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憶祖父陳士榘:勤學日語擒日本俘虜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7日電 香港文匯報7日刊發系列文章稱,中國著名軍事家、開國上將陳士榘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他參與指揮的平型關大捷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勝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時任旅參謀長的他更在業餘學習日語、親手抓獲八路軍的第一個日本俘虜。

  陳士榘將軍之孫陳一新日前接受該報專訪時表示,八路軍作為華北抗日的重要軍事力量,積極配合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八路軍將士的子孫後代,我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陳士榘在1909年生於湖北武昌黃陂。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來隨部隊到達井岡山,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6月,陳士榘奉命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期學習。同年12月畢業後,調任陝北紅三十軍參謀長,不久任三十軍代理軍長、紅一軍團隨營學校校長。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一方面軍編為第115師。年僅28歲的陳士榘任第115師343旅參謀長,隨後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裝備雖落後 平型關顯實力

  1937年9月,擔任八路軍115師343旅參謀長的陳士榘,參與組織指揮所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經過一天激戰,殲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品,一舉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全民族的抗日士氣。

  「平型關大捷重挫了日軍向山西腹地深入的進攻勢頭,為中國方面部署忻口會戰提供了時機,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戰場的抗戰。」陳一新告訴記者,「當時八路軍的武器裝備非常落後,遠不如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裝備。但祖父和他的戰友們卻能主動迎戰日軍的主力師團,並且首戰大捷,突出地顯示了八路軍的戰鬥力」。

  「祖父下定決心,要抓活的」

  抓獲第一個日軍俘虜,是陳士榘在戰爭年代的眾多傳奇之一。日本兵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寧死也不肯繳槍,所以雖然不少人斃命但在抗戰初期居然無一被俘。在平型關戰鬥中,不少八路軍戰士本著人道主義精神,試圖救治重傷的日本兵,卻遭到他們的突襲。

  「祖父下定決心,要抓活的。」陳一新說,陳士榘為此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日語,定要抓獲日軍戰俘。平型關大捷後,115師343旅在日軍必經的廣陽至松塔地區設下伏擊圈,時任旅參謀長的陳士榘指揮殲滅伏擊圈內日軍。

  「爺爺指揮戰士們從兩側高山不斷向狹長谷底的日軍投彈射擊,日軍輜重部隊的騾馬受驚後亂蹦亂跳,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陳一新說,八路軍指戰員們如猛虎下山,迅速衝向公路,將敵人切成數段。

  大勢已去的日軍殘部隨後躲進廣陽鎮的小院中,當有戰士準備向其中投擲手榴彈時,陳士榘一拍大腿說:「扔什麼手榴彈!還不抓活的!」「當時,祖父蹲在小院窗口,用剛剛學會的日語喊話『八路軍優待俘虜,繳槍不殺!』」陳一新說,「祖父在門外與他對話的時候,就一腳踹開大門,還沒等日本人反應過來,祖父就順手奪下了他手中的槍。接著,日本軍人想拔出腰間的刀,祖父立馬用手槍對著他說,『你現在是我的俘虜,必須要解除武裝』。」

  史料記載,這次廣陽伏擊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還繳獲了700多匹騾馬和大批軍用物資。陳士榘抓到俘虜的消息更添意外驚喜。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跑來看稀罕,因為這是八路軍抓到的第一個日本俘虜。經審訊,這名俘虜是日軍第20師團第79聯隊輜重兵軍曹加藤幸夫。

  建中國首個飛彈衛星發射基地

  在中國西北的戈壁灘深處,有一座恢宏的航天城。這座航天城先後發射了神舟系列載人航天飛船,把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等航天員送上了太空,陳一新告訴記者,中國第一個陸上飛彈試驗靶場以及整個原子彈氫彈基地都是在陳士榘領導下一手建立的。

  1958年4月,靶場「特種工程指揮部」建立,陳士榘任司令員兼政委。「祖父把工程兵司令員的工作交給了別人,自己帶著國內專家以及蘇聯幾位負責核實驗基地建設的專家30多人,奔赴祖國的大西北去了。」陳一新說。

  戈壁灘非常艱苦,夏季烈日高照酷熱難忍,冬季寒氣逼人直入骨髓。戰士們經常在漫天的風沙中施工作業,沒有住房,缺糧少菜,很多人口乾唇裂,流鼻血不止。陳一新說:「基地的物資供應奇缺,部隊生活很困難。為解決生活問題,祖父帶領戰士們挖野菜,打沙棗,製成代食品,組織狩獵隊打沙雞等野物。」

  1960年,蘇聯政府中斷了合同,撤走專家,帶走了關鍵的技術數據和圖紙,剛剛起步的中國航天事業面臨著夭折的危險。「祖父鼓勵大家:不要依靠外國專家,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飛彈試驗,儘快地掌握試驗發射技術。」陳一新說,全體官兵發憤圖強,將困難變成動力。

  1960年8月,總參、國防科委組織質量檢驗,專家們的評價是:「這項工程不僅速度快,而且質量好。」1960年9月10日,中國用國產原料發射第一枚彈道飛彈獲得成功。11月5日,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飛彈發射試驗成功。兩次發射實驗證明:陳士榘帶領部隊建設的高科技國防工程設施,經受住了實踐考驗,實現了周總理「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要求。

  陳一新還說,此次國共抗戰老兵攜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令人十分激動,「他們是齊力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友,祖父若看到這一幕,一定會非常激動」。(劉凝哲、張紫晨、凱雷)

相關焦點

  •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     圖為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
  •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圖)
    圖為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陵園弔唁大廳保存有陳士榘上將的遺像。 劉佔昆 攝中新網井岡山5月5日電 (劉佔昆 王姣)「第一個活捉日本俘虜的抗戰八路軍就是我父親。」日前,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向記者講述了其父英勇抗日,學說日語妙計活捉八路軍第一個日本戰俘的經歷。今年是朱毛會師井岡山85周年。連日來,朱德外孫劉建、陳毅之子陳昊蘇、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等眾多開國元勳、將領後裔齊聚江西井岡山,重溫父輩、祖輩英勇事跡。
  • 八路軍中,是誰第一個抓到了日軍俘虜?為抓俘虜他還專門學日語
    相信大家在抗日戰爭影視劇中都會看到這樣一幕:戰敗的日本將領將刺刀刺中了自己的腹部。可見軍國主義教育對他們的洗腦有多嚴重,戰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要剖腹自殺來謝罪。並且日本士兵絕不會讓自己成為俘虜,在戰敗的時候誓死不肯繳槍。
  • 抗戰中抓日軍俘虜有多難?開國上將苦學日語抓到一個卻被暗算
    比如在著名的平型關大捷中,八路軍一共殲滅的日軍超過一千人,但是卻連一個俘虜都沒抓到,很多日軍的傷兵都在最後選擇了自盡。沒有俘虜就很難了解日軍的心理,所以在平型關大捷之後,作戰科科長陳士榘就提出了「力爭俘虜」的口號,要求所有戰士都學會「優待俘虜,繳槍不殺」這兩句日語。
  • 抗戰中第一個日軍俘虜是如何抓獲的?活捉他的又是哪位開國上將?
    戰後總結的《平型關戰鬥經驗》中曾專門對俘虜問題指出:「日本兵至死不肯繳槍,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平型關一戰沒有一名日軍被俘不能不說是第一一五師一大憾事。曾擔任過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的陳士榘,深知抓獲日軍俘虜對了解日軍作戰特點的重要性。從此以後,活捉日軍俘虜就成了陳士榘最大的心願。
  • 廣陽伏擊戰:戰士用日語向戰俘解釋「繳槍不殺」
    待陳士榘等人走近時,戰士們已經用手榴彈消滅了房子裡的日軍,只剩下一個日本兵躲在一個小院子裡,不時向外打槍。  有人主張用手榴彈炸死他算了,陳士榘馬上制止:「不能炸死,要抓活的。現在要消滅他很容易,一顆手榴彈或幾粒子彈就夠了,可是上級一再要求我們最好能抓到俘虜。」  當時,抗日戰爭已進行了一段時間,上萬名日軍戰死,居然無一被俘。
  • 王力宏勤學日語為向日本美眉求婚?
    王力宏勤學日語為向日本美眉求婚2002年06月22日12:28:58 大洋網    歌雙棲的王力宏,因為日本上映他和郭富城、藤原紀香主演的《雷霆戰警》來到東京,他說,他曾與小室哲哉合唱過曲子,最近開始勤學日語,許多句子都是紀香教他的。
  • 優待俘虜的政策比日內瓦都早,日軍戰俘:共產黨軍隊是仁義之師
    這次俘虜了3名日軍,這是我軍第一次活捉日軍,其中輜重兵軍曹加藤幸夫,還是343旅參謀長陳士榘親自捉來的。 《廣陽戰鬥前沿陣地》(1937 年11 月蘇靜攝) 陳士榘早有捉俘虜的念頭,為此努力向敵工幹事學習日語的戰場喊話
  • 奇妙的日本姓氏:我孫子
    我孫子這個姓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一些日本人會起我孫子這樣一個姓?我孫子的日語發音是あびこ(ABIKO、阿逼靠)。這個詞日語沒什麼貶義,也不是漢語我孫子的意思。關於它的來源有幾種說法:1、日本古代大和朝廷有一個官職叫あびこ(ABIKO)。這個官職主要負責向朝廷籌措提供魚雞糧食等。
  • 【用日語讀唐詩】白居易——憶江南
    人民網東京12月11日電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白居易的《憶江南》,一起來欣賞吧。
  • 俘虜61個日本高級將官,邢玠將軍把它們全殺了
    戰爭的結果是大明狂揍小日本,把日本趕出了朝鮮。大明將士凱旋之日,帶回來61個俘虜的日本高級將官。 段言官《三國演義》看多了,他上奏天子,列舉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典故,要求朝廷釋放61名日本被俘將官。
  • 張彤禾憶祖父張莘夫和家世
    十九世紀和西方的接觸讓中國碰得遍體鱗傷;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在兩次鴉片戰爭失利之後,清朝君主被迫籤訂了一連串「不平等條約」,開埠通商,給予西方列強和日本經濟和法律的特權。國內改革派人士大肆譴責傳統教育造成了中國的屈辱衰落。他們的努力終於在1905年正式廢除了科舉制度,各地開始設立傳授現代知識的新學堂。1911年,我祖父剛剛十二歲,清朝覆亡,共和政體取而代之。
  • 說附院,憶祖父
    至於走近「附院」,還要從當年祖父生病說起。祖父去世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光都是在附院度過的,先後兩進兩出。在那些陪老人住院治療的日子裡,多少的希望與失落、多少的開心與悲傷都永久的留在了附院,留在了一個陌生而熟悉的地方。記得那是祖父第一次住進附院,當時病情相對穩定,且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 陳士榘將軍:甘做無名英雄,與妻被迫離婚,墓地兩處安放!
    陳士榘將軍,湖北省荊門市人。1909年4月14日出生於武昌黃土陂,即現在的武漢市蔡甸區。他是我們中國現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從1958年4月到1964年中國在羅布泊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陳士榘整整「失蹤」了6年。1958年,陳士榘率10萬特種工程兵為兩彈做窩,為人低調,甘做無名英雄。陳士榘形容羅布泊是「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吃水貴如油,四季穿棉襖」。
  • 不一樣的日本:「我孫子」與「我老婆」
    來源:微信公眾號「靜說日本」 作者: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千葉縣位於東京郊外,「我孫子」是千葉縣下面的一個市,人口13萬,相對中國的行政級別,「我孫子市」還屬於地級市。最有力的說法是,「我孫子」是屬於外來語的音譯,在「土生土長的以色列人」講的希伯來語中,祭祀祖先的地方叫「Abik」,那麼祭祀祖先的人,自然是「我孫子」,所以在日語中,「我孫子」念作「Abiko」。這個解釋,已經算是我認為最靠譜的東西,其他的說法,就有點離譜。
  • 日本有姓氏叫我孫子,中國人笑了,日本人急了:不是中國想的那樣
    眾所周知,國與國之間由於文化的差異往往會鬧出一些笑話,就比如日本有個姓氏叫我孫子,看到的中國人很多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其實在日本不僅有姓氏叫我孫子,甚至還有個城市叫我孫子市,而我孫子作為姓氏在日本使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
  • 【用日語讀唐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起來欣賞吧。
  • 八路回來了:中國飛行員用日語讓日本戰機滾蛋
    事實上,早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就已經開始對中國進行系統的情報工作,到1937年之前,日本情報系統對中國的情報詳盡到連中國軍隊也更傾向於使用繳獲的日軍地圖,日軍地圖上說這兒有一口井,即便當地人不知道,如果仔細尋找的話,肯定也能找到。
  • 日本16歲美少女高中生被86歲祖父刺死家中!手段殘忍…
    友美原本和自己父母及兄妹一家人住在一起,但是從今年暑假的7月開始,友美因為厭惡父母時常吵架而搬到了獨居的祖父家,和祖父兩人同居。而友美和祖父兩人的關係一直以來也非常的要好,和祖父同居的這段時間裡,鄰居也總是能看見兩人一起購物、散步,做飯、打掃衛生等,友美也都一個人替祖父幹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