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紀實題材的大劇,《東方戰場》還是有被人吐槽不真實。比如劇中日軍石原莞爾與杉山元的對峙吧,那分明就是下克上的不真實表現。一個少將,如果能對一個大將公然叫板呢?這不是神劇的反轉鏡頭嗎?但是,如果真的了解了現實,可能它還真不是那麼一回事。
少將石原莞爾為什麼要與大將叫板?就日本當時體系,完全是真的
石原莞爾在二戰時期是日軍內比較出名的人物,他的思想、政治、軍國主義都非常突出。他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以全班第二名的優秀成績畢業,先後到中國、德國進行各方面的歷練。也正是因為如此,石原莞爾不是個吃白飯的主兒,他的很多思想,或者說很多認知,可能要強於日軍內的大部分高官。
就拿劇中的劇情來說吧,石原莞爾對張學良算是知己知彼了,也正因為如此,九·一八事變才能讓他成為軍內聲名在外的人物。可是,人是會飄的,石原莞爾也不例外,有了成績,加之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所以他目中無人就是必然了。
而日軍當時在中國戰場上的大部分軍官與石原莞爾意見不同,這裡面也包括了他的上司杉山元。這些人都認為,在中國戰略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且樂觀,勝利只是早晚的事。但石原莞爾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全面開戰必定會延長戰爭,相反,採用懲罰式的鬥爭方法,才能逼得國民黨抵抗力量後退。
其實,很多劇中演繹日軍首領輕視我國隊伍是實情,以他們當時橫掃國內的勝利心情來講,他們認為中國是不堪一打的,根本用不著費太多心思,就可以將中國佔領。而這正是石原莞爾與杉山元不同認知的衝突之處。
當時,杉山原認為,三個月就是勝利的期限,所以投入太多根本不理智。有這種認知的日軍官員也包括了石原莞爾手下的一部分下屬,這是讓石原莞爾非常生氣的,在這樣的對弈之中,兩個人的互懟也就水到渠成了。
說起來,石原莞爾之所以敢這樣針對杉山元,那也是有原因的,當時石原莞爾的直接上司為日本親王,而杉山元雖然為大將,但顯然與石原的親王上司不能相比。也因為這個原因,石原莞爾這個少將成為了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領導。
當然,石原莞爾也沒浪費自己的職務權限,他直接將參謀本部90%以上的權力歸到了作戰部。在這樣的情況下,石原莞爾就成了作戰部的一把手,而杉山元這個大將也就一下成了與他平級的身份。
如此,兩個人互相爭執,大掐口水仗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石原莞爾再被加入一點誇張的戲分,那也就足以成就這種下克上的經典橋段。
叫板大將之後的結局如何?降級是小事,保命才重要
有人就不解了,這如果不是出於神劇劇情的反轉,那根據日本軍隊等級森嚴的作風,石原莞爾是不是要面臨著嚴重的後果呢?這倒是真的,你認為利用職務的便利就可以隨便將上級懟下去了嗎?門也沒有。
那場互懟大會上,看似石原莞爾勝利了,可真正的結果卻讓他意外,因為部署的最終意見還是採納了杉山元的看法。這時「辯論」大會已經結束,石原莞爾再怎麼生氣也沒辦法了,這就是所謂的官大壓死人吧?管你有什麼道理,只要上級不高興,你說破天也沒用。
而且,還有重要的一點,石原莞爾為此付出了代價。試想想也可以理解,一個將上司懟得無言以對,老臉盡失的下屬,你想全身而退?別做夢了。石原莞爾隨後直接就被調去了關東軍當職,而他的直接上司正是東條英機。
別忘了,石原莞爾可是將東條英機稱為「上等兵東條的蠢貨」。站在這個人的手下聽差,你說石原莞爾心裡怎麼想?日子過得好不好?
其實,從石原莞爾後來的結果就可以看出來,杉山元與東條英機,在後來一個比一個官大,又是首相又是元帥,而石原莞爾呢?竟然成了一名預備役的兵,而且還經常被人監視著,以規範他的言語。是不是很諷刺呢?不過,這對石原莞爾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到戰爭結束,他因此小命得到了保存。
我們只是不解為什麼當時石原莞爾會這樣勇敢到挑戰比自己高兩級的上將,但有些關於日軍等級觀念的資料卻可以告訴我們一點現實。
當時,日軍雖然等級觀念非常森嚴,但卻不乏下克上的事件,這是因為日本體系內部的高層權力鬥爭。在很多時候,都是一方高官利用中下層下屬,讓他們成為自己手中的棋子去打壓另一方。尤其在明治維新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那就是下層的人物有一部分成為了中層,於是,為了向上爬得更快,就會出現這種以下犯上的事。
而石原莞爾對杉山元這一次,那是日軍體系中下克上比較典型的案例了。作為日本少壯派的石原莞爾,被上級當成權力維護使用的「棋子」,這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為什麼日軍某些高層會允許下級以下犯上?也是有原因的,比如遭遇比較複雜的事情,爭議面前難決,推出一個以下犯上的下級,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難題:如果最後事情解決了,當然是上級的功勞。如果事情搞砸了,那以下犯上的下級就只能謝罪於軍中了。
如此看來,日軍體系的等級森嚴其實就是一種表象,它下克上的風氣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下到少佐、中佐、大佐的對峙,上到日軍司令部及作戰部的少將、中將、大將。有問題必須要找人承擔,下克上者便是這場遊戲的「買單者」。可見,石原莞爾也不過是一枚被利用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