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2020-12-16 鄧方朔

「無為自化,清靜自在」,是道家自我心儀的境界。深知「無為」固然難為,「清靜」其實也難真靜。平生性子急,對清靜倍感仰祟,常常為一時的躁動而懊惱不已,備感『靜』之難能和可貴。

說起清靜,不由讓人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幅萬籟俱寂,空曠虛靈,清幽恬靜的詩情絕景,令人感受到,至清至靜的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和諧。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

「無念則靜,靜則通神」。古往今來,凡聖人賢哲,立德立業者無不以靜為修,從靜入手,不能靜,就不能成大器。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了就聰慧清醒、不會糊塗,就能過的自在、活的舒心,就能幹大事、成大業。可見,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人們常說『每臨大事有靜氣』,不動聲色的靜,其實是一種高智慧的淡定。只有不急不躁的理性的靜,才能靜觀其變,搞清楚變的動因,把握住動的趨向,最終達到以靜制動、「於無聲處聽驚雷」的目的。梁啓超說:「每天靜坐一兩個小時,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夢劇不亂,寵辱不驚。他日一切成就都基本上是這樣。」所以,不論你想幹什麼或在幹什麼,只要你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首先就必須培養自己清靜淡定的良好素質和能力。

清靜自在是一種應有的境界,也是很高的生活境界

我們時常感到活得很累,這好大原因是由於我們活得不夠清靜。現代人最大的精神隱患莫過於整天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追逐名利、貪求無度,神經高度緊張;什麼股票跌了、房價長了,什麼誰又升官、誰又發財了,誰又娶了一位比他女兒還小的姑娘做老婆,誰在網上聊天才二天就「聊」到賓館了等等,你是聽也聽不過來的。「靜則生輝,動則生昏」,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來自不清靜的心,不清靜的躁動只會導致人心理上的不滿足、不平衡,從而產生既不安份又不守已、不知所做、也不知所云的盲目失望感,讓人生活在煩惱和痛苦的孤獨之中。其實,心靜,則情不動,就算外界到處是金錢、肉慾的誘惑,只要我們自己內心能保持清靜自然,少私寡慾,情緒不受外界的誘惑幹擾,我們就能心清一身輕,過得輕鬆,活得自在。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定居在人聲擾攘的鬧市,但聽不到任何車馬的喧囂,為什麼能這樣呢?靜超天地外,不在無有中,心靈上遠離了世俗,住的地方也自然就偏僻安靜了。

清靜也是一種傳統的養生之道

先哲們認為,人養生,首在治心,治心先於安靜,心不能靜就會無所安,心不能定就會無所守,心無所守就會心煩意亂,心一亂就會百病叢生。現代社會為何患神經病、變態狂和心理障礙的人越來越多,城市自殺率逐年上升,這都是由於人們心裡太複雜靜不下來的緣故。因此,人只有保持清靜淡泊的精神情志,才能心清體健,泰然自在。當然,清靜並非叫人萬念如灰,什麼也不想,而是應當順其自然,順時而動,動中求靜,行止有常,飲食有節,心神安定,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平和安寧。清靜在於意念安靜、恬淡虛無,排除幹擾,使人五臟平衡,六腑和諧,分泌協調,使人的身心變得美好、強健、壯實,擺脫躁動、苦惱、不安和氣虛力乏的狀態。從而達到祛病養身,延年益壽,發揮人體內在潛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清靜自明」,也就是說只有「清靜」才能「自明」,才能把持自己、掌控未來。清靜中別有天地,別有世界。人,只有心靈上的徹底清靜,才能真正享受輕鬆安然,自由自在的美好人生。

相關焦點

  • 如果心清,那麼目明,如果你冷靜,那麼你將是明智的
    如果你心清,你將目明。如果你目明,你會有一顆光明的心。如果你有一顆明亮的心,你就會有一顆平靜的心。如果你有一顆安靜的心,你就會有一顆安靜的心。旋轉的世界,憂慮的叢生,來自佛陀前蓮花的樸素和寧靜看世界,心境清晰目明,心境開闊。
  • 藥王孫思邈,說道家入靜的五個層次和七個境界!
    《太清存神鍊氣銘》是藥王孫思邈真人所撰寫的道家養生經典《攝養枕中方》中的最後一篇。 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
  • 心若安 步步生蓮 心清則明
    生活的幸福,源自心的安寧與從容,煩悶的時候遊遊山玩玩水,壓力大的時候吼吼歌,有心事的時候和朋友聊聊天,心若安,可步步生蓮,心清一切則明,心濁一切則暗。放下所有的不快樂,只留心中的那片晴天。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心靜的句子經典語錄,心煩心累時看看!
    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實性。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汲汲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定下來靜觀自在。2.每一個人心裡都有那麼一段故事,無法述說。就只能放任那些在深夜裡對自己傾述。其實,很多故事不必說給每個人聽,就當做是一段記憶,傷感卻也美麗。學會安靜,學會獨立,做個堅強的自己。
  • 李耳:「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學派創始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1、《道德經
  • 讓心靜下來的句子,送給心煩心累的你
    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實性。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汲汲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定下來靜觀自在。3.學會放棄,學會鬆手,學會知難而退,在恰當的時機轉身,如此,便是智慧處事。
  • 「無極堂」道家九大生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玄靈道人
    畫家玄靈子劉文順國畫水墨荷花推薦一、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麵糊塗《老子》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
  • 道家最高境界的養生內功秘術,能避災,能祛病,還能長壽
    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其主要方法4種,這些方法也是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之一。①清心寡欲方法上主張清靜無為,絕學無憂,離境坐忘等。老子哲學觀核心是清靜無為,反映在精神修煉上就是清心寡欲②信道修煉--即了解「道」的功用,堅定「道」的信念,確立學道的志向,自覺地學道。
  • 人生如繁雜過後的沉澱,心清如蓮的釋然
    靜,是繁雜過後的沉澱,是心清如蓮的釋然。做人,心靜如水,便是前世修來的慈悲。即使命運有時苦澀,也能在簡靜的歲月中,煮出一味純淨的甜。人生總有一個宏偉的藍圖,但不要過於依賴全部的希望,要知道,理想和現實總是並存的。人生難得的是歷練過後的沉穩,知人過而不語,知事故而不事故,能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智者。
  • 從《西遊記》中,看透人生的三重境界
    三種心境,三份修為,其實,更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悟淨:戒掉情緒,守得靜心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西遊記》中,沙悟淨原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外貌神武,武藝高強。《菜根譚》說:「心亂靜中亂,心靜亂中靜。」心清則目明,心靜則智生,守得一方淨土,修得一顆靜心,這正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 靜,一個人的最高境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體現了一個人的成熟,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的境界。靜,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莊子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境也。」大意是說,平靜的水面可以澄澈明麗,映出萬物,更何況人的精神呢,聖人的心裡有靜的境界,就如同那平靜的水面,可以稱作應照天地和萬物的鏡子。我們可能做不到聖人的心靜,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一個普通人的安寧。
  • 情緒上來的時候,所有的好運氣也就隨之消散了,心靜才養清福!
    一個情緒上來的人,就好比烏雲布在臉上,青筋凸起如閃電,聲音分貝加大如雷鳴,在這樣的氣氛之下,所有一切有靈的人事物就都避而遠之了……唯有心靜的人,才享有源源不斷的清福!心靜的人才永遠是菩薩的模樣!情緒最穩定的模樣莫過於心靜,心靜到極致時,就有慈悲願力的加持,他們永遠都是那麼祥和內蓄,美得像天仙菩薩一樣雋永!02擁有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情緒就會慢慢得到緩解和淨化,能夠靜下心來,找回自個孩童般的天真模樣!
  • 儒家、佛家、道家的不同的生死觀(好文)
    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在生死觀上都對中國人有著深深的影響。雖然它們對生死問題的看法不同,但卻都反映中國文化的特點。儒家的生死觀: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業之未能竟「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觀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因此,它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時應儘自己的責任,以努力追求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的理想。
  • 讓心靜下來,真好!(深度好文)
    因為人生有太多的羈絆與紛擾,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讓心靜下來。正可謂: 「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心靜了,才能做到「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讓心靜下來,人們才能心如止水。人沒有了煩惱,既無雜思,又無貪念。此時此刻,方知心靜之後再無外界的瑣事所擾,靜心之後再無層層的漣漪泛起。讓心靜下來,才能懂得,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清淨。心靜了,才能進入一種「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的感悟。
  • 《禪宗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歹羊)。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是用以說明修養成果的身心狀況,永遠猶如嬰兒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就是後世道家所謂的「返老還童」的根據,所以他又說:「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便是後世道家據為「長生不死」的根據。
  • 道家其實就在你我身邊
    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這只是口號,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掛羊頭賣狗肉」的市井俚語來勉強比擬,意思就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 心有三重高境界:淨靜境
    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木心說: 夜深了,心靜了,小兒睡了。明天又快到了,時間總是停不下步伐,多想讓她停下腳步,靜止在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