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請帶上這三個「行囊」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8日 07版)
晨霧 / 轉帖
作者:李思輝
【新聞隨筆】
連日來,許多高校的錄取通知書逐漸發放,一些高校已基本確定了開學時間。經歷了漫長等待,大學的校門終於打開。被疫情阻隔在外的大學生們終於可以重返熟悉的校園。
那些剛剛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大學新生,對這一刻更有著不一樣的憧憬。整個社會對大學活力的再現也滿懷期待。無論如何,大學馬上要開學了,每個學子都需要整理好自己的行裝。除了生活必需品,大學新生們可能還需帶上三個特殊的「行囊」。
第一個行囊——衛生防疫的自覺。這場疫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良好的衛生習慣無比重要。在沒有特效藥的時候,勤洗手、勤通風、戴口罩等,是人們面對流行病的「常備藥」。推廣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良好衛生習慣既是疫情防控時的應急需要,也應該被固化為一種生活習慣。高校是知識的象牙塔,也是防疫的重點場所。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隨身帶來不亂丟垃圾、更加講究個人衛生等良好的衛生防疫習慣,人人就都成了防疫的參與者。如此,大學的安全就有了堅實保障。
第二個行囊——野蠻體魄的決心。毛澤東在《新青年》上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將體育的重要價值概括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過硬的體質是抵抗病毒侵襲的最後一道防線。近些年,有關我國青少年、大學生與周邊一些國家年輕人身體素質的對比研究,更是令人憂心。即將進入大學的學子們,風華正茂,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絕不能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病弱青年。下定決心,加強體育鍛鍊,「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才能提升自身抗擊風險的能力,為未來的學業、事業乃至整個人生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第三個行囊——兼濟天下的理想。疫情促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必須做好長期和各種流行病做鬥爭的準備。人類歷史上,人與疫病競賽的天平倒向人類,在於科學和文明的進步。而科學和文明的進步,關鍵在人,在具有兼濟天下理想的人。令人欣慰的是,疫情發生後,很多大學生積極投身防疫一線。大學是人才培養的高地,莘莘學子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希望,被寄託著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期許。這樣一群年輕人,不論學的是何種專業,都應從這場疫情展現出的「捨生忘死」「守望相助」等國人精神中汲取力量,立兼濟天下之志,做造福社會之人,不負青春一場。
100多年前,李大釗先生熱情稱讚:「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那個年代的90後,高舉五四運動的精神火炬,在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中開闢了中國的光明前程。今天,新時代青年也面臨著一些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繞不開的挑戰。尤其是今年這一屆大學新生,人生際遇註定大不相同。抖擻抖擻精神,帶好行囊出發,意氣風發地去迎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
(作者:李思輝,系媒體評論員)
信息來源:2020-08-28 光明日報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8/28/nw.D110000gmrb_20200828_3-07.htm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註明來源。不代表本平臺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