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池巖下,一路之隔的就是白礁村,這裡是海峽兩岸有著廣泛信眾的慈濟閩臺保生大帝祖廟的所在地。從這個巍峨的村子門樓下進去,沿著村道行駛幾分鐘,與王氏祖祠一巷之隔,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廟宇就出現在眼前。
白礁慈濟祖宮,供奉保生大帝,即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音tāo )。吳夲(979~1036),出身於福建龍海市白礁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吳夲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治病不分貴賤,不取報酬。宋明道二年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吳夲義診施藥而得以存活者難以計數。民間還流傳吳夲治癒宋仁宗母后的乳癌,被封為「妙道真人」而揚名四海的事跡。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吳夲在文圃山採藥不幸墜崖而死,時年58歲。為彰示吳夲的德行,自宋代以來,歷朝皇帝先後予以追賜封號之殊榮,其中尤以北宋仁宗追封的「妙道真人」和明成祖追封的「保生大帝」最為著名,吳夲亦因此被民間稱為「吳真人」、或「大道公」,成為備受後人敬仰的醫神和鄉土保護神。
文圃山麓有兩座慈濟宮,一個位於廈門海滄的青礁,一個位於龍海角美的白礁,雖分屬於不同城市,但其實僅隔兩公裡。白礁慈濟宮稱西宮,是吳真人出生地;青礁慈濟宮為東宮,相傳是吳真人煉丹的地方。白礁慈濟祖宮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是世界第一慈濟祖宮,保生大帝的最早古廟。1982年被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末清初,白礁300多人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部分忠貞軍特地從"白礁慈濟祖官"迎請保生大帝神像,作為保護神隨軍東渡,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在臺灣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因此對吳真人的信仰也隨之廣泛傳入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目前,海峽兩岸和東南亞等地有一千多座慈濟宮廟,大都從白礁慈濟祖宮分靈而出。如今,海內外朝聖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白礁慈濟祖宮建築雄偉壯觀,它踞白礁村內的小山麓,佔地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915平方米。整座建築金碧輝煌,依山遞高,層樓迭展,雄偉壯觀。建築布局奇特,造型雄偉。在垂簷復宇、翼角翠飛之間名人題詞和歷史故事、山水禽獸花木為題材的石刻、木雕、壁畫、剪粘等藝術作品星羅棋布,均屬上乘佳作,形成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藝術寶庫,被譽為「閩南故宮」,是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見證。
祖宮中軸線上自西南而東北依次為前殿,天井、月臺,正殿,後殿。天井兩側為雙層鍾、鼓樓。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簷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門式,一層面闊十一間,進深三間。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層用木柱,下層用花崗巖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門廊豎6根青褐色花崗石雕蟠龍石柱,正中門兩側有紫銅色石獅1對。為三進皇宮式殿宇,依山遞築,兩側配殿,就塵而列。前殿為五門二層富樓,正門上懸慈濟祖宮橫匾,正中大門一對雌雄石獅相互對望,它們是建宮時就有的,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正面石壁上石刻浮雕惟妙惟肖,異常精美。
走進白礁慈濟祖宮,這裡的亭臺、石雕、器皿無不瀰漫著濃濃的古韻,仿佛置身於古建築藝術的殿堂。整座慈濟祖宮的建築結構集宋以來歷代建築風格藝術之大成,因其是朝廷皇帝敕封建造,故能從宋至今就和皇宮一樣留有五個門,而且在正殿上,也是有四根和皇宮一樣雕刻著蟠龍石柱子,其中三根落地龍,一根沖天龍,獨有的建築風格,素來就有「閩南故宮」的美譽。為我國研究歷史古建築結構、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
獻臺前置威猛雄駿的國母獅,系明朝朱棣文皇后為感神恩所賜,獅的右前肢舉屋一方印,印上陽刻冠服飾服款「亞」字紋飾符號,據文物專家鑑定,這些雕刻均出於南宋紹興年間民間巧匠之手,顯示宋代匠工高超的工藝美術水平。天井中的龍泉井,水質甘淳,久旱不涸,前殿門廊六根蟠龍石柱,是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時臺灣同胞獻置。正殿門廊四根朝天蟠龍石柱系宋代建宮遺留下來之建築物。
與宏偉的建築和精美的雕飾一樣吸引眼球的是祖宮內琳琅滿目的各式牌匾,前殿,正殿,後殿、樓梯、迴廊……凡是有可能的地方都掛滿了海內外信眾團體敬贈的金字匾額,均做工考究,筆力遒勁,諸體具備,堪稱牌匾精品展覽。這些牌匾與牆上的壁畫、梁柱間的雕飾渾然一體,為祖宮更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更是海內外華人同根同源的極佳證明。
慈濟祖宮門外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另一端,一座戲臺與祖宮遙相對應。千年歲月悠悠過,卻看天邊晚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