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上市了,阿里看好的網紅之路能走多遠?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鈦媒體註: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於美國東部時間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全球市場,證券代碼為「RUHN」,開盤價11.5美元,較12.5美元的發行價下跌8%,隨後震蕩下跌,截至美國3日收盤跌37.2%,市值為6.49億美元。

此前如涵曾在2016年8月份登陸新三板,2018年4月份從新三板摘牌繼而轉戰美股。

從招股書顯示看,如涵控股此次將發行1000萬股美國存託憑證(ADS),發行價為12.50美元,處於此前發行區間11.50-13.50美元中端。如涵每股美國存託股代表5股A類普通股。

同時給予承銷商150萬股的美國存託憑證超額配售權利。花旗集團和瑞銀集團為如涵首次公開募股的聯席主承銷商,老虎證券擔任副承銷商。此次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一)確定其他貨幣化渠道並在網紅電商產業行進行戰略投資;二)識別和培養網紅;三)對技術、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分析進行投資;四)一般企業用途。新浪微博旗下一附屬公司有意在首次公開募股時以發行價購買價值1000萬美元的公司美國存託憑證。

如涵官網信息顯示,該公司是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阿里巴巴集團唯一入股的MCN機構。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網紅孵化與營銷平臺,如涵已在紅人孵化數上穩居行業第一,並與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達成戰略合作,致力於為更多品牌實現品效合一。

如涵在2014年成功孵化張大奕,開創「網紅營銷」新商業模式,獲得賽富投資基金的A輪融資;2015年獲得君聯、崑崙萬維等數千萬B輪融資;2016年獲得了阿里巴巴3億元C輪融資。掛牌新三板後,2016年11月,定增發行股票融資,獲得了阿里、金石投資、君聯投資等機構認購,彼時如涵估值達到31億元。

一家靠網紅開店撐起的公司

自2017年開始,隨著籤約網紅人數的增長,如涵從原來單一的自營淘寶店模式,延伸到向第三方品牌和店鋪帶貨的平臺模式。如涵的業務範圍包括:

網紅孵化(紅人經紀):挖掘孵化各領域潛力素人,致力於讓有才的人更有財。網紅電商(電商服務):如涵網紅孵化團隊與外部自身電商運營團隊強強聯手,打造紅人店鋪IP。網紅營銷(營銷推廣):構建以粉絲為中心的精準營銷生態,為品牌提供從廣告到轉化的全鏈路營銷方案。

如涵擁有近百人規模的團隊專門負責網紅的發掘和培養,並幫助網紅增加流行度,最後通過完全服務模式(直營)和平臺模式(三方)兩條路徑商業化:

(1)完全服務模式(full-service model):如涵把控在線商店運營的全流程,包括產品設計和採購、供應鏈管理、訂單履行和售後服務,網紅們則在社交網站上針對性地發布照片、短片和短文對產品進行宣傳,並提供購買連結將吸引到的社交流量轉移到在線網站完成購買。這種自營模式是如涵的主要收入來源,截止2018年12月31日如涵共運營了91家在線店鋪。一般來說,頭部籤約網紅會負責獨立的在線網店銷售,並分得15%-17%的女裝網店銷售收入、9%-35%的化妝品網店收入。

(2)平臺模式(platform model):如涵在2017年推出了平臺模式,為三方商家提供KOL促銷和廣告服務,並按照客戶在線網店的GMV收取服務費;而KOL一般會分得如涵獲得收入的30%-50%。

  • 產品銷售營收(完全服務模式)在2017財年達到人民幣5.724億元;2018財年同比增長59.4%,增至人民幣9.125億元(約合1.327億美元);2019財年前三財季的營收達到人民幣7.559億元(約合1.09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7.281億元增長3.8%,收入佔比為88%。
  • 平臺服務營收在2017財年達到人民幣550萬元;2018財年同比增長約5.4倍,增至人民幣3510萬元(約合510萬美元);2019財年前三財季的營收達到人民幣1.003億元(約合14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300萬元增長約3.4倍,收入佔比為12%。

從以上收入結構來看,可以說如涵是一家靠網紅開店撐起的公司,特別是頭部網紅。

2018年,如涵形成100+網紅矩陣,旗下紅人粉絲總數突破1.4億人,服務國內外知名品牌超500個。粉絲主要分布平臺包括微博(佔比75%)、微淘(佔比21%)和微信(佔比4%)。張大奕是如涵控股最著名的籤約網紅,在微博、秒拍等社交平臺擁有超過2290萬粉絲;此外,如涵平臺的重要KOL還包括大金(超過700萬粉絲)、莉貝琳(超過200萬粉絲)、蟲蟲(超過500萬粉絲)、楊霞(超過400萬粉絲)和魏彥妮(超過400萬粉絲)等。

其中,三個每人每年帶貨的銷售額超過 1 億元的網紅店,以及 7 個每人每年能創造 3000 萬至 1 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的網紅店。

不過,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2017財年的淨虧損為人民幣4010萬元,2018財年淨虧損為人民幣9000萬元(約合1310萬美元);2019財年前三財季的淨虧損為人民幣5750萬元(約合840萬美元),上年同期淨虧損為人民幣2610萬元。

尤其如涵網紅的營銷費用逐年增加,從2016年Q2的992萬增至2018年Q4的7084萬,增幅614%;人均網紅營銷費用,也從2017年Q1的45萬元/人,增加到2018年Q4的63萬元/人。

在如此高昂營銷成本的基礎上,還有很多流程上的環節,比如網紅的抽成,快遞的成本,退換貨成本、網店運營成本等等。2018 財年前三季度,如涵的倉儲物流費用為 9951.7 萬元,同比增長 39.33%。

高昂的中間成本、營銷費用和KOL抽成使得如涵盈利變得非常吃力。

網紅電商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有規模效應嗎

如涵旗下的眾多網紅中,張大奕是傑出的代表人物,在微博、秒拍等社交平臺擁有超過2290萬粉絲。

2016年,如涵控股和張大奕合資成立了「杭州大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奕電商)。如涵控股在大奕電商中控制51%的股權;張大奕(本名張奕)在大奕電商中佔股49%。公開資料顯示,她還擔任了如涵控股的CMO職務。

如涵和張大奕合作運營了五家專屬的淘寶網店,包括「吾喜歡的衣服」服裝店、「奶香的奶罩」內衣店、「口紅賣掉了呢」美妝店、「裙子賣掉了」折扣店和「蠟燭賣掉了」生活用品店。張大奕的淘寶店在2017和2018年的雙十一中銷售量均位列女裝類第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雙十一張大奕的網店銷量再次破億,只用了28分鐘。阿里巴巴2017年發布的《網紅網際網路消費影響力榜單》中,張大奕排名第二,僅次於雪梨。

相關資料顯示,大奕電商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就實現營收1.32億元,相當於當期如涵控股總營收的43.3%,大奕電商的利潤增長表現甚至要好於如涵控股。

張大奕

網紅電商的邏輯在於網紅自帶流量,可以解決目前電商流量成本越來越貴的問題,對於張大奕個人案例而言,貌似可以說的通。但是網紅的流量並不是憑空出來的,也是要通過營銷刷粉聚集人氣。更何況根據如涵披露的財報,可以反映張大奕淘寶店利潤的少數股東權益已為負值,說明張大奕淘寶店在2019財年前9個月陷入虧損狀態。

通過分拆如涵的成本費用結構,可以測算網紅真實的導流成本。可看出網紅吸粉的成本越來越高,網紅給電商的導流轉化率亦有不確定性,比如粉絲轉化率由2017財年的10%下降至2018財年的7%。

比如,一件售價259元的衣服中,網紅的佣金佔10%,給與網紅刷粉絲的營銷費用佔比15%,因此網紅相關的支出佔比約為25%。而裂帛和韓都衣舍把倉儲物流費用計入銷售費用中,按照同口徑下,如涵銷售費用率為36%左右,高於裂帛和韓都衣舍。

網紅電商的邏輯在於給與網紅導流,再通過網紅給電商導流。在網紅吸粉效率較高的移動網際網路興起早期,這個策略是奏效的,但是社交媒體的流量紅利會隨著新的社交媒體的興起而漸失,如涵控股過度依賴微博平臺,沒能享受到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崛起帶來的流量紅利,在抖音張大奕的粉絲量只有20萬。

2017財年-2019財年前9月,如涵收入分別為5.7億、9.1億以及7.5億,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經營虧損率並沒有大幅降低,原因在於毛利率近幾年一直處於下降的態勢。

如涵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淘寶店賺不到錢,因此近年來大力發展營銷服務業務,利用網紅的社交媒體給與第三方品牌導流,如涵按照GMV收取30%的服務費,並按照服務費的30%-50%給與網紅佣金。如涵營銷服務業務毛利率約為50%左右,遠高於產品銷售業務,同時費用端無履單成本,若按照公司整體15%的銷售費用率和14%的管理費用率計算,該業務經營利潤率約為20%。

成立至今,如涵需要挑戰的問題還有很多,包括過度依賴頭部網紅、孵化KOL費用高昂、商業模式難以複製、營銷費用居高不下,盡虧損同比增長1倍等問題。

網紅經濟的營收現在主要來自於網紅+電商,以電商為例,網紅抽成、快遞等中間成本加起來高達45%以上。而KOL孵化費用也居高不下,花費這麼大力氣做這麼多環節,網紅經紀公司拿到的毛利潤微乎其微,網紅生意的令外人看不透。

不過,對於網紅阿里表現出高度認可,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表示「網紅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經濟新物種,展現新經濟力量」。

2016年3月,淘寶賣家大會上,張勇指出,數據證明移動時代訪問頻次高,用戶停留時間比PC時代高了一倍,只要有好的內容,消費者就會停留;無線的流量分配方式改變了,推薦將是移動購物的重要導購方式,而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讓商家運營內容。如涵所走的網紅電商模式恰好押中在阿里指引的路徑上。

但是,網紅電商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有規模效應嗎?

(本文由鈦媒體編輯赫婧綜述自騰訊科技、OTS磐厚投研估值中心、PEVC新經濟、中國新聞周刊等)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欲私有化:如涵,成也大奕,敗也大奕?
    文:呂笑顏、石丹ID:BMR2004作為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原本有望在資本市場上如魚得水,不過,近日,繼張大奕風波、新財報發布後,如涵控股宣布私有化。是故事講不下去了嗎?來源:如涵官網當今直播電商大火,上市僅一年半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為何在此時選擇退市?是對資本市場的擔憂,抑或是強監管承壓所致?私有化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未來是否會選擇回A或者港股上市?就在公布收到私有化要約的兩天前,如涵控股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1財年第二季度財報。
  • 上市一年多市值縮水75%,「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宣布退市
    華夏時報記者 盧曉 北京報導「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RUHN.US)宣布了自己的退市計劃。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4月3日,如涵控股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開盤價為11.5美元。但其上市首日即跌破發行價,下跌幅度達到37.2%。而以11月25日如涵的收盤價粗略計算,其股價已經縮水75%。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如涵控股的主營業務為孵化網紅做電商。截至今年9月如涵控股籤約的KOL有180位,其中就包括其最大的網紅,如涵控股CFO張大奕。
  • 直播電商大火「網紅電商第一股」 如涵卻要逆勢退市 前景是否堪憂?
    如涵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排除如涵未來有考慮A股上市的打算。當今直播電商大火,上市僅一年半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為何在此時選擇退市?其前景是否堪憂? 2014年,馮敏和張大奕合作開出 淘寶 店「吾歡喜的衣櫥」 ,店鋪銷量一度在淘寶服裝品類位列第一。2015年,馮敏開投入大量資金孵化網紅,複製下一個「張大奕」。2016年如涵通過借殼化妝品銷售公司克裡愛掛牌新三板,2018年4月摘牌。2019年4月,如涵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重挫37.20%。 此時,距離如涵控股上市僅僅一年半時間。
  • 曾經的網紅第一股即將退市 如涵控股經歷了什麼?
    被譽為「中國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下稱「如涵」)準備要退市了。  2016年,張大奕開始賣彩妝,她的美妝店鋪BIG EVE開業首日就在2小時裡賣出了2萬支口紅;  2017年,BIG EVE年銷售額達5000 萬,她的大本營「吾歡喜的衣櫥」則是單日成交額最快破億的網紅店鋪;  還是在2016年,張大奕第一次嘗試了淘寶直播,觀看人數達41.3萬次,並創下2小時內成交額近2000萬元的紀錄,當時有人稱,一個屬於張大奕的電商時代要開始了
  • 退市的如涵,退潮的網紅經濟
    投稿來源:輝常觀察如涵控股最終還是要私有化了。儘管人們對於如涵控股的私有化並不意外,但是,作為網紅經濟的代表,如涵控股的跌宕起伏無疑代表了一種商業模式的發展印記。提及如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網紅以及張大奕,而張大奕的成份似乎更多了一些。
  • 上市半年,「網紅第一股」如涵控股在美遭集體訴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朱銀玲今年 4 月,被稱為「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每股 12.50 美元。然而,截至美東時間10月9日收盤,如涵控股報收5.79美元/股,跌幅9.11%,總市值為4.79億美元。還不到發行價的一半。起因是,近日,如涵控股在美國遭遇多起訴訟,被指控招股說明書中存在虛假、誤導性聲明或未披露的信息。
  • 「短命」的網紅電商第一股:一年半就退市,問題不止「張大奕」
    相比較IPO發行價12.50美元,如涵控股私有化價格僅為3.4美元,累計蒸發超70%。如涵控股2014年憑藉「網紅營銷」的模式開始獲得資本的關注,旗下頭部網紅為張大奕。2016年,如涵控股登陸新三板,得到阿里巴巴3億元的注資,持股8.65%。2019年如涵控股赴納斯達克上市,被稱為「網紅電商第一股」,張大奕成為國內第一個在納斯達克敲鐘的網紅。
  • 張大奕母公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大跌37%,馬雲看好的電商網紅模式能...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於美國東部時間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全球市場,證券代碼為「RUHN」,開盤價11.5美元,較12.5美元的發行價下跌8%,隨後震蕩下跌,截至美國3日收盤跌37.2%,市值為6.49億美元。
  • 如涵vs Revolve:美股「冰火兩重天」 網紅電商為何同「形」不同命?
    一方面,巨頭出手,網紅爭奪戰好不熱鬧;另一方面,包括如涵、蘑菇街等在內的依靠網紅和網紅直播的電商平臺仍然處境尷尬——不僅虧損依舊,且股價「跌跌不休」。截至8月5日記者發稿,如涵較發行價已暴跌70.72%;蘑菇街較發行價跌去82.93%。
  • 15天12個漲停,網紅妖股「李佳琦」跟如涵有什麼不同?
    更有市場傳言稱,上市公司收購的電商直播資產遙望網絡和頂級流量網紅李子柒有所關聯,一時之間,網紅概念股激發市場巨大的想像空間。股價飆升,「網紅第一股」為何備受青睞?星期六原是A股市場的「女鞋第一股」,主要經營策略是大量開設自營店和分銷店。隨著網絡經濟的興起,近年來公司開始轉型,正式「脫鞋」變成一家輕資產公司。
  • 深度|專訪如涵馮敏:運營網紅的成本,真的不高
    定位以網紅經濟驅動的電商平臺,如涵帶著極強的中國特色,時至今日,在全球也沒有與其完全一樣的企業。 今年4月,如涵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股價一路下跌,因為持續的連年虧損、頭部網紅的貢獻比例過大。 被稱作「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如涵,因為前無來者,而在不斷面臨著投資者的質疑。
  • 如涵暨其背後的「網紅經濟」
    來源:GPLP作者:蔚芮近期,網紅經濟第一股如涵控股備受關注。除了當前遭遇到一些海外訴訟之外,王思聰在公司4月IPO時候的點評也讓如涵控股成為市場的焦點。真實的如涵控股到底如何?2019年4月3日,「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RUHN.Nasdaq)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儘管首日股價就下跌37%,但是這個依靠網絡紅人運營發家的電商公司,已然是在當下中國「網紅經濟」環境中誕生的最成功的產物。如涵的前身是馮敏創辦的淘寶店鋪「莉貝琳」。
  • 網紅張大奕的財富應許之地:如涵控股溢價73倍收購其公司
    被譽為「中國電商第一網紅」的張大奕,近期因為天貓總裁蔣凡的夫人隔空喊話,疑似陷入「小三」緋聞,儘管張大奕對外表示純屬「誤會」,但隨後事態逐漸發酵,牽扯出兩大資本力量的輿論危機。其一是,由阿里系高管蔣凡的個人私德引發的阿里系公關危機,其二為張大奕所在美股上市公司如涵控股(NASDAQ:ruhn)在美股的股價震蕩。而阿里系旗下投資的唯一一家MCN公司便是如涵控股。
  • 受頭部KOL影響,「網紅第一股」如涵控股Q2淨收入降9%
    新京報訊(記者 王勝男)11月23日,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如涵控股」)發布2021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第二季度,如涵控股總淨收入為2.49億元,同比下降9%,淨虧損3120萬元,較上年同期收窄38%。11月24日,如涵控股收盤跌幅達3.64%。
  • 網紅電商劇烈洗牌,機會將屬於擁有「頭部網紅矩陣」的MCN機構?
    例如,不久前「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宣布了一個「BK計劃」,簡單說就是要投入1億現金,籤約和扶持頂級紅人。對MCN行業來說,如此陣仗,與曝出的「沒有扶持」、「沒有履行義務」形成強烈的反差。問題在於,如涵這類頭部MCN機構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疫情讓網紅電商出圈後,這個領域究竟怎麼玩才更為恰當?或許,從如涵所謂的BK計劃中,我們能窺見一些端倪。
  • 113名籤約網紅撐起全年超20億GMV 如涵赴美IPO背後:「紅人紅貨...
    如果沒有意外,這家以服裝網紅電商起家、靠籤約113個網紅實現全年超20億GMV的網紅孵化搖籃,終將真正摘得「網紅電商第一股」的稱號。  根據統計,2018年赴港或美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多達22家,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其中有17家公司在上市前估值達到了或超過10億美元,也就是所謂的「獨角獸」。
  • 當網紅遇到總裁|深長
    如涵控股也將在資本市場落下帷幕,只是上市才一年有餘,就擬私有化退市,不免讓人唏噓。畢竟它是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而且是阿里巴巴唯一參投的MCN機構,這麼好的噱頭和資源,為何不讓劇情再飛一會?如果不是導演拍不下去了,就是跟虧損有關。
  • 網紅經濟新格局 內容電商服務怎麼升級?
    2020 年初,一篇《為什麼 60 家上市公司抵不過一個網紅?》分析了數字經濟下生產與組織方式的轉變。轉眼間 2020 年第一季度已經過去,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網紅經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趨勢或格局已初露端倪。再加上疫情期間,電商服務出新出彩,新型消費加速湧現,直播帶貨、線上團購、雲旅遊……這些線上消費新業態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 中國第一網紅公司:擁百位網紅,市值31億,赴美上市卻慘遭打臉?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消息:某個網紅一年收入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網紅賺錢真的很容易。有了一點包裝,就可以從流量和禮物中賺很多錢。然而,我們聽說的大多數網紅都是從粉絲的禮物中賺錢的人。這很常見。這種禮金雖然能賺錢,但不能取得很大的進步。畢竟,真正要靠流量賺錢,就要選擇合適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持續發展。我們很多人都認識一個靠網絡影響力賺大錢的人。
  • IPO日報 | 網紅電商如涵將於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康希諾上市首日漲...
    康希諾首日上市漲57.73% 市值超75億港元港股市場「疫苗第一股」康希諾(6185.HK)今日首日上市收漲57.73%,收報34.7港元,成交8.2如涵控股據消息,網紅電商如涵預計將於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為「RUHN」。此前如涵公布的IPO發行區間為11.5到13.5美元,微博旗下附屬公司準備認購1000萬美元A類普通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