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饒悅榕)首都師範大學資環學院重點實驗室地面沉降團隊博士生郭琳,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學大類一區,Top,Nature Index)上發表了 「運用NG-InSAR技術剖析北京平原不均勻沉降」(Understanding uneven land subsidence in Beijing, China, using a novel combination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nd InSAR),通訊作者為宮輝力教授、朱琳教授,合作者來自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等單位。
由於京津冀地區長期超採地下水,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鬥和嚴重的地面沉降問題。近年來,隨著高強度地下水開採、高密度城市集群、高負荷動靜載荷,疊加了南水北調、自備井壓採、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諸多因素,這一區域地下空間演化的地面沉降機理愈加複雜。研究團隊以北京平原典型區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結合遙感、水文地質、地球物理等學科理論,首次優化集成InSAR、地震頻率諧振新技術的最新進展,聯合「京津冀平原地下水與地面沉降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提供的多源實測數據,構建沉降演化實體空間結構模型,「空中-地表-地下」一體化、定量揭示北京通州差異性沉降演化的成因機理,為深化區域地面沉降研究和綜合防控提供新方法與科學依據。
2019年,在宮輝力教授指導下,郭琳在國際期刊《遙感》(Remote Sensing)上發表了「北京平原地面沉降的時空變化分析」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Land Subsidence on the Beijing Plain, China)論文。目前,她所在團隊正結合深度學習的最新進展,建立多因子交互的北京通州地面沉降人工智慧預測模型,定量揭示淺表層空間差異下的地面沉降複雜背景場成因機制。
上述系列研究得到了團隊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京津冀典型區地下空間演化與地面沉降響應機理研究》(No.419301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南水進京背景下地面沉降演化機理》(No.41771455)、北京卓越青年科學家項目(No.BJJWZYJH01201910028032)、北京自然基金項目(No.8202008)和「京津冀平原地下水與地面沉降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