就是損人利己,違背忠恕博愛的原則,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那麼,今年的全國高考卷作文怎麼樣呢?全國Ⅰ卷,以《史記》中《齊太公世家》《管晏列傳》為重要素材,要求圍繞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重要歷史人物,進行評述,寫一篇演講稿。如此文題卻有些氣象,不偏頗,不淺薄。
說其有些氣象是指,這個題目素材把學子引向了那個處於變革風雲的歷史年代,引向了犬牙交錯的諸侯紛爭之中,引向了忠孝信義智謀善惡複雜的人倫關係之中。如果,當然是必須的,與當今時代聯繫起來,就產生了宏闊縱深的效果。
說其不偏頗,是因為這個題目所涉及的管鮑之交的故事,可以說是人人皆知,寫的時候不至於無話可說。
說其不偏頗,是因為對於孔子對管仲的評論,也是《論語》中的重要內容,而《論語》正是新課標所強調的,要求高中生閱讀的經典著作,相信如今的每一個高中生都比較熟悉了。
說其不偏頗,是因為從小學到高中,每一個同學,還有很多可能的途徑知悉這段歷史故事。
說其不淺薄是指,論題本身不淺薄。但是,論題的淺薄與否,有賴於應試學子對此素材的解讀。不淺薄的論題,放在某些應試者身上,可能就會寫出淺薄的高考作文。對那些沒有深厚積累的同學來說,尤其如此。
如何做到不淺薄呢? 做到不淺薄,就需要高中生在過往學習過程中,重視教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重視國學也就是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進行必要的擴展,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通過對問題的微觀透析,我們可以做如下假設。
其一,如果在高中階段能夠對初中小學階段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反思,能從管鮑之交中更進一步地深入思考,了解忠信孝悌對春秋時人的意義,了解忠信與忠孝之間的矛盾,了解國家大義與個人恩怨的複雜矛盾。那就不會把齊桓、管、鮑之交看作普通的朋友君臣關係。
其二,如果能夠重視《論語》的學習,能從孔子的對管仲的評論展開,拓展了解整個故事的背景,從而進一步深入思考其如此評價的思想背景。那就不只是,為了讀《論語》而讀《論語》,而錯失提高自我見識,深入了解管仲「不以兵車」的深刻含義的機會。
其三,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兩點,那麼在對管仲進行評價的時候,做到更高的層次,聯繫到儒家和法家的歷史紛爭,進而談論到治國之道等,也就不是難做到的了。
面對如此文題,你對自己的作文還滿意嗎?是否失之淺薄呢?當然,以上多從作文立意角度來說的。文如其人, 立意思辨的深淺,還根源於人格的養成。 因為立意思辨離不開情感的支撐。要寫好此文,需要有對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家國情懷。如果人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減少很多類似高考頂替的損人事件。
如何做到特立人格,厚積薄發呢?請關注國學養老社區國學頻道,從中可以得到人格的薰陶,智識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