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傳媒中心打造縣域媒體融合「新生態」

2020-12-23 澎湃新聞

象山縣傳媒中心打造縣域媒體融合「新生態」

2020-12-17 1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18年11月,寧波市象山縣廣播電視臺、象山新聞中心合併,象山縣傳媒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其構建起的「共同策劃、精選主題、統一採集、分類加工、互動傳播、集中發聲」的運行模式,在當地的宣傳工作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象山縣傳媒中心有報、網、臺、政務發布、「兩微一端一抖」等9大傳播平臺於一體。廣播擁有FM107.3、FM103.9兩個調頻;電視端有新聞綜合、教科影視兩個高標清同播頻道和圖文信息、網絡服務標清頻道,自辦節目14檔;《今日象山》報刊發行量超過2萬份;移動傳播平臺以「山海萬象」App為引領,打造象山港網站微信公眾號、中國象山港網站、山海萬象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矩陣,累計擁有粉絲23萬。

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陳興達表示:「中心成立兩年來,我們在媒體融合的新賽道上不斷加速,在守正創新的前提下頻出爆款,努力把黨的輿論主陣地守好、守牢,交出象山模式的融媒答卷。」

不斷探索

實現「人性化」融合

2019年11月12日,象山縣傳媒中心的融媒體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該融媒體中心依託浙江廣電集團的中國藍雲技術平臺、安全平臺,和中國藍雲實現雙向一鍵互聯互通。「目前,融媒體中心發揮了指揮調度、選題報送、熱點匯聚、新聞採集、大數據分析、產品運營等方面的功能。總編調度中心,建立採編聯動平臺,統籌採訪、編輯和技術力量,實現了『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的工作格局。」該中心黨組成員、新媒體負責人吳啟超表示,融媒體中心的建成,使整個管理架構從過去的「分灶吃飯」,開始轉向報、臺、網與新媒體齊頭並進,建立起適應融合傳播的策、採、編、發網絡和流程。

硬體的融合,體現了象山縣傳媒中心在媒體融合上的速度,而人員上的融合,則體現了媒體融合的深度。2019年5月,象山新聞中心搬入廣電大樓,兩家單位的員工正式實現集中辦公。陳興達坦言,原先收入的不對等導致了原兩家單位員工有較大的物質和心理落差。「我們只能不斷摸索,一步一步地進行調整。為此,我們向縣政府爭取政策支持,加大內部考核獎發放範圍,並向一線新聞專業人員傾斜;成立專門考核小組,合理確定各線考核分值和比例,調整內部考核辦法,設立崗位創業獎,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我們讓員工認識到媒體融合是一個大趨勢,是必須要邁出的一步。最後,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調整了工資體系,達到了相對的平衡。」

除此之外,該中心還要求員工達到一專多能的要求,既要有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更要不斷學習與擴充,本職工作與能力提升兩不誤。

保證質量

強化「內容生態」核心地位

無論媒體平臺如何變遷、傳播方式如何變化,內容為王永不過時。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永遠是高質量的內容供給。

2015年,象山縣廣播電視臺推出一檔輿論監督電臺欄目《陽光熱線》,引起熱烈反響。之後推出的電視欄目《每周聚焦》關注象山本地大小問題並做深度報導,提升媒體公信力。截止目前,《每周聚焦》共報導150個問題,倒逼相關部門及時回應、抓緊整改,有效推動政策落地,問題解決率為95%。與此同時,《聚焦民生 問政問效》等電視問政節目聚焦城市精細化管理、安全生產、文明創建、優化營商環境等主題,推動解決了一批熱點難點痛點問題。

除了電視問政節目,象山縣傳媒中心在電視記錄片領域也有著不俗的成績。據了解,24集海洋人文地理紀錄類欄目《品讀象山》在「學習強國」平臺播出,分集《翩躚》入圍第三十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獎,為寧波市唯一入圍的電視紀錄片;分集《曬鹽》入圍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家宴》等6集被翻譯成英文通過寧波電視臺《寧波FOCUS》欄目向國際傳播;《鄉見》在浙江臺「圓夢在路上」小康故事優秀專題片中展播……

在新媒體的大浪潮中,如何穩住傳統媒體,提升質量與影響力,是需要研究的課題。不論是輿論監督欄目還是電視紀錄片,象山縣傳媒中心在這個課題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法。該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笑龍告訴記者:「首先要認清媒體融合的大環境,在順流而上的同時保證內容輸出的正能量。其次,選題上不僅要發現真善美,還要學會發現問題,並試著去解決問題,做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喜歡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多利用新媒體端,做出領導認可、百姓滿意的節目。」

資本賦能

激活「自我造血」新效應

在傳統廣電轉型的關鍵時期,時刻考驗著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造血能力。象山縣傳媒中心為此狠抓產業經營,拓展網絡業務提升經營力,積極將外部輸血轉變為自我造血。

今年1-9月,該中心共創收3465萬元。其中網絡及拓展業務收入2491萬元,廣告和節目收入639萬元。全縣擁有數位電視繳費用戶14餘萬戶,寬帶用戶4700餘戶。中心將原下屬有數字公司、產業公司和新聞發展廣告公司3個國有企業進行了產業合併,進一步整合和擴大了產業經營範圍。在堅守主業的同時,大力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已建成社會治安監控系統8000多路,聯合海康威視成立合資公司寧波海康停車有限公司,推廣象山縣智慧停車建設經驗,積極參與國內智慧城市建設。

該中心黨組成員、智慧停車項目主要負責人吳敏華告訴記者:「自2017年12月試運營以來,象山縣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已接入智慧停車泊位數7000個,智慧停車場106個,視頻監控1500路。『象山停車』App註冊用戶已達16萬,建成區域已覆蓋主城區,目前正在向全縣各中心鎮推開。

「智慧停車業務除了本地,還走出象山乃至省外。目前,我們已承接安徽寧國,浙江烏鎮,雲南曲靖霑益區、陸良縣,江蘇沛縣、廣東南雄等地的智慧停車業務。」吳敏華向記者透露,浙江烏鎮,雲南曲靖霑益區、陸良縣三地的停車工程即將竣工,2021年預計能創收2000萬元。

—END—

監製 / 樓亮

審核 / 秦思漢

記者 / 張家榕

版式 / 何舒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傳媒大咖齊聚 探討媒體融合如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主題報告環節,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梳理新型主流媒體發展方向;經濟日報社副社長趙子忠聚焦「新媒體融合」這一關鍵詞展開剖析;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所長、環境審計中心主任董戰峰則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政策改革進行闡述;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特聘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呂欣深入討論網際網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和價值
  •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打通媒體融合「最後一公裡」
    「推進媒體融合的工作重點已經從省級以上媒體延伸到基層媒體,從主幹媒體拓展到支系媒體,支系媒體的改革將促進國家媒體體系的全盤激活。」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的論斷,道出了媒體融合的新階段。
  • 廣西在全國率先打造省級媒體融合「一張網」
    專家組認為,該平臺研發理念和多項創新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其通過實施中心圈、緊密圈、協同圈、共建圈「四圈深融」戰略,推動全區努力實現「融入一朵雲、共建一矩陣、織就一張網、形成一盤棋」的「四個一」深化媒體融合布局目標,在全國率先打造全區媒體融合「一張網」的省級技術平臺的做法,為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闖出了一條西部地區媒體融合發展新路徑
  • 拜泉縣:做好「三篇文章」 深入推進媒體融合
    拜泉縣加快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探索建立內容豐富、載體多樣、覆蓋廣泛的現代媒體傳播體系,力爭實現「媒體+政務+服務」功能,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拜泉特色的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之路。聚焦頂層設計,做好改革文章。
  • 縣域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樣本
    二、城旅融合: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澤州將文化旅遊作為城市運營發展的一種手段,融入丹河新城的建設,結合生態人文環境打造,導入文旅休閒業態,激活新城商氣,實現城鄉交合互補,人文生態融合。1●產業城鄉相互促進抓住「丹河新城」建設契機,以主客共享為理念,推進城旅一體化發展,打造澤州城市花園客廳、城市商業休閒中心、旅遊綜合服務大本營,做好產城鄉融合文章。重點建設丹河新城城市綜合體,打造產業城鄉融合跨越發展的新亮點。
  • 全智媒深度融合的太極方案|媒體融合|人民日報社|劉帆|融媒體中心|...
    太極股份文旅戰略業務本部總經理劉帆01全生態資源快速連接 太極乘法效應顯著近幾年,在各種視頻社交媒體的推動下,媒體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歷「十三五」全面發展,媒體融合取得了眾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但仍有部分媒體停留在媒體融合的物理變化層面,尚未激發出更深層次的化學反應。」
  • 長三角區域媒體掌門人共聚長興,只為一件事!
    今天,2020長三角區域媒體融合發展創新論壇在長興舉行,探討全媒體時代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新路徑,助力推進長三角媒體融合一體化。活動中,與會專家圍繞「縣域融媒體中心轉型」、「數位化語境下的傳媒業生態重構」等內容,發表了主旨演講。
  • 打造縣域次中心!宜賓這20個中心鎮將重點建設!快看看有你家鄉嗎?
    宜賓優選20個中心鎮重點培育建設 將其打造為縣域次中心 產業規劃:構建 「紅+橙+綠+藍」 的多彩產業鏈 紅色:紅色文化;橙色:工業強鎮驚雷科技新材料裝備製造產業園區;綠色:宜居大鎮樟、竹、農、果;藍色:醫教強鎮倉儲、冷鏈物流。
  • 新疆工程學院產教融合打造數字媒體管理中心
    呂尚澤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18日電 (記者 陶拴科)5月18日,「信息工程學院數字媒體管理中心」與「新疆工程學院數字文化藝術產業園」的揭牌儀式在新疆工程學院天津路校區舉行。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聯合辦學,新疆工程學院與新疆天山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了信息工程學院數字媒體管理中心,建立產學研校企合作辦學實習實訓基地。
  • 300餘傳媒人論道融媒體發展:媒體融合已進入構建體系新階段
    胡遠航 攝中新網昆明12月10日電 (記者 胡遠航)10日,2020中國融媒體發展論壇在昆明啟幕。來自全國近百家主流媒體、研究機構、高校的300餘名機構負責人、專家學者和一線記者共聚一堂,分享媒體融合發展經驗,探討以媒體融合之勢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當前,中國媒體融合已進入全面發力、構建體系的新階段。
  • 記住這18個媒體融合最新案例,專業課高分才有保障!
    8. 2020年11月18日,廣東時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時代傳媒集團由原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和廣東新周刊雜誌社合併組建而成,是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傳媒貫徹落實中央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舉措之一。。
  • 國家治理視角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從國家治理的視角看,媒體作為一種國家治理方式,是一種協商的、引導的、非強制的、文化的國家治理方式。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為了打造新時代治國理政新平臺;[xxi]縣級融媒體中心扮演著「國家治理技術裝置」的基層一環。[xxii]平臺也好,裝置也罷,縣級融媒體中心都被定位為國家治理的方式或手段。即通過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現代傳播體系,從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寧波象山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樣板
    去年以來,寧波市象山縣深入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塑造特色農業品牌,在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中,縣域農業經濟總量達到134.9億元,農業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並擁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7個、保護產品和農產品各1
  • 閻曉宏出席鳳凰傳媒英文網上線儀式: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
    閻曉宏出席鳳凰傳媒英文網上線儀式: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02 10:42 來源: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8月26日,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日報網合作共建的英文網站上線儀式在京舉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閻曉宏出席儀式並講話。
  • 河北館陶縣:引領智慧生態農業發展 探索縣域精準扶貧方向
    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形態是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三大亮點。用智慧經濟模式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農村生態城鎮化,成為實現中央「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精準扶貧的關鍵措施。十三五綱要提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中國已經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加速期。
  • 打造"四全媒體"推進高質量融合
    原標題:打造「四全媒體」推進高質量融合 網際網路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集大成者,就傳播的角度而言,對於媒體的影響無疑是革命性和顛覆性的,它使得多種媒體技術實現了有效的融合,極大地推動了媒體的發展。
  • 促融合造矩陣,金灣區融媒體中心正式揭牌
    12月23日,金灣區融媒體中心舉行成立揭牌儀式。 中心揭牌啟用後,將不斷促進生產流程和隊伍深度融合,除了加強與上級媒體的深度聯通外,還可實現「一次採集、多次生成、全媒傳播」的生產流程。 接下來,金灣融媒APP即將上線,進一步提升金灣區融媒體的影響力。
  • 多牛傳媒併購星遊傳媒 聯手打造泛娛樂媒體矩陣
    多牛傳媒併購星遊傳媒 聯手打造泛娛樂媒體矩陣 2017-12-25雙方將融合技術、內容、流量、數據的資源和能力,聯手打造國內領先的泛娛樂媒體矩陣,共同探索中國傳媒產業、傳媒大數據產業的新機會。  按照戰略合作的內容,完美世界將戰略投資多牛傳媒,交易完成後完美世界將成為多牛傳媒的戰略股東。完美世界將與多牛傳媒攜手重組完美世界旗下的泛娛樂媒體業務星遊傳媒。
  • 教考融合 塑造教育新生態
    面對智慧教育正向生態變革進行轉變的趨勢,雙方對於智慧教育全方位融合的布局規劃不謀而合。以科技創新帶動行業融通發展,用"教考融合"的創新形態,徹底打破日常教學與考試的邊界,合力實現資本連接、市場開拓、產業生態等領域的全面突破,攜手走向更寬廣的教育生態。
  • 從「AI合成主播」和「媒體大腦」看新華社融合創新發展
    隨著「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等不斷更新迭代,智能化編輯部於2019年8月投入運行,一場影響廣泛而深刻的媒體變革,正在新華社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全面推開。這場深刻影響傳媒生態格局的融合發展,使有著88年歷史的新華社距離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的宏偉目標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