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延續了幾千年,是中華文化根本,對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據2014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吳姓人口總數約為3300萬人,排名第8位。吳姓有36位開國將軍,有一些史書上也有38人一說,筆者研究發現,湖北的吳傑將軍原名伍書普,江西贛縣石蕪潭的吳保山將軍原名巫寶山。山西唯一的吳姓開國將軍是誰?誰又是黃正誠?小編一一和你道來!
所謂"天下第一旅",即國民黨嫡系胡宗南精銳部隊整編第一師第一旅,是蔣介石的警戒部隊。黃正誠是國軍的中將旅長,曾留學德國,住過希特勒的軍事學校,態度傲慢自負。國軍整編第一師第一旅全副美式裝備,訓練有素,故被稱為"蔣家御林軍""天下第一旅"。 1946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將太嶽呂梁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為繼續殲滅國民黨軍隊王牌部隊"天下第一旅"開闢了廣闊的戰場。
而活著黃正誠的正是來自山西的吳姓開國將軍,他出生於晉商世家,文韜武略,他就是吳效閔將軍,吳效閔1921年出生於隸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以前是太谷縣)的晉商家庭,父親吳寶壽在當地票號給人當掌柜,自家兼營小當鋪。吳效閔家境好,當時家裡有大宅子,門楣上還有「義善堂」的橫額門匾,吳效閔衣食無憂。
吳效閔有書生氣,個兒不高,身體消瘦,皮膚白皙,還戴著一副眼鏡,不過有保家衛國的擔當,吳效閔在戰場上,可是一點都不賴,1946年,時任10旅29團政委的吳效閔和團長楚大明,殲天下第一旅、捉敵軍中將旅長黃正誠。
在學校時,吳效閔加入解放先鋒隊,聲援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示威遊行,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打進山西,鐵蹄所至,國軍潰敗如山崩,難民如潮。吳效閔沒有隨學校退到後方,而是把一腔熱血拋灑在抗擊外族入侵的沙場,而殲滅天下第一旅,活捉黃正誠被傳為佳話,陳賡在一次英模大會上表揚吳效閔說:吳效閔貌似文弱的「秀才」「,卻是戰將、猛將、虎將。」這個評價之高,足見其分量。吳效閔少將,還擔任過成都軍區十三軍軍長,援越抗法軍事顧問團顧問,昆明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擔任大軍區副職,可見成績不俗。
率軍殲滅天下第一旅,活捉黃正誠!
1946年9月24日凌晨,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被陳賡指揮的第四縱隊擊潰,槍聲停止後,繳獲了不少物資,俘虜了數千人,然而在黑暗中,不見了黃正誠。死屍中沒有,傷兵裡沒有,俘虜群裡也沒有見到。當時團長楚大明(河南人,曾任10旅副旅長,1947年在汾孝戰役中犧牲)也著急,讓政委吳效閔出主意,如何逮住黃正誠?
黃正誠成了漏網之魚?陳賡知道後,暴跳如雷,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於是10旅的各團都在尋找黃正誠,最終10旅29團團政委率部活捉了黃正誠。
事情經過是這樣,吳效閔帶著部隊由臨汾進至陳堰村巡防發現在陳堰村西北一個高坡上,黃塵滾滾。原來,黃正誠旅正往陳堰村開進,企圖依託村寨固守。吳效閔率領29團立即按預定作戰命令攻擊。隨後,黃正誠旅餐布退守到預定的院子裡,院子的正面是一排4個大窯洞,離大門不遠的地方有一堵矮牆,吳效閔利用矮牆作掩護,一邊朝窯洞投手榴彈,一邊向敵人喊話:「繳槍不殺,趕快投降!」
在一群被押解到村外的俘虜當中找到了上身穿士兵服,下身卻還穿著將校呢馬褲,足蹬皮靴,鼻梁上架著眼鏡的黃正誠。吳效閔對著俘虜喊話,戴眼鏡的出來!
黃正誠一見被認了出來,便恢復了大人物的派頭。當得知吳效閔只是個團長時,他盛氣凌人地說:「我要見你們的最高指揮官。」沒有想到,對面的竟然是周希漢10旅麾下的一位團長,他乾脆脫了上衣擺起架子,不服氣地說:"你們違法規則,我們還沒拿起槍、架起炮,你就偷偷摸摸進來了。"黃正誠的話引來了官兵的大笑。
黃正誠整編第1師1旅中將旅長,被譽為國軍的「百戰百勝將軍」。10旅29團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少將參謀長戴濤、少將參謀處主任顧鐵、旅一團少將團長劉玉樹,上級嘉獎道:"如此一舉殲滅『天下第一旅』,出乎意料,29團立了奇功!" 黃正誠1961年去世,活捉他的吳效閔,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吳效閔的旅長周希漢解放後擔任第四兵團十三軍軍長、海軍副司令員兼海軍參謀長等職,為海軍傾注了心血。周希漢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小編研究發現,吳效閔是36位吳姓開國將軍中,唯一的山西人,吳姓開國將軍主要來自湖北,有六人,主要是南方是革命發源地,另外南方人口也較為集中,大姓氏姓氏都居住在南方。另外,南方幾乎每個家族都有家廟用於瞻仰前人,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傳統。開國將軍精神不去繼承與發揚,會一代代失傳,吳姓開國將軍多不意味著一勞永逸,更不代表可以等著天上掉餡餅,而是更要緊緊把握住機遇,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不斷的挖掘將軍精神,只有這樣,家族才會興盛,對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發揚姓氏和地域文化,從而激勵下一代進步,有堅強的鬥志和決心建設好國家。
吳效閔從富二代,到開國將軍,體現的是一個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在此我們向山西唯一的吳姓開國將軍吳效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