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第一個日軍俘虜是如何抓獲的?活捉他的又是哪位開國上將?

2020-12-11 中國網文化

▲陳士榘(左)和陳賡在洛陽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宣布陝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第一二九師,共4.6萬人。10月21日,又宣布將南方八省十三個地區堅持遊擊戰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1萬餘人。

平型關大捷卻沒有活捉一個日軍戰俘

為挽救華北危局,八路軍改編後立即舉行了誓師大會,在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率領下誓師出徵,由陝西三原、富平經韓城地區東渡黃河,日夜兼程,挺進山西抗日前線。

八路軍沒有辜負民眾的期望,入晉不久便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

第一一五師下轄兩個旅,即陳光為旅長的第三四三旅和徐海東為旅長的第三四四旅。陳士榘時任第三四三旅參謀長。第一一五師在開赴山西北部雁門關一帶後,準備與日軍進行一次大規模戰鬥。他們正巧遇上準備奪取太原的日軍坂垣師團向山西平型關一帶進發。第一一五師師長當即決定發起平型關戰鬥。

平型關戰鬥發起時,陳士榘被臨時從第三四三旅抽調到師部參與制訂作戰計劃及指揮。按照對付國民黨軍的慣例,事先甚至都考慮好戰鬥結束後將日軍戰俘送到戰區國民黨方面去展示,因此戰前給戰士們作動員時,強調要優待俘虜,準備抓1000個俘虜。這時的日軍還真有點兒武士道精神,死也不投降。戰鬥結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000多個日軍全部戰死,一個活著的都沒捉到。這麼大的伏擊戰沒有抓到一個俘虜,在紅軍戰史上尚無先例。

抗日戰爭開始後,為了抓到一個日軍俘虜,中國軍隊的許多官兵為此付出了代價。平型關戰鬥時,有一位副營長背起一個半死不活的日本傷兵,準備送往急救站,半路上傷兵稍稍緩過勁兒來,一口咬掉了那位營長的耳朵,氣得旁邊的一個排長一刀把那個日本兵的腦袋給砍了下來。還有一位通信員在收電話線時,發現汽車底下躺著一個日軍傷兵,受了重傷,呻吟不止。通信員掏出紗布準備為他包紮傷口,那個傷兵卻揚手用刀刺進了通信員的腹部。由此可見日軍頑抗到了何等的地步,雙方搏殺的殘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此役,第一一五師發揮了善於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保證了戰鬥的突然性,以劣勢裝備一舉擊斃日軍坂垣師團輜重隊和坂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共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多輛、馬車200輛,繳獲九二式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多挺、步槍1000多支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戰後總結的《平型關戰鬥經驗》中曾專門對俘虜問題指出:「日本兵至死不肯繳槍,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平型關一戰沒有一名日軍被俘不能不說是第一一五師一大憾事。曾擔任過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的陳士榘,深知抓獲日軍俘虜對了解日軍作戰特點的重要性。從此以後,活捉日軍俘虜就成了陳士榘最大的心願。他把日語「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等戰場喊話背了個滾瓜爛熟,為抓日軍俘虜做好了準備。

廣陽戰鬥中終於如願以償

平型關大捷後,聶榮臻率領師獨立團、騎兵營、第三四三旅的兩個連留下開闢晉察冀根據地。此時,日軍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師團已突破晉東門戶娘子關,並於11月4日拂曉由平定直撲榆次,企圖直下太原,迂迴忻口方面的閻錫山、衛立煌主力,以解陷入忻口的坂垣師團之圍,結果一頭撞進了從五臺山南下的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在昔陽縣以西廣陽地區設置的伏擊圈內,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陳士榘(右一)與陳毅夫婦和劉瑞龍(右二)

廣陽附近山路縱橫交錯,四周山巒重疊,有的山溝長達數十公裡,利於伏擊作戰,加上時有山洪暴發,巨大泥石流的衝擊,公路已被破壞得不成樣子。這時第一一五師的全部人馬就只有陳光第三四三旅的兩個團(缺6個連)共4000人。在第三四三旅指揮部,陳光對大家說:「這種地形十分有利,對於我們這些經常搞運動戰的人,這太重要了。你們看,這裡地形複雜,又有些樹木,便於部隊隱蔽,而日軍都是機械化部隊,槍炮在這裡派不上大用場。他們雖然武器精良,但不靈活,我們在這裡伏擊他們,既便於隱蔽又利於撤退。」參謀長陳士榘接過話頭:「川岸文三郎對自己估計過高,而對我們估計又過低,這正好給了我們一次機會,因為他們必然是疏於戒備,而我們打的是有準備之仗。」

伏擊圈是在拂曉前部署的,具體分工是:第六八五團由團長楊得志和旅長陳光帶領,負責堵截。第六八六團由第三四三旅參謀長陳士榘指揮,負責殲滅伏擊圈內的日軍。11月3日,戰士們從拂曉一直等到下午3時,待日軍大部人馬通過後,對其後續輜重部隊發起攻擊。陳士榘指揮第六八六團從兩側的高山上不斷向狹長的谷底投彈射擊。日軍輜重部隊的騾馬受驚後亂蹦亂跳,將大車拉得東倒西歪。在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的時候,陳士榘果斷地命令司號員吹響了衝鋒號。指戰員們如猛虎下山,迅速衝向公路將敵人切成數段。剎那間,吶喊聲、刺刀碰撞聲響徹了整個山谷。

從廣陽戰鬥中日軍第二十師團的抵抗程度來看,遠不如平型關戰鬥中第五師團的表現。陳士榘深知俘敵了解軍情之重要,此時不禁又產生了抓俘虜的念頭。正在這時,有一夥驚慌失措的日軍逃到公路北面的一個窪地頑抗。陳士榘轉身將警衛排長叫來,指著窪地說:「你帶兩個班衝下去,抓幾個俘虜!」他從望遠鏡裡目送警衛排朝窪地撲去,心裡暗暗高興。他對這些戰士們充滿了信心,因為這些人都是旅長陳光從部隊一個一個挑選出來的,不僅體格健壯,而且作戰勇敢。但是在一陣激烈的槍聲過後,警衛排很快就回來了,儘管繳了不少三八大蓋,卻沒抓著一個俘虜,排長氣呼呼地說:「他們受武士道精神毒害太深,頑固不化,只好把他們消滅了!」陳士榘聽後不免有些失望,隨著戰鬥的展開,日軍不斷被殲滅,只怕是活捉日軍俘虜的願望又要落空。

當夜幕降臨時,戰鬥已基本結束,第六八六團共殲敵500人以上,陳士榘讓團長李天佑將指揮所移進了廣陽鎮。此時,鎮內還有不少殘敵在負隅頑抗。陳士榘進入鎮子,聽到零星的槍聲後,又一次激起了抓俘虜的強烈願望。他順著槍聲,來到了一個小院門口,看到已有不少戰士將院子團團圍住,一個戰士正準備向院子裡投手榴彈。「慢著!」陳士榘連忙制止,「有多少鬼子?」「報告參謀長,就一個,鑽進了院子,老朝我們打槍。」陳士榘一拍大腿,將手槍拔出:「那還不抓活的,扔什麼手榴彈?!」他側身閃進院門,師偵察科長蘇靜也跟了進去。陳士榘貓著腰悄悄摸到窗口旁邊,用剛剛學會的日語喊道:「繳槍不殺,寬待日本俘虜!」這時院外的戰士們也跟著陳士榘用剛學會的日語向裡喊話,那名日本兵隨後又胡亂放了兩槍。陳士榘耐著性子,儘量用溫和的口氣又喊了幾遍。屋裡不再放槍,但仍然沒有人出來。忽然,從屋裡傳來生硬的中國話,那聲音裡充滿了恐懼。

陳士榘聽後一陣驚喜,可等了老半天仍不見屋裡有任何動靜,忍不住一腳踹開了房門,借著月光一眼就看見了明晃晃的刺刀,迅速伸手抓住槍管用力一拖,那個日本兵嚇得尖叫一聲連忙鬆手,槍被奪了下來。陳士榘定睛一看,那個日本兵縮在牆角一個糧食筐後,糧食擠得他動彈不得,看來掙扎了好一陣,加上緊張恐懼孤身一人抵抗,累得汗水把軍衣都浸透了。陳士榘上去一把揪住那個日本兵,費了好大勁兒才將他硬拖了出來。這個日本兵腰上挎著軍刀,居然還是官佐,只見他嚇得渾身發抖,汗珠從額頭上淌下來,將陳士榘的軍衣也浸溼了一大片。月光從門窗射進來照在那個日本兵的臉上,別看他沒了槍,可雙手仍死死握著軍刀不放,並稱刀是日本天皇所授不能交。陳士榘用手槍指著他,毫不客氣地伸手一把奪下他的軍刀,嚴肅地告訴他:「你現在是我的俘虜,必須交出所有武器!」這時蘇靜等人衝進屋子,興奮地大叫起來:「陳參謀長抓住俘虜了!」

陳士榘在回憶錄中說:陳參謀長一奪長槍,二奪軍刀,活捉日軍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鎮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跑來看,因為這是八路軍捉到的第一個日軍俘虜,當時在第一一五師引起了轟動。經審訊,這個俘虜是日軍第二十師團第七十九聯隊輜重兵曹加藤幸夫。

——摘編自《黨史博覽》2013年07期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     圖為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
  •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圖)
    圖為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陵園弔唁大廳保存有陳士榘上將的遺像。 劉佔昆 攝中新網井岡山5月5日電 (劉佔昆 王姣)「第一個活捉日本俘虜的抗戰八路軍就是我父親。」日前,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向記者講述了其父英勇抗日,學說日語妙計活捉八路軍第一個日本戰俘的經歷。今年是朱毛會師井岡山85周年。連日來,朱德外孫劉建、陳毅之子陳昊蘇、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等眾多開國元勳、將領後裔齊聚江西井岡山,重溫父輩、祖輩英勇事跡。
  • 八路軍中,是誰第一個抓到了日軍俘虜?為抓俘虜他還專門學日語
    相信大家在抗日戰爭影視劇中都會看到這樣一幕:戰敗的日本將領將刺刀刺中了自己的腹部。可見軍國主義教育對他們的洗腦有多嚴重,戰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要剖腹自殺來謝罪。並且日本士兵絕不會讓自己成為俘虜,在戰敗的時候誓死不肯繳槍。
  • 抗戰中抓日軍俘虜有多難?開國上將苦學日語抓到一個卻被暗算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士兵都是非常頑固的,他們一個個都深受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的荼毒,加上日本人本身就用虐殺戰俘的方式來警告日本兵成為俘虜之後的後果,所以日本士兵都對成為中國軍隊的俘虜非常恐懼,更多的時候寧願選擇直接自殺。
  • 湖北荊門一開國上將,親手抓到日軍戰俘,他的部隊最先在南京總統府...
    在共和國的開國將星中有這樣一位上將:平型關大捷後,他指揮八路軍抓到了第一個侵華日軍戰俘。解放戰爭中,他的部隊最先在南京總統府上降下青天白日旗。新中國成立後,他統率十萬大軍,出入大漠死海,踏遍戈壁險灘,成功建設「兩彈」試驗靶場。
  • 中國人抓獲的第一個日本俘虜,日軍這樣解釋當時的情景
    眾所周知,日軍極難俘獲。 但鮮為人知的是,九一八事變5個月後,中國抗日將士,就親手抓獲了一個日本軍官,而且是個有著佐級軍銜的聯隊大隊長。 佐級軍官,是整個抗戰中較為罕見的日本俘虜。
  • 孫子憶祖父陳士榘:勤學日語擒日本俘虜
    中新網9月7日電 香港文匯報7日刊發系列文章稱,中國著名軍事家、開國上將陳士榘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他參與指揮的平型關大捷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勝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時任旅參謀長的他更在業餘學習日語、親手抓獲八路軍的第一個日本俘虜。
  • 車橋戰役:創造抗戰中生俘日軍最高軍銜軍官的紀錄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縱觀整個十四年抗日戰爭,中國軍隊通過作戰俘虜過的日軍最高軍銜軍官,是在蘆家灘戰鬥裡活捉的日軍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的大隊長三澤金夫大佐。而創下了紀錄的蘆家灘戰鬥,就發生於江蘇敵後抗戰之中著名的車橋戰役裡。
  • 抗戰史上第一個被中國軍人俘獲的日軍,日本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日軍不僅裝備精良,而且日本士兵訓練有素,具備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用了整整14年的時間才將日本帝國之一趕出中國。
  • 抗戰之中真實的日俘,與電視劇中十分不同,被俘虜了還是滿臉兇相
    一直以來,大家都會對日軍有一個錯誤的理解,認為日本的軍人,他們的作戰是沒有任何章程,很容易就會被我們國家的軍隊打伏擊戰,然後就將其抓獲,但是真實的經歷卻是十分殘酷的,在我們抗日的14年之中,我國俘虜的日本士兵數量是十分有限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 山西唯一吳姓開國將軍,生於晉商之家,曾活捉國軍中將黃正誠!
    而活著黃正誠的正是來自山西的吳姓開國將軍,他出生於晉商世家,文韜武略,他就是吳效閔將軍,吳效閔1921年出生於隸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以前是太谷縣)的晉商家庭,父親吳寶壽在當地票號給人當掌柜,自家兼營小當鋪。吳效閔家境好,當時家裡有大宅子,門楣上還有「義善堂」的橫額門匾,吳效閔衣食無憂。
  • 優待俘虜的政策比日內瓦都早,日軍戰俘:共產黨軍隊是仁義之師
    他們自覺而嚴格地執行了寬待俘虜政策,使戰鬥中的日軍俘虜和自動投誠的數量逐漸增多,使他們「從蒙昧中得到了真正的覺醒。」 平型關戰役一個多月後的11月4日,115師在三百公裡外的廣陽(今屬山西昔陽)伏擊了日軍20師團的先頭部隊,第40旅團第79聯隊主力。
  •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俘虜了多少日軍?這些俘虜如何處置?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全面建立,我們進入全面抗戰階段。那麼當時大量的日軍戰爭俘虜是怎麼安置的呢?我黨始終堅持的是人道主義立場,但日軍俘虜他們誓死效忠天皇,是否是頑固不化呢?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歷史真相,共同尋找答案。
  • 龐炳勳:從抗日名將到日軍俘虜,抗戰勝利後在臺灣開餐館度日
    文/王國棟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俘虜的最高職務的中國軍事將領是誰?很多歷史愛好者都不甚了解,此人名叫龐炳勳,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簡單的介紹一下龐炳勳將軍。臺兒莊戰役中,雜牌弱旅第三軍團迎戰日軍第一主力板垣師團(即日軍第五師團),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為戰役勝利立下大功。龐炳勳本人也因此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一枚。1939年9月,龐炳勳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27軍、第40軍和新5軍(孫殿英)三個軍,戰鬥力一般。
  • 抗戰時期,俘虜一名日軍,我軍能繳獲多少戰利品?
    古詩中提到: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自1840年之後,我國近代歷史就充滿了各種曲折和侮辱,而在1911年之後,我國又經歷了內憂外患的局面。在內戰停止之後,中國國軍和紅軍連起手來共同抗敵,從1931年到1945年期間,中國人民戰勝了日本侵略者,摘下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民黨蔣介石手下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他們都是誰,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福將」劉峙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曾任黃埔教官,深得蔣介石賞識,陸軍二級上將,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豬將軍」之稱。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0年到印度尼西亞,1954年到臺灣,至1971年病逝。
  • 他本是國軍的副連長,被俘後參加紅軍,25年後成為開國中將
    1955年為表彰那些在戰爭年代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將士們,國家進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其中開國元帥和大將各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802人。而在這其中有一位開國中將曾經是國軍的副連長,被俘後參加的紅軍,後來成為戰功赫赫的將軍,此人名叫劉金軒。
  • 南昌起義中,為何只有一位師長成為開國上將?其他4位結局如何
    在南昌起義中,領導起義的一共有5位師長,他們分別是20軍的第1師長賀錦齋、第2師長秦光遠,第11軍的第3師長周逸群、第10師師長蔡廷鍇和第25師師長周士第這5位師長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只有一人最終成為了開國上將,那就是周士第,這是為什麼呢?在南昌起義中,我黨在南下的過程中,傷亡慘重,隨後被國民黨窮追不捨。無奈之下,只能派軍阻截,周士第所在的第25師奉命在後方阻截國民黨。
  • 陳明仁發起湖南起義,後成開國上將,他麾下4位軍長結局如何?
    在惠州戰鬥中,陳明仁帶人第一個衝上城樓。頂著槍林彈雨,他冒死打開城門。最終,陳炯明被徹底擊敗了。在慶祝大會上,老蔣點名稱讚陳明仁。大會末尾,北伐軍集體鳴槍,以此表示對他的敬意。一年後,黃埔軍揮師北上,陳明仁又立下了大功。他也一步步被提拔了上去。1929年,他進入了廬山軍官訓練團。陳明仁為人穩重,做事果斷。在此期間,他就展現了非凡的頭腦。
  • 這才是抗戰中真正日俘,跟電視劇截然不同,當了俘虜依舊面露兇光
    戰後,我國向日本輸送日軍俘虜時,岡村寧次做過統計,綜合加起來還不到2000人。另外,從老兵回憶錄得知,就算是日本軍人淪落成為俘虜,他們也不會服氣,甚至很多俘虜依舊面露兇光,對我軍人員是敵視的態度。接下來,筆者就通過常德會戰說一下真實的日軍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