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1500人的旅,顯然不是滿員的,缺員夠多了。
但,歷史上就有這麼一個旅,不足1500人,後來卻出了兩個元帥,2個大將,2個少將。這個旅也太牛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樣的旅,能這樣牛?
這個旅的就是8461步兵特別旅,由東北抗日聯軍整編而來,所以被稱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該旅的特別之處在於,她是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整理編成的,當時隸屬於蘇聯紅軍,所以又是蘇聯紅軍遠東方面軍獨立第八十八旅。
那麼,東北抗日聯軍為何會在蘇聯改編呢?這話說起來就長了。
1940年初,是東北抗聯最困難的時候,在日軍殘酷討伐之下,從建軍時期的10萬大軍,銳減為3000餘人。
為了保存這支抗日力量,組織上決定實行戰略轉移,除了留下堅持鬥爭的以外,其餘的退至蘇聯遠東境內,分別建立了南北野營兩個訓練基地。
當時退至蘇聯遠東境內的部隊,東北抗聯第一、二、三路軍都有。第一路軍中的領導人是金日成,他當時的職務是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一支隊司令。
第二路軍的負責人是周保中,他當時是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
第三路軍的負責人是李兆麟,他當時是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
對於南北這兩個野營訓練基地,蘇聯軍方決定將其統一編為一個旅,幹部配備根據在抗聯的職務進行,周保中和李兆麟是二三路軍的總指揮,所以一個被任命為旅長,一個被任命為政治委員。
後來,李兆麟的政治委員,改為政治副旅長,另外的兩個副旅長都是蘇聯人。
金日成當時被任命為什麼職務呢?他是第一營營長,副營長是安吉。
這個旅一共有四個營,第二營營長是王效明,副營長姜健。第三營營長許亨植,但沒有到職,因為他犧牲了。所以實際上營長是王明貴,副營長是金策。第四營營長是柴世榮,副營長是季青。
這個旅的人數歷來爭議不斷,有人說只有800人左右,有人說2000人左右,而旅長周保中向華西列夫斯基報告時,說他們有4000人。
我們認為,比較可靠可信的,當數1945年8月25日遠東蘇軍司令部情報處處長丘維林少將,給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寫的信裡反映的數據,這可是情報處的數據。
這封信裡,有從軍官、軍士和士兵角度,也有從民族角度,還有從國籍角度統計的數據,這些數據顯示,八十八旅實際人數是1354人.
這支部隊,可以說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支特種部隊,訓練非常艱苦非常嚴格,訓練科目比一般部隊的訓練科目要多得多,全面得多。從滑雪、駕駛、收發報,到射擊、跳傘和爆破埋伏及野外生存,無所不包。
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後,這支勁旅的任務是準備進入東北配合行動。日本投降後,他們承擔了更重大的任務,負責接收東北,搶先進駐57座戰略重鎮,協助蘇軍管理控制城市。
當時,按照蘇聯紅軍的要求,八十八旅的旅營領導,選派到各個城市任衛戍區副司令。比如周保中去長春市,李兆麟去哈爾濱,金日成到平壤,金策去鹹興市等。
那麼,這些人後來都發展得怎麼樣了呢?這些人都是人傑,出了2個元帥2個大將2個少將。下面我們就來分別介紹一下。
周保中旅長,回國後曾任東北人民自衛軍總司令兼政委、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東北軍區副司令員。1950年轉業到地方工作,1955年授銜時,未授軍銜。
李兆麟,抗戰勝利後任濱江省副省長,令人痛心的是,在1946年3月9日,在哈爾濱被特務殺害。
崔庸健,在教導旅的職務是副參謀長,回到朝鮮後,曾任朝鮮人民軍第一任總司令,1953年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次帥軍銜,當時僅次於金日成。
四個營的主官情況如下:
第一營
營長金日成,就不用多說了,1953年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元帥,1992年被授予大元帥。
副營長安吉,回朝鮮後創辦了專門培養軍事幹部的平壤學院,遺憾的是,他積勞成疾加之多次負傷,於1947年病逝,未等到朝鮮1953年的授銜。
第二營
營長王效明,曾任解放軍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副營長姜健,曾任東北民主聯軍吉東軍分區司令員,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被授予大將軍銜。
第三營
營長王明貴,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副營長金策,曾任朝鮮內閣副首相,朝鮮人民軍前線司令部總司令官,被授予大將軍銜。
第四營
第四營情況令人心痛,營長柴世榮,1944年9月,在野營訓練時突然被人帶走,從此下落不明。
副營長季青,也是在1944年9月,不知何因,他突然被捕,被送往西伯利亞。但結果還不錯,1955年得以回國,在黑龍江省民政廳和人大工作,1984年以副省級待遇離休。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出這個教導旅有多牛了吧?
世界上不知道有沒有比這個旅還牛的?就此問題請教於朋友們,知道可要教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