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19日訊(記者郭蓓 通訊員楊芳)如何實現土木工程結構的長壽命周期及降低資源消耗?如何對基礎工程設施進行健康監測及損傷識別?如何有效發展現代木結構等綠色低能耗建築?如何拓展摺紙工藝在工程中應用?……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土木工程創新材料與結構」暑期學校中得到解決。近日,由江蘇省工學4類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學院承辦,江蘇省綠色高性能材料與結構工程實驗室、南京綠色高性能材料研究院協辦,來自全國27所高校的136名學生參加了為期十天的學習。
    聆聽行業大伽報告——觸碰學科前沿
    東南大學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吳智深以「重大工程結構可持續性提升技術及設計理論研究」為題拉開暑期學科大伽主題報告。
    吳教授援引美、日本等國在土木工程結構等方面遇到的焦點和瓶頸問題,結合目前最新技術和實施效果,介紹了結構健康監測及損傷識別技術的進展和現狀,實現結構安全長壽命保障的必要性及精準監測技術要求,以及實際工程的健康監測工程案例,並針對橋梁、隧道、地質災害、大型結構群等各類工程結構形式,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監測系統以及具體的解決方案。
    「聽了吳教授關於複合材料結構方向介紹,我受益良多。在波音等航空領域應用很多,但在普通工業生產應用中尚屬『小眾』。」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楊思穎表示,「作為研究複合材料筋材方向的人,要使復材結構更多地落地應用,必須得考慮生產和使用成本問題。」
    學科交叉融合——拓展研究方向
    「為我們授課的都土木工程領域的優秀教授、知名學者,聽了兩天的課很受啟發,感覺思維的結點都聯繫了起來,通暢多了。」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餘洋喆表示,她碩士研究的是純鋼結構,博士的方向是新結構,因此,如何將碳纖維、玻璃纖維、玄武巖纖維等各種新型材料高效應用於工程結構中是值得研究的內容。「
    高校文化碰撞——激發創新思維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導師常常教導我們要多聽多學多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快速成長。」提及此次暑期學校,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劉宇鑫表示。他說此次前來能與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全國近30所高校的學子們一起學習研討,在不同高校文化的碰撞中激發了創新思維。期待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乾關於「故宮古建築的力與美「報告。「哈工大的王震宇教授就『FPR在既有和新建混凝土結構中的應用研究』讓我深受啟發。此外,美國梁瑞鳳教授的報告更讓人陷入了思考。」 劉宇鑫說。「科學研究需要大家理性的合作才能不斷向前發展,造福社會,達到共贏。「
    「我們先進工程複合材料研究中心劉偉慶教授團隊研發的複合材料人行道板,用於中國第一跨度(1700米)懸索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8000平米的用量,輕質高強,解決了懸索橋對重量敏感的難題!「談及複合材料的應用,南工大土木學院碩士研究生朱俊羽自豪地說,」聽了這麼多『牛』教授的報告,對於複合材料交叉跨界,更有了信心。「
    「學校木結構學科帶頭人劉偉慶教授團隊在木結構等綠色建築上已取得了很多享譽業界的應用成果,這兩天聽了有關複合材料方面的報告深受啟發,可以說觸類旁通,進一步明晰了要努力的方向。「南工大土木學院木結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殷春祥表示。
    「我們舉辦此次暑期學校的目的也就是為學科間交流互鑑,為促進土木工程學科的智慧技術和智能技術的發展而做些工作。」暑期學校管理小組老師、南京工業大學方海教授表示,「我們為前來學習的學子除了準備了高質量的主題報告、特色教學課程、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研討,還會帶他們參觀複合材料結構、現代木結構、防火等實驗室及智慧建造中心,江蘇省園藝博覽會』別開林壑』木結構主展館和國家級江北新區規劃展覽館等。「學習之餘,也不能忘記對學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還會帶他們去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勉勵學子科技興國。」南工大土木學院黨委副書記丁賢補充說。
    南工大土木學院院長王曙光教授表示,此次暑期學校將根據學員在各環節的學習成績,評選出30名優秀學員。優秀學員報考南京工業大學碩士和博士生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考慮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