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軍事學者認為:戰爭就是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對方屈從自己的意志。不得不說,這個總結是很到位的,也說明了戰爭的本質:暴力手段。戰爭從來都不是人們所希望的,因為暴力本質的它,決定了它永遠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然而,戰爭也有正義的與非正義的區別,也有侵略戰爭與自衛戰爭的區別。所以才有那句名言: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歷朝歷代,戰爭的「殺俘」現象都是屢見不鮮的,即便是號稱有「日內瓦公約」約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難道中國人被敵人俘虜殺害的還少嗎?規則只是給遵守規則的人制定的,而不是給制定規則的人制定的。不過,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態,也決定了當時的中國必須遵守規則,卻往往被不遵守規則對手所迫害。
抗日戰爭無疑就是這樣的一次戰爭。不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優待俘虜的習慣幾乎是人所眾知的。即便很多戰士一肚子鳥氣,為了紀律,大部分時候還是得把抓到的日本俘虜好好地保護起來。極個別桀驁不馴,膽大包天的敢於弄出「意外事故」的狠人例外。然而,也有說抗日名將曾將1200名日軍俘虜活埋,遭日本索賠2億?他霸氣回應2字。
這位抗日名將就是孫立人。孫立人出生於1900年,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正當壯年。1932年,孫立人以88師獨立旅的身份參加了「一二八」抗戰,戰績斐然。他相比其他的國軍將領更加重視對軍隊的操練,因此所帶部下戰力超過一般的國軍。1937年他又參與了護送宋子文親人的事情,這讓他有了可靠的「後臺」。
當時中國戰場中日雙方的戰損比一般是5比1,也就是5個國軍士兵可以換一個日軍。很多當時的日本人就因此而吹噓日本人比中國人要優秀什麼的,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當時的國軍大多吃不飽飯,拿著冷兵器;而日軍則吃得飽飽的,開著坦克大炮。這樣的原因才是中國要拿5條命才能換日軍一條命的原因。
但是,如果國軍武裝起了與日軍同等水平的裝備,把肚子填飽,那麼日軍根本就不是國軍的對手。比如長沙會戰當中,真正裝備精良的國軍都是攆著日本人到處跑的。而在1942年4月,孫立人也有了打「富人仗」的機會。他被裝備上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供應了相對充足的糧食,然後帶領38師遠徵緬甸。
這期間,孫立人在緬甸仿佛「開掛」一般,基本上是打一仗贏一仗,哪怕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照樣打得日軍沒話說。比如在仁安羌之戰當中,孫立人親自指揮不到1000人的兵力,大敗數倍於己的敵軍,救出7倍於己的友軍,一時之間造成了全球的轟動。其實沒啥好轟動的,中國人打仗是基因天賦,2000多年前就開始專門研究這門學問了。
但是,赫赫戰功最後卻還為孫立人帶來了麻煩,原因居然就是因為「殺俘」。1991年,一位遠徵軍的後人鄧賢出版的書籍《大國之魂》面世,裡面講述了在遠徵緬甸的過程當中的一個故事,大概意思就是孫立人曾經活埋過1200多名日軍俘虜。這事居然引起軒然大波,各界紛紛譴責孫立人違背日內瓦公約。
要知道,抗日戰爭當中中國因戰火直接死亡平民900萬以上,另有800萬平民死於間接的原因,9500萬人成為難民,322多萬國軍戰死(或者被俘後被虐殺),這些數據很多人都不是很在乎,而《大國之魂》當中孫立人殺了1200個俘虜,居然引起軒然大波,不得不讓人想起了丁仲禮先生的那個靈魂之問。
書中還談到,那些被坑殺的日軍家屬曾經聯合起來要孫立人道歉,並且賠償2億日元。而孫立人卻不為所動,只霸氣的回答了2個字:該殺!這事兒在後來被許多人爭論過,有的人說孫將軍幹得好,有的人則說孫立人太殘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件事當然是大大的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敵人的威風。
然而,實際上這很可能是一個杜撰出來的故事,孫立人將軍作戰是勇猛,但是也是很服從命令的,並沒有虐殺戰俘這一說。《緬甸蕩寇志》當中記載,遠徵軍入緬作戰期間,一共才323名日本俘虜而已;而當年的平陽之戰,孫立人只有300人,日軍也才240人。殺害1200名日軍俘虜的事情完全不可能發生。
再說了,像孫立人這樣八面玲瓏的將軍,如果真的要對俘虜弄出點兒「意外事故」,當然不會等到俘虜了他們以後了。畢竟,大家都是遵守紀律的合格軍人嘛。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在近代史上是極為少有的一次中國跨境作戰行動,因此也給人留下了很多懸念。
但是很多文學作品對這件事的描寫有失偏頗,看起來是想要褒揚遠徵軍,實際上卻往往起到了抹黑的作用。想要了解那段歷史,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中國遠徵軍全二冊》,看看真正的中國遠徵軍故事,鐵血而又豪邁,絕不比文學作品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