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生後,他們的情緒才剛開始形成。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在最初的幾個月,寶寶會用不同的情緒來表達他們的感受。比如害怕的時候尖叫、傷心的時候哭泣、生氣的時候臉紅、開心的時候咯咯地笑……
因為寶寶沒有什麼限制,他們會很自然、很輕鬆的表達情緒,負面情緒來也快、去也快。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後,就要學會在社交中控制自己的情緒,為自己強烈的情緒,尋找一種合適的發洩方式。
美國有關人員統計發現:有高達20%的嬰幼兒經常有故意撞頭的行為,其中男孩要比女孩多三倍。一般從6~12個月之後開始出現,2~3歲左右達到高峰,4~5歲以後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學會用語言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心智化能力」的增強,行動化的方式會慢慢減少。但是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在這期間,家長還需要給孩子幫助和引導。
當孩子有「自殘」傾向的時候,家長要去包容孩子的情緒,並且識別出他此刻的情緒,對孩子表達一種認同,幫助孩子去管理情緒。更不要懷著「禁止」、「你不能」、「你不該」、「你是錯的」這種態度,這樣只會把孩子往「自殘」的方向越推越遠。
這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打自己、撞頭的行為,原因也有很多種:
1、遇到挫折時,自我安慰
一歲左右的寶寶,會經常遭遇到挫敗感。而這個時候,他們又不怎麼會說話,無法用語言來傾訴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了,或者說用身體上的痛苦,來代替自己心裡的苦。
當寶寶打自己、撞頭時,精神上能獲得放鬆、愉悅的感受。就比如自己犯錯後,如果父母打罵自己一頓,自己可能好受點,如果父母一句話不吭,自己心裡會更難受。寶寶打過自己後,就等於已經接受了懲罰,自己原諒了自己。
2、緩解痛、癢的感覺
如果寶寶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比如皮膚上有溼疹,耳朵裡面化膿時,他們又不知道該怎麼說,就會用打自己、撞頭的方式去緩解。也就是用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來代替真正疼痛的部位,或者說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是這種情況,寶寶通常會表現的很煩躁,還有哭鬧的很嚴重,並非是因為有情緒,或者有不開心的事。所以在判斷的時候,要綜合寶寶平時的表現,及時發現問題所在。
3、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一般情況下,寶寶若是有打自己、撞頭的行為,父母就會大驚小怪,或者是非常嚴肅的訓斥寶寶。此時,寶寶就會認為,只要自己有這些行為,父母就會馬上關注自己。
等到父母因為忙碌,顧不上搭理自己的時候,寶寶就會故意「自殘」,表演給父母看,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因為有些寶寶特別害怕孤獨感,時刻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希望自己成為家裡的焦點。
4、自閉症等心理問題
這種情況就比較少見了,因為自閉症等心理問題,會伴隨其它的一些表現形式,還是比較好判斷的。自閉症的孩子根本無法和別人交流,比如不會正眼看父母,不會跟父母互動等等。
心理問題的話,可能是孩子受到了某種刺激,或者是生活在「畸形」的家庭中,情緒長期處於壓抑狀態。也有一些父母,因為家裡條件好,對孩子從小寵溺至極,無條件滿足。但是,父母又做不到陪伴,孩子從小就無法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就容易造成心理問題。
了解到上面這些知識後,家長們應該能輕鬆判斷出,自己家寶寶「自殘」的原因。分析下是不是自己平時教育出了問題,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情況,對孩子進行引導,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所以,寶寶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打自己、撞頭,這種「自殘」的行為時,要根據具體的表現,來判斷是否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