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是文化人,又喜歡經常在祖國各地溜達,所以,也謙虛地稱自己為行者。走的地方越來越多,寫的字卻越來越少,因為我們都習慣了打字。
文字的美感便愈發陌生,但有一個底線,就是容不得錯別字。記得以前讀到過一首帝制詩。
翁仲如何說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從今不許歸林翰,貶爾山西作判通。
乾隆諷刺兩江總督李侍堯所作,是批評手下封疆大吏錯寫「翁仲」為「仲翁」,給我的印象挺深刻;因此在我需要寫點東西的時候,總會提醒自己即便意思寫不到完美,字卻不能用錯。
沒料到這些年走南闖北去了不少景點,倒見識到了太多明目張胆的錯別字,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名山大川。讓我服氣的是,好像人們也將錯就錯,把它當作有內涵的歷史文化繼承了下來。
一、天下第一錯字
河北承德的清朝皇家避暑山莊,有一塊御筆題寫的牌匾,懸掛在山莊大門。
匾上的「避」字右邊的「辛」多了一橫。這個錯字是康熙手書,題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跟隨的翰林學士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誰也不敢提醒皇帝寫錯了,結果就造就了這天下第一錯字。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莊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場所,皇家接待各少數民族的首領,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莊,不知那些首領們看到這個錯字會作何感想。反正這大概就是中國版本的《皇帝的新衣》吧。
二、最有說法的錯字
到杭州必到西湖,到西湖必走蘇堤。蘇堤上有一處名叫「花港觀魚」的景點,立著塊勒字石碑。
巧的是,這塊碑上的字也是康熙御筆。
「魚」字少了一點,康熙這次不是筆誤,而是有意為之。皇帝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魚」字下面有四個點,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
於是,寫字時只點三點為水,如魚得水,西湖的遊魚便自得其樂,逍遙快樂了。
三、最含蓄的錯字
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懸掛著一塊牌匾,曰:風流宛在。是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追憶也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書。
匾上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宛」字多一點。
「醉翁」歐陽修在揚州時,耽擱於揚州瘦馬的溫存,風流不羈。這幅題字有些規勸與自勉的意思: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實在很有些文字趣味。
四、最不該是錯字的錯字
成都武侯祠內有一張匾,上書「明良千古」,明眼人一目了然能看出「明」字的「日」多了一橫。
這個字很有講究,書聖王羲之的弟弟書法大家王獻之寫的《洛神賦》帖中,「明」字便寫成了「眀」。
清朝文人也多寫「明」字為「眀」,為了避諱明朝。
而武侯祠這幅字,則有以「目」代「日」,代表著一雙慧眼。「明君之明重在能識人、識勢」,所以重「目」,而諸葛亮正是這樣有眼光的人。
「明」字寫成「眀」,的名勝風景區不止武侯祠一處,新都寶光寺的「光明世界」匾,濟南大明湖門牌上的「明」字,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的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牆體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
五、最壯觀的錯字
秦皇島山海關,壯觀的長城樓閣上懸掛的「天下第一關」匾額有錯字,「第」字竹字頭變成了草字頭。
此匾乃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其匾長5米多、高1.5米,每個字都是1米有餘,其大自不待言。
它從東向西逐漸增大,在筆劃的處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寫成草字頭的「苐」,使筆畫減少。
視覺上的分量減輕,讓繁體的「關」字筆劃凝重、粗壯有力,牢牢地壓住似乎將要翹起的城樓西端。字為楷體,筆力遒勁雄厚,與城樓規格渾然一體,給人以大關雄壯平穩感,堪稱古今巨作。
六、最絕望的錯字
西安碑林的匾額為林則徐所寫。「碑」字少了一撇。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則徐嫡遷伊犁、途經西安時,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
在寫下這首詩之前,林則徐來到碑林,希望從前人的墨跡中尋找一點人生的安慰和前進的動力,並認真寫下了「碑林」二字。
他顯然沒有找到,因此「碑」字少了那一點。
七、最感恩的錯字
天津薊縣獨樂寺內有座報恩院。院字寶蓋頭下的「元」字少了一橫。
這塊牌匾由鹹豐皇帝御筆題寫。御筆寫完,發覺不對,院字少了筆畫。
大家都看出來了,但誰敢說皇帝寫錯了?
此時鹹豐開了金口,說人啊要知恩圖報,佛家說要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太多了,這恩一生是報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筆畫不能寫全。
八、最神話的錯字
濟南趵突泉的「突」字少了一點。
如果大家到濟南趵突泉遊玩,可以看見泉池中有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這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
傳說勁挺柱湧的三股水把「蓋子」頂掉了,才使「突」字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
這些字錯出了漢字的博大,錯出了文化的高度,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國家語言文字的豐富。
它增加了旅遊的歷史深度。旅遊不但有遠方與詩,還有美麗的錯誤。
如果大家有機會到故宮去遊覽,請仔細觀察所有的「門」。
你發現了什麼?故宮裡所有的「門」字都是錯別字,你知道個中緣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