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也稱心智模式,是指一種深植於人們心中的對周圍及世界的看法及其採取的行動。
在認知心理學中,心智模型不僅是指由能力、個性、經驗等決定的較為固定的獲得信息與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指決定這種方式的心理結構特點。
心智模型的差異,決定了個體認知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果的差異。
監管者監管心智模型,是一組影響監管者監管活動過程和結果的核心心智因素的總和,是一個多系統、分層次、互相聯繫、動態發展的自組織系統。
監管心智模型是決定監管者監管成效的內因,也是與監管相關的外在影響因素作用於監管結果的中介因素。在了解影響監管者監管的心智模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與監管相關的外顯行為對諸多影響監管成效的心智因素進行評價和測量,其結果可以作為確定監管者監管影響因素、促進監管效果、進行有效監管的依據。
一位資深的管理學家曾說過,只有人心和哲學才是完成偉大事業的原動力。所以我們必須首先培養這種心智。
心智模式將隱藏於認知個體內心的種種獨特的看待、思考、處理問題的方式和對某些事物的概括性看法及假設進行了概括。
人總是因各自的個人經歷、工作經驗、知識素養、價值觀念等形成較為固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行為習慣。
而心智模式一旦形成,人們將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某個固定的角度去認識、思考問題,並用習慣的方式予以解決。
安全生產監管心智模式主要是指監管者對安全世界反映到人腦中來的種種現象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支配個體思考問題和採取行為的思維定勢和假設。
人對其關注的安全生產方面的運動規律以及自身感受偏好大都有著較為固定的認識及選擇,人的心智活動因此沿著大致穩定的軌跡進行。對安全生產發展規律的不同認識以及對自身偏好的不同選擇形成不同的心智模式。
安全是一個特殊的專業領域,監管者需要具備的基本心智模式主要有:
任何監管都需要堅實的知識基礎,專門領域知識的積累是有效監管的必要條件。專門領域的知識積累在一定範圍內,是與監管成效創成正比關係的。
監管者具有的法律法規知識、處置安全問題的知識架構是高質量安全生產監管的重要基礎。
這種知識架構不僅包括陳述性知識,還包括程序性知識,是一種集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於一體的、問題導向的知識。
為了滿足安全生產監管需要,監管者必須不斷更新與完善自己的安全知識體系。在這種知識體系中,內化和運用的知識更為重要。
因為知識積累過多而缺乏靈活性,也可能會成為監管的束縛和障礙。監管的知識水平如果高於一定的程度,也可能會給監管帶來負面的影響。
這種負面的影響根植於學習者經過大量知識學習後形成的心理定勢和路徑依賴。
發展心理學研究也發現,監管能力並不總是隨著兒童年齡的上升而提高。知識的增加並不必然意味著監管能力的提升。
監管能力的湧現都是個體通過對本領域已有知識系統的靈活性加工而得到的,因此,有效的、可能帶來創新的專門領域知識心智應該是兼具本領域知識複雜性和靈活性的,個體充分內化了領域的知識系統和知識傳統,同時又敏感地發現了已有知識的縫隙,經由內在動機的指引、發現問題,從而做出創造性的突破。
內在動機指的是監管者對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本身感興趣,是發自內心喜歡該項工作,而不是為了金錢、名聲、害怕追責等外在因素而工作。
內在動機表現在監管心理上是舒暢,表現在人格上是毅力,表現在行為上是擔當。
從歷史上有巨大成就的人物的歷程來看,不論這些人物所從事的工作領域多麼不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他們從事著自己喜愛的工作並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到達廢寢忘食的程度。
「舒暢」是描述監管者在監管過程中高度投入的心理狀態,它包含了專注、愉悅、忘我和勤奮。驅使監管者保持這種「舒暢」的心理狀態、在行為上反覆嘗試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強烈的內在動機。
相對於內在動機對監管的促進效果,外在動機對監管的效果十分有限。
具有控制性如物質獎勵等外在動機因素, 會干擾當事人的注意力並損傷其內在動機。只有具有信息性如建設性的意見和及時的任務效果反饋等外在動機因素,才不會傷害其內在動機,並且當其在內在動機很高的情況下對創新人才的幫助更大。
有成就的監管者都善於尋找問題、創造問題或發現知識的鴻溝與矛盾。
所謂「從無疑處有疑」,從看似閉合和應然的安全知識體系中發現縫隙,指的就是問題發現心智。
這種能夠在他人所忽視的地方發現或闡釋問題的傾向性,被心理學家稱為「發現導向」。
其實,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問題的解決可能只是涉及方法或技能,但提出新問題、新可能性、或從新視角來看待舊問題,則需要創造性的想像,而且顯示了監管的進步。
這正像格式塔心理學家所分析的過程:首先,遇到問題,其次,隨著結構的特點產生和決定矢量,進而發現空隙和情境的不完全性,最後導致有問題的地方具體化和改變的運算。
矢量的地點和方向是結構上所需要的,它把初始情境帶著空隙以及朦朧的狀態改變為明朗的、完整的終極情境,也就是把壞的格式塔轉變為好的格式塔, 而良好的問題設置是整個問題解決歷程當中最有創造性的部分。
缺乏問題發現心智很難有創造性監管成就,這是因為從思維過程上來說,創造性需要某種形式的跳躍,這是問題發現的關鍵所在,而問題發現心智發展受阻的監管者則少很有這種思維跳躍, 致使監管過程遭遇瓶頸。
問題發現還需要對原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和重構,通過對原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和重構頓悟出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方法,而問題發現能力受阻的監管者很難實現問題重構,並較少體驗到頓悟。
安全生產監管是「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交互作用的過程,其中「批判性思維」是根據安全生產領域內的監管原理與法律法規標準所進行的評價性思維活動。
經過對安全生產領域知識的長期學習和系統掌握之後,監管者會因知識水平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知識狀態,從而建構起對該領域監管對象和生產安全水平高低的判斷標準。
任何的知識系統都內設了這樣的判斷標準,這是安全生產領域的監管者及其被監管者長期博弈的結果。從進化認識論的角度看,監管結果之所以會有各種差異,原因之一是監管者是否能將領域內的選擇判斷標準內化。領域內的判斷標準並非靜止不變,會隨時代的演進和監管者的突破性貢獻而調整。
監管者首先應該掌握這套領域內的判斷標準,然後,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這種貢獻有可能是打破現有的標準,也有可能是在既定的標準內完成的,總之,領域判斷標準心智奠定了監管者創新性的基本格局。
監管者自己覺得新穎、有創意的東西是怎樣被監管對象接受的呢? 關鍵在於監管方案的合法合理性、說服技巧的高明性,說服工具的先進性。
一位優秀的監管者,應該也是一位卓越的溝通者, 能夠以某種有效途徑把自己的監管思想傳播出去,影響並感染監管對象。
監管者必須具有傳播、說服別人和改變別人現有價值觀和信念和能力,甚至將監管過程視為一種說服別人的行動, 將監管當作一種領導力、一種影響他人的能力。
在說服和傳播過程中的爭辯、討論和質疑等環節,無疑會促進監管者對監管方案做出進一步的完善, 使之更經得起其所在領域判斷標準的考驗。監管者的心理品質始終體現在監管當中。
監管者如果缺乏傳播心智, 就無法說服評判者接受自己的創造力,也就無法實現這種必要的交互作用,最後,所謂的監管必會遭到失敗。
說服傳播心智的外在表現為相關的溝通表達技術,這種溝通表達技術不單是言語層面,也包括了非言語層面的技術。
在現代複雜的社會結構下,需要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於安全發展,這些文化服務於安全發展造就了監管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複雜安全生產監管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對於安全生產監管的重要作用,也開始意識到多元文化融合心智對豐富監管者心理空間的特殊作用。多元文化融合心智包括對跨行業、跨地域的文化多樣性的認識。
文化是生活方式與歷史傳統的結合,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與行為標準的展現。監管者增加對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能夠拓展自身的文化經驗,對自己工作領域的創新也很有好處。文化的融合不是整合形成單一的另外一種文化,而是一個賦予原有文化生命力和發展動力的有層次性的互動過程。
一般認為,文化可以抽象劃分為物質技術、制度行為和精神觀念三個層次。文化的融合,正是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上述三個層次的交流和滲透。
具體說,文化的融合在物質技術層和制度行為層顯得流暢和自覺,先進對落後的影響具有普遍性,其融合的結果就是落後向先進靠攏。
融合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監管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第二種是原來監管文化的適應和外來文化本土化,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是監管文化適應的重要內容。第三種是監管文化的轉型,監管文化轉型就是原有監管文化的更新和進化。
以上是監管者應具備的六種基本心智,這些心智的有無和多少可能會影響監管者的成長和發展。這六種心智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動態性,專門領域知識心智和多元文化融合心智,是監管者獲得必要知識經驗的重要基礎,而專門領域判斷標準心智、內在動機心智和問題發現心智是監管者做出創造性成就的動力,對監管者有方向性的引領作用,說服傳播心智則使監管者將個體化的經驗讓更大範圍的群體所接納和傳播。它們在監管者成長過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監管者在監管初期,主要任務是完成對安全生產領域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學習,並獲得其他文化、其他知識領域的相關經驗,在此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是領域知識心智和文化經驗心智;當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之後,監管者會逐漸掌握判斷監管對象安全水平高下的標準,形成領域標準判斷心智;接下來監管者則有機會在領域標準判斷心智、內在動機心智和問題發現心智的聯合作用下,形成創新性的監管方案;最後這些監管方案仍然要靠監管者的說服傳播心智去讓相關的社會領域或監管對象採納,從而轉化為成果。監管者經過這六大心智的運用,最終實現安全生產監管目標。
@企業:「人的管理」才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企業 請從人力資源配置的角度這樣搞安全
@企業:幫助員工獲取安全知識技能,請這樣做!
鄒貴亮:浙江省一名基層安監領導幹部。曾出版安全生產學術專著《企業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底線思維安全生產監管心智改革》、《深度透視中國安全生產焦點問題》、《安全生產監管基礎》等。
中國安全生產報社 新媒體中心
編輯: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