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嘉賓齊聚綿陽梓潼 共祭文昌帝君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文昌祭祀大典現場(圖片來源:綿陽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3月21日綿陽訊 古柏森森,旗幡飄飄,弦樂悠悠,詩意盎然。3月19日,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這天,在「文昌祖庭」——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大廟,一場古老的文昌祭祀儀式隆重舉行,拉開了「文昌杯」華語詩歌大賽暨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的序幕。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嘉賓代表300餘人和近3萬名海內外遊客,在同根同源的血脈聯繫下,齊聚梓潼,共同追溯一脈相承的文化記憶。

「北孔子,南文昌」,古往今來,文昌文化廣播華夏大地,在祖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梓潼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文昌文化發祥地,七曲山大廟被譽為「天下文昌祖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白庚勝,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曾凡華,著名朗誦表演藝術家瞿弦和,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侯志明,著名詩人大衛等文學藝術界嘉賓也都前往梓潼參加活動。綿陽市副市長羅蒙、綿陽市政協副主席田榮華等出席活動。

據考證,文昌祭祀在清代即列入國家祭典。本次祭祀大典是在清康熙三年《文昌樂章》的基礎上,由有關專家反覆改編而成,既突出古色古韻,又進行了傳承創新。伴隨著婉轉悠揚的洞經音樂,來自臺灣高雄仙公廟、臺灣赤崁天公廟等海峽兩岸信眾代表,在七曲山大廟道教司儀的引導下,按照道教科儀,舉行了文昌神像掛紅、起駕等儀式。隨後,沿襲古老的廟會習俗,三通聖鼓敲響,七曲山大廟正門徐徐開啟,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正式拉開帷幕。

祭祀大典按照傳統文昌祭祀「三獻禮」規制,全程伴以祭祀歌舞「六佾舞」,長袖明眸,衣袂飄飄。「初獻禮」,30名兩岸學子代表向文昌帝君恭獻書卷,齊聲朗誦被譽為「善書三聖經」之一的《文昌陰騭文》名句:「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亞獻禮」,20位海峽兩岸文昌信眾代表依次上前,淨手上香,祈願家興業旺、國強民安。著名節目主持人但軍現場敬誦《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祝文》,表達海內外各界人士對文昌帝君的追思和尊崇。「終獻禮」,兩岸各界人士代表向文昌帝君敬獻花籃,綿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秘書長鄧詠濤敬誦《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祭文》。最後,在大型祭祀樂舞中,青年歌手王丹引吭高歌《頌文昌》,掀起兩岸民眾共仰文昌、祈福中華的高潮,在飽含深情的悠揚歌聲中,文昌祭祀大典圓滿禮成。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文昌文化在臺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正在成為四川與臺灣交流交往的品牌活動。近年來,依託兩岸日益頻繁的文昌文化交流交往,梓潼也成為臺商投資的沃土。2016年,綿陽市臺商產業園在梓潼掛牌成立,一批臺灣企業進駐產業園區。19日下午,由梓潼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辦,縣投資促進局承辦的「推動文昌文化振興,促進梓潼經濟發展」座談會召開。40餘名臺商及其他地區客商、文化界代表座談交流,圍繞梓潼文化旅遊及康養產業發展等主題,結合梓潼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就如何推動文昌文化振興,促進梓潼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

除此之外,「行古蜀道·看新梓潼」採風活動、「穿越時空的思想之光」——「文昌杯」華語詩歌大賽頒獎晚會等活動也陸續開展,通過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傳播文昌文化精神。(中國臺灣網、綿陽市臺辦聯合報導)

延伸閱讀:

文昌文化是以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和文昌梓潼神神靈崇拜為核心,綜採百家,融合三教,忠孝為綱,扶植斯文,化淑民心為任,慈心濟世,宏仁勸善為核心價值導向和行為規範,在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影響人們思想行為,實現天人合一,人天協調的地方民俗文化。它發祥於梓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遺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歷屆回顧:

首屆:2011年8月,梓潼縣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整個活動以「弘揚文昌文化,促進兩岸交流」為主題,包括了文昌民俗文化展演觀摩、文昌文化研討、三國文化旅遊線路及綿陽災後重建成果考察、1077屆文昌廟會等多方面的內容。

第二屆:2016年3月11日,第二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隆重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480餘名嘉賓及5萬多名信眾、遊客前往現場,共襄盛舉。活動還舉行了以「共享光榮、共享財富」為主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研討會和「同宗同文,共頌文昌」大型主題晚會、「大雅文昌」洞經古樂演奏會和帝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活動。

第三屆:2017年2月28日,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隆重舉行。據不完全統計,活動吸引了海內外遊客5萬餘人次。活動內容包括文昌祭祀、文昌文化研討會、文昌出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等環節,重點突出文昌文化與華人尋根文化相融合、文昌文化與綿陽梓潼人文文化相映照、文昌文化影響力向經貿合作推動力相拓展。

兩岸學子向文昌帝君恭獻書卷。(圖片來源:綿陽市臺辦)

兩岸文昌信眾上香祈福。(圖片來源:綿陽市臺辦)

相關焦點

  • 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梓潼舉行
    海峽兩岸嘉賓齊聚綿陽梓潼 共祭文昌帝君3月19日,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這天,在「文昌祖庭」——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大廟,一場古老的文昌祭祀儀式隆重舉行,拉開了「文昌杯」華語詩歌大賽暨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的序幕。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嘉賓代表300餘人和近3萬名海內外遊客,在同根同源的血脈聯繫下,齊聚梓潼,共同追溯一脈相承的文化記憶。
  • 兩岸共祭文昌帝君 祭祀大典再現傳統民俗
    文昌祭祀大典現場。 陳仁康 攝  中新網綿陽3月19日電 (楊勇 董媛媛)19日,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梓潼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嘉賓代表共計300餘人,在同根同祖同源的血脈聯繫下,在一脈相承的文昌文化背景下,齊聚七曲山大廟,共同祭祀文昌帝君。  上午9時50分,沿襲古老的廟會習俗,三通聖鼓,七曲山大廟正門徐徐開啟,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正式開始。按照傳統文昌祭祀「三獻禮」規制,全程伴以祭祀歌舞「六佾舞」,長袖明眸,衣袂飄飄。
  • 海峽兩岸同祭文昌帝君 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梓潼開幕
    /home/img/file/20180319/20180319162849_5657.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劉成禹 李沅衡) 3月19日,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文昌帝鄉梓潼舉行
  • 海峽兩岸500餘位同胞聚首四川梓潼祭祀文昌
    2月28日,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隆重舉行,海峽兩岸以及來自美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中華同胞共計500餘人應邀匯聚於此,共同祭祀文昌,探討交流文昌文化。據不完全統計,該活動前後吸引了海內外5萬餘人次遊客前往文昌祖庭——四川梓潼。
  • 祖庭探源 文化尋根 兩岸嘉賓在川共襄文昌文化盛舉
    兩岸嘉賓在川共襄文昌文化盛舉。(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中國臺灣網3月14日文昌訊 3月9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四川梓潼漸次展開,在同根同祖同源的血脈聯繫下,在一脈相承的文昌文化背景下,來自海峽兩岸嘉賓代表400餘人齊聚梓潼,共襄盛舉。活動還吸引了海內外遊客3萬餘人次到梓潼朝拜祈福。
  • 3月9日 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將在綿陽梓潼舉行
    四川發布客戶端消息2月28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綿陽召開。據介紹,以「盛世文昌福澤中華」為主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將於3月9日在綿陽市梓潼縣舉行。往屆文昌文化活動 梓潼縣委宣傳部供圖活動將圍繞文昌文化交流,舉辦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己亥年文昌祭祀大典、「書墨香梓潼,畫筆頌文昌」書畫作品展覽、「文昌民間信仰的價值影響力」兩岸文昌文化論壇、海峽兩岸經貿交流活動投資懇談會、《印象梓潼》千人情景表演、第二屆「文昌杯」華語詩歌大賽頒獎晚會、梓潼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以及文創作品展等
  • 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月底在綿陽梓潼開幕
    中國網四川成都2月17日訊(周國利)2月15日,記者從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新聞發布會獲悉,此次盛會將於2月28日在綿陽梓潼隆重開幕。四川省對臺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趙宇、綿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韓聖健以及梓潼縣人民政府縣長賀旺等相關領導出席了發布會。
  • 丁酉年海峽兩岸文昌祭祀大典在四川綿陽梓潼縣舉行
    28日上午,在成功舉行「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後,莊重肅穆、盛大隆重的「丁酉年海峽兩岸文昌祭祀大典」旋即在四川梓潼縣七曲山文昌文化廣場舉行。    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四川省副省長朱鶴新,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詹春柏,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趙衛平,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綿陽市人大、政府、政協主要領導以及來自海峽兩岸及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嘉賓和各界群眾出席祭祀大典。
  • 文昌文化交流活動綿陽開幕 萬人共享民俗盛宴
    3月19日,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文昌帝鄉梓潼舉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吸引了300餘位海內外嘉賓參加,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古柏森森,旗幡飄飄。3月19日一大早,兩岸嘉賓以及廣大信眾、遊客,身披綬帶,在優雅婉轉的音樂聲中,陸續從七曲山崇文廣場沿祈福大道拾級而上,邁過405級臺階進入七曲山文化廣場。
  • 綿陽副市長王瑜在第二屆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的致辭...
    由四川省臺辦、綿陽市政府主辦,綿陽市臺辦、梓潼縣政府承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將於3月11日至12日在梓潼縣舉行。剛才,梓潼縣政府周琳縣長已經對活動的背景、目的、內容、形式和目前籌備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下面,我先對綿陽的有關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綿陽古名「涪縣」「綿州」,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幅員面積2.02萬平方公裡,總人口545.4萬。
  • 道教小知識:文昌帝君和梓潼帝君
    文昌帝君和梓潼帝君之來源本非一事。「文昌」來源於上古國家祭祀及星佔體系中北鬥星座中六星組成的「文昌宮」。文昌六星各有所司,其中「貴相」主文緒,「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災咎,地位較為重要,在民間信仰中也有很大影響。主掌死生的「司命」獨立被道教借用,成為其仙真譜系中的重要神靈。
  • 梓潼七曲山,張亞子是如何成為文昌帝君的?
    文昌帝君塑像關於大廟的稱呼,史書一直有解釋,比如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就備註:「大廟,始祖廟也。」今天我所講的這座大廟就處在川西北一帶丘陵,那裡崇山峻岭,柏樹青青,常年濃雲不散。這個地方叫梓潼,它在歷史上經歷的事情頗為神奇,尤其是一個叫張亞子的地方神,最終成為令一代代學子趨之若鶩、香火旺盛的文昌帝君,頗為有趣。西晉太康八年(287年),張亞子生於四川涼山州越西縣的金馬山,他避母仇,舉家遷來七曲山,一生行善治病,死後被當地百姓奉為梓潼神,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地方神,他又是如何成為文昌帝君的呢?
  • 道教神靈中掌管文運的文昌帝君
    去年有部熱播電視劇叫《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其中便有文昌帝君的演員形象出鏡,影視文學戲說無傷大雅,實際上,在道教神靈體系中,確實有主掌文運和士人功名祿位的神真——文昌帝君。影視劇形象文昌帝君,亦稱梓潼星君,是掌管功名祿位之神。
  • 它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中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
    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梓潼縣城,距離綿陽市49公裡,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七曲山大廟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據清鹹豐年間的《梓潼縣誌》中記載:"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西人,因報母仇徙居是山,自秦伐蜀後,世著靈異。宋、元歷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大廟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逐步形成了由三條軸線組成的道教文化建築群,較完整地展現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例。而且作為中華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它的價值還有"唯一"的概念。
  • 道教:梓潼文昌宮,乃文昌帝君故裡祖廟,文人學士極其推崇
    我國的文昌宮,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文昌帝君相傳是我國古代掌管讀書人功名前程的守護神,因此,全國各地幾乎都建有文昌宮或文昌廟加以供奉。何以將四川梓潼七曲山的文昌宮稱為文昌故裡、文昌帝君的祖廟呢?文人學士對它敬奉有加,認為文昌星神能保佑學業精進、詩文佳妙、科舉高中。而在四川梓潼廟供奉著一位地方保護神——梓潼神,傳說梓潼神姓張名亞子,本為晉人,極孝順母親,後來成為一名將軍,不幸戰死,梓潼百姓為之在七曲山立廟祭祀。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到四川,夜宿七曲山曾被張亞子託夢,說玄宗不久將做太上皇。
  • 農曆二月初三,今日文昌帝君聖誕!拜文昌步步高升,金榜題名!
    佛音妙法大智慧文昌帝君,全稱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文昌帝君與大魁星君、朱衣星君、純陽帝君、關聖帝君,合稱「五文昌」,同受士人學子敬奉。文昌帝君2020年2月25日(農曆二月初三),恭賀文昌帝君聖誕!
  • 玄秘之旅,七曲山大廟,文昌帝君耀梓潼
    文昌帝君耀梓潼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梓潼城北10公裡的川陝公路邊,是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所以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
  • 二月初三 拜文昌帝君誕辰道場 文昌帝君保佑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文昌帝君,「掌管福祿、主宰功名,又稱梓潼帝君。在道教尊為「更生永命天尊」、「七曲靈應天尊」、「保德宏仁大帝」等,居玉真慶宮。《歷代神仙通鑑》稱祂:「上主三十六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
  • 文昌帝君掌管何時?他和張亞子有什麼淵源?
    在我國道教和民間,文昌帝君是掌管士人功名和祿位的神靈。文昌本來在宋朝之前,還僅僅是星宿之一,他所象徵的只是文學,還不是人格神祇,但到元朝仁宗時期,則被封為帝君。相傳,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周朝時為張仲(和尹吉輔輔佐周宣王中興周朝),漢朝時為張良(輔佐劉邦,為劉邦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晉朝時為涼王呂光,五代時為王孟昶。
  • 高考將近,不來拜拜文昌帝君嗎?
    不要緊,快來求求文昌帝君吧!文昌帝君,掌握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的神,世人常稱呼他「文曲星」。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文昌六星為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而文昌帝君本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