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傳統閩南民俗蜈蚣閣遊行。(本報記者黃少毅攝)
來自臺灣臺東縣的嘉賓早早地來到現場。
昨日,海內外近2000名嘉賓齊聚海滄青礁慈濟祖宮,共祭保生大帝,圖為開幕式上的民俗舞蹈《閩南古玩》。(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富有閩南特色的表演大鼓涼傘。(本報記者黃少毅攝)
臺灣少數民族同胞載歌載舞,喜氣洋洋的演出吸引了許多現場觀眾。(本報記者黃少毅攝)
臺灣同胞參觀海峽兩岸中醫藥文化展示館。(本報記者張奇輝攝)
青礁小學生合唱閩南童謠《阮的青礁》。(本報記者 黃少毅攝)
開幕式上,來自臺灣的嘉賓早早地來到現場。(本報記者 黃少毅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張珺鄔秀君通訊員楊佳怡張韌)鑼鼓喧天、香菸嫋嫋。昨日,海內外近2000名嘉賓齊聚海滄青礁慈濟祖宮,共祭保生大帝,共襄第十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盛典。
保生慈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海滄作為保生大帝信仰的兩大發祥地之一,充分發揮青礁慈濟祖宮的載體作用,自2006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九屆以「健康·慈濟·和諧」為宗旨的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超過5萬人次臺灣同胞及東南亞僑胞參與,成了兩岸交流的一張燙金名片。
本屆旅遊節近2000名嘉賓中,臺灣同胞就有400多人。這也凸顯了「兩岸融合一家親·共建共享幸福城」的主題,兩岸群眾共同弘揚保生大帝的慈濟大愛精神,共同打造最溫馨融合的幸福家園。
「做好兩岸群眾的心靈溝通,十分重要」,海滄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搭建好「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這個橋梁平臺,主辦方今年特設「兩岸基層對接板塊」,讓兩岸民間基層交流更加深入,這也更貼近海滄區「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區」的發展戰略和「促進兩岸交流」的理念。
事實證明,這個平臺的搭建深入人心。來自臺灣濟福寺景德祠的魏漢民、陳金女夫婦二人對海滄十分熟悉,每年4月,他們都會來到青礁慈濟祖宮祭拜,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七八年之久。
「這是我第七次參加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感受到通過這個平臺,兩岸經貿文化的交流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蔡鈴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基層群眾依靠共同的根脈、信仰走到一起,文化旅遊節不僅是傳遞保生慈濟精神的平臺,更是兩岸民眾走親訪友,增進感情交流的平臺,是心與心溝通的橋梁。她希望未來海滄與臺灣之間能有更多更廣泛的文化經貿交流。
文化共享
兩岸歌舞節目現場互動交流
昨日的海滄,松柏吐翠、春意盎然,岐山腳下的青礁慈濟祖宮廣場已是一片歡樂的海洋——一條用20多節閣棚串起的蜈蚣閣繞場而行,精心打扮的孩子們坐在閣棚裡向人群露出無邪的笑容,祈禱四季平安。
開幕式上的節目更是精彩,青礁小學學生合唱閩南童謠《阮的青礁》一下子拉近了兩岸同胞的心,一場閩南文化的喜樂匯也正式開演:
臺灣甲中小學鼓隊迎賓打鼓率先登場,之後海滄本土演員的閩南民俗舞蹈、海滄二實小的武術表演、臺中市崇德縱橫薩克斯風樂團表演、臺東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等豐富多彩的節目讓前來祭拜的信眾和廣大遊客應接不暇,兩岸民俗文化也在開幕式上得到充分的交流。
「朋友跟我說到了海滄一定要來青礁慈濟宮,沒想到今天正好趕上旅遊節,能夠在廣場上近距離觀看節目,太精彩了」,從廣東來廈門旅遊的陳小姐與文化旅遊節不期而遇,而海滄的旅遊資源也讓她興致盎然,「接下來我想去院前、天竺山逛逛,來個海滄深度遊」。
廣場上「國家非遺手工藝DIY體驗」區域,匯集了閩臺三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蜈蚣閣、漆線雕。手藝師傅現場教學送王船彩繪工藝、蜈蚣閣彩扎工藝、漆線雕盤繞工藝,市民免費體驗,參與度很高。
同時,海峽兩岸中醫藥文化展示館也在昨天預展,該展示館承擔著中醫藥文化展示、研究、交流、科普教育、醫療服務、中醫藥材銷售等工作,是一座集文化、旅遊為一體的主題性展示館。旅遊節期間,海滄區還成立了僑聯僑史研究會,並舉辦僑史文化論壇,計劃推動慈濟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傳播,將大道、大愛精神影響兩岸、擴散全球。
基層對接
深入社區尋根問源
「兩岸基層對接板塊」是本屆旅遊節特設的,旨在通過開展鄉鎮交流、社區交流、宗親交流等民間交流活動,深化兩岸基層對接,將海滄如家般的溫暖親切傳遞給臺灣嘉賓。
18日下午,國民黨臺中市第十二區黨部代表團一行來到海滄天竺社區、海興社區和未來海岸社區參訪。走進天竺社區書院,社區居委會正在給四月份生日的老人們舉辦生日會,恰巧當天是參訪團中來自臺中市北屯區同榮裡裡長王煌照的生日,他興奮地和社區的老人們用閩南語親切地唱起生日歌,一起吹蠟燭,許下了「兩岸一家親」的生日願望。
「我要把這裡滿滿的祝福帶回臺灣」,王煌照笑著說,這次借著文化旅遊節的機會能夠參與到開幕式演出,到各個社區參訪,感受到這裡的社區服務,尤其是老人福利方面做得很不錯,希望今後能夠跟海滄有更多的互動。
接下來,來自臺中、臺南、臺東、金門等鄉鎮社區及宗親近400名臺灣宮廟代表和信眾將深入海滄的街道社區,尋根問源、深入交流。
另外,4月17日下午,國民黨中央委員、臺中市黨部副主委冉齡軒一行先後來到海滄法院涉臺法庭和位於海滄自貿園區的海峽兩岸青創基地,實地參觀了RQ空間、臺灣創業館、一品創客、創業公社等,了解海滄幹事創業的激情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氛圍。
民生共築
惠民義診全區覆蓋
活動辦得好不好,群眾獲得感強不強最關鍵。自然而然,關係民生的板塊成了文化旅遊節的重中之重,本屆文化旅遊節上,海滄區通過「進街道、進社區」的方式開展各項惠民活動,涉及保生慈濟中醫義診、「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健康公益檢測活動、紅十字義賣以及應急救護培訓活動等,讓群眾能夠廣泛參與其中,獲得實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保生慈濟中醫義診活動首次實現海滄全區覆蓋,在往屆僅設點青礁慈濟祖宮的基礎上,海滄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的中醫科和針灸理療科也同步開展義診活動,海滄四大街道均有設點,多位知名中醫參與義診,吸引了不少群眾前來問診看病。
在開幕式現場,海滄區紅十字會志願者陳亞琴、陳船川兩位國家級師資在現場向兩岸信眾傳授應急救護常識,並組織體驗式訓練。來自嵩嶼街道的陳先生也體驗了一把人工呼吸和急救,「在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上舉辦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讓我們普通市民學會了急救的知識,以後如果碰到危險情況,還能幫助別人。」
除了惠及海滄本地市民,此次保生慈濟旅遊文化節還特別為外來務工人員準備了一道愛心「大餐」。4月18日到20日,全市的外來務工人員或家庭、參加慈濟文化旅遊節的臺灣嘉賓和遊客,都可以憑藉身份證或戶口簿,到海滄體育中心國民體質檢測站進行免費體質檢測。
另外,昨日的活動現場,旅遊部門也抓住機會大力推介海滄,提供「吃喝玩樂」一條龍的解決方案,吸引了不少信眾遊客諮詢。接下來,「奔跑吧,海滄」——閩臺傳統體育遊園活動將於4月22日在青礁慈濟祖宮舉辦,活動將進一步傳遞慈濟文化、家風家訓、宗親文化,弘揚「勤勞自強、好學文明」的耕讀精神,提升海滄人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自覺。
【名詞解釋】
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
海滄作為臺灣第二大民間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的兩大發祥地之一,充分發揮青礁慈濟祖宮的載體作用,自2006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九屆以「健康·慈濟·和諧」為宗旨的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共吸引5萬人次臺灣同胞及東南亞僑胞參與,成了兩岸交流的一張燙金名片。
保生大帝信仰
保生大帝,姓吳名夲,北宋同安縣人,生前醫治百姓,因上山採藥,墜崖謝世,被民間諡為「醫靈真人」。保生大帝信俗以勸善戒惡、扶危濟弱、治病救人等道德觀為主旨,廣泛分布於福建西南部、臺灣地區、廣東東部及東南亞各國華人地區,全世界共有1000多座分廟,僅臺灣就有分廟500多座,是臺灣的第二大民間信仰。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