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以後,隨著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不少中國人開始將日本作為一個留學的目的地,很多人學成歸國後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這些人中有些成為國民政府的高級官員,有些就在留學期間接受了日本的糖衣炮彈成為日後萬人唾罵的漢奸,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人利用給日軍做事的便利,套取了不少關於日本方面的情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夏文遠了。
夏文遠出生於遼寧大連,20多歲就去了日本留學,期間和不少桂系的將領、官員成為了朋友,而他也因為學業成績優異受到了日本方面的關注,多次對他進行拉攏,但是夏文遠此時表現的非常老練,既不推脫也不接受,一直拖延到了畢業回國,回國後他進入了當時張作霖的東北政府任職,在家鄉大連市尋找到了一份關於外交方面的差事。
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夏文遠被當初日本的同學邀請成為了日本關東軍的一名翻譯,從此就吃日本的喝日本的,生活中的一切費用都是日本人提供。當時張學良已經放棄了東北,不少夏文遠一樣曾經留學的日本的人便大量進入偽滿洲國政府,從事翻譯等工作。當時不少人還不願意為日本人工作,因此經常偷偷將情報傳遞給抗日武裝,唯獨夏文遠一直為日軍「盡心盡力」,直到1937年被調往華北擔任日軍司令部翻譯,此時他才開始展示自己的價值。
不久後徐州會戰爆發,負責指揮作戰的正是桂系的領袖李宗仁,當時他手下有不少人和夏文遠交好,於是夏文遠就通過他們向李宗仁大量洩露華北日軍的作戰計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軍在山東戰場的調度情況。
當時夏文遠以問候友人的方式給老友發電報「南方動而北方不動」,對日軍的解釋是他在變相的勸降南方的李宗仁對北方的日軍投降,而實際上卻是日軍的調動情報,靠著這8個字,李宗仁據此作出了集結軍隊於北路決戰的計劃,最終在臺兒莊殲滅了日軍兩萬多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不得不說此次的勝利最大功臣就是夏文遠。
後來夏文遠又調任山西,負責交通、後勤等方面,而山西的軍閥閻錫山也是他留學日本的學長,因此藉助職務之便向晉綏軍提供了不少的物資和情報,同時還利用自己的同學圈子在華北日軍翻譯工作人員中建立了軍統局的情報站,提供了很多的重要情報。在抗戰勝利後夏文遠因此得到了軍統的庇護最後得以去往香港,而他的事跡直到70年代才被李宗仁等人爆出,此前他已經頂著漢奸的頭銜生活了將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