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4年抗戰消滅的日本最高將領
從1931年開始到1945年結束,14年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擊斃的日本最高將領有3個:
①1941年的陸軍大將大角岑生,
②1942年的陸軍大將塚田攻(死後追晉);
③1945年的海軍大將山縣正鄉(死後追晉)。
還有九一八事變後喪命上海的陸軍大將白川義則,不過他雖然斃命中國,卻不是被中國人親手斃掉的,而是外國人尹奉吉在虹口公園用炸彈暗殺所致。
真正為中國人親手擊斃的,就這3個了。
上述3人雖然被國人擊斃,但都是在他們乘坐的專機中,不是直接在戰場兩軍對戰中擊斃的。
他們的飛機都是先出事故,或在迷霧中或在水面上或在逃跑時被我發現,然後用亂槍或高射炮擊斃。
機毀人亡是他們相同的結局。
這樣看來,真正作為戰地指揮官被中國軍隊擊斃的,大將級別的尚且沒有。
所以,14年抗戰中,真正被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消滅的指揮官,就數中將了。
中將也是高官,離大將近在咫尺。
不少死於戰場的中將最後都被天皇追晉為大將了。
今天說的這個中將,就是第一個被我軍擊斃的日軍指揮官:阿部規秀。
二、阿部其人
阿部規秀,姓「阿部」,名規秀,相傳幾百年前祖上也是日本貴族之後。
阿部1886年生於青森縣,21歲從日軍將領搖籃——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之後緩慢晉升,從下士到尉,從尉到佐,從佐到將,七七事變時51歲才升得少將一枚。
比起同時期的大牛「軍中第一大腦」石原莞爾、「官二代」東條英機和「最厲害」的岡村寧次,阿部升少將確實晚了幾年。
但在軍中沒後臺沒背景的情況下,一人憑「戰功」坐到將級軍官,也是個實力派了。素有陸士「名將之花」稱號。
阿部的實力就是擅長山地戰。
但他死也死在了他的「專長」上——在1939年11月的一次山地戰中,被我軍擊斃在河北省淶源縣黃土嶺地區。
三、阿部之戰
1939年10月下旬,日本駐華北方面軍多路對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冬季掃蕩,其中一支由河北省淶源縣出動的獨立混成第2旅團步兵大隊,被我軍殲滅在雁崖村。
11月4日,2旅團團長阿部規秀中將親率2個步兵大隊進行反撲報復。
行軍至雁宿崖關隘時,阿部悲催了。
這是淶源縣一處險峻的關隘,位於三岔口和張家墳河床西岸,東邊是連綿起伏的高山,關隘最寬不過三四十米。鳥瞰呈口袋狀。
11月7日,微雨,濃霧,山間隱藏著八路軍,悄悄對進入布袋的鬼子進行包圍。
下午3時,當阿部率部隊悉數進入布袋包圍圈後,我軍百十挺輕機槍重機槍一起開火,瞬間把鬼子打了個措手不及,軍陣大亂。
四、阿部之死
阿部連忙指揮突圍,佔了附近幾個山頭。
我軍緊緊包圍,目標越來越小。
激戰中,我軍第一團團長陳正湘通過望遠鏡發現,一處山頭上有個穿黃呢大衣帶軍刀的日本指揮官,身邊有幾個隨員,正用望遠鏡觀察戰況。
而百米之外有一處農家院,裡面也有穿黃呢大衣帶軍刀的日軍指揮官,還有挎戰刀的指揮官進進出出。
憑經驗判斷,這2個黃呢大衣都是日本軍官。但要用大炮轟炸,只能選一個。
哪個是最大的軍官呢?
陳正湘又仔細觀察,認為是農家院那裡的是,山頭的那個可能是觀察所。
4時,他立即叫炮兵連上山,瞄準那個小院。
機會不多,能擊中目標嗎?
陳問炮兵連連長,連長說,目測直線距離800米,「在有效射程內,保證打好!」
果不虛言,我軍只用了4發炮彈,就擊中了小院中的指揮官人群。當場炸傷一片,這裡就有阿部規秀。
3個小時後,受重傷的阿部中將不治身亡。
這就是阿部的結局。
五、日本的評價
4發炮彈,有人說「還不夠美軍完成試射」,我軍就擊中了核心目標。阿部之死完全是死於天氣、死於地形、死於我軍神炮手。
另外還有個死因,與他自己有關。
據說,鬼子長期與八路打仗,知道八路的炮兵是出了名的厲害,所以我軍大炮一響,日軍就嚇得趴地上躲避,這樣能有效減少傷亡。
但阿部這個「山地戰專家」、「陸士名將之花」,大有恃才傲物之風,看大家都趴地上,唯獨他不躲,他可能認為這太傷自尊了吧。
結果第4顆炮彈就在小院裡開花了,阿部腹部腿部當場多處中傷。
此戰,我軍圍殲鬼子900多人,重創華北方面軍,粉碎大掃蕩,打出了抗戰遊擊隊輝煌戰果。
之後蔣為朱總司令發來賀電,稱讚「足見我官兵殺敵英勇,殊堪獎慰。飭將上項戰鬥經過及出力官兵詳查具報,以憑獎賞為要。」
阿部之死傳到日本,令陸軍大為震驚,《朝日新聞》稱,「自日軍成立以來,中將級將官的犧牲,這是沒有先例的。」
「沒有先例」4個字評價,足見阿部之死對日本的震動。
據戰史專家考證,阿部是華北戰場第一次、也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次、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我軍消滅的職務最高的日軍指揮官。
=================
文獻參考: 劉勇強《八路軍擊斃第一個侵華日軍將領始末》(文史春秋 2005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