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註: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於美國東部時間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全球市場,證券代碼為「RUHN」,開盤價11.5美元,較12.5美元的發行價下跌8%,隨後震蕩下跌,截至美國3日收盤跌37.2%,市值為6.49億美元。
此前如涵曾在2016年8月份登陸新三板,2018年4月份從新三板摘牌繼而轉戰美股。
從招股書顯示看,如涵控股此次將發行1000萬股美國存託憑證(ADS),發行價為12.50美元,處於此前發行區間11.50-13.50美元中端。如涵每股美國存託股代表5股A類普通股。
同時給予承銷商150萬股的美國存託憑證超額配售權利。花旗集團和瑞銀集團為如涵首次公開募股的聯席主承銷商,老虎證券擔任副承銷商。此次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一)確定其他貨幣化渠道並在網紅電商產業行進行戰略投資;二)識別和培養網紅;三)對技術、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分析進行投資;四)一般企業用途。新浪微博旗下一附屬公司有意在首次公開募股時以發行價購買價值1000萬美元的公司美國存託憑證。
如涵官網信息顯示,該公司是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阿里巴巴集團唯一入股的MCN機構。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網紅孵化與營銷平臺,如涵已在紅人孵化數上穩居行業第一,並與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達成戰略合作,致力於為更多品牌實現品效合一。
如涵在2014年成功孵化張大奕,開創「網紅營銷」新商業模式,獲得賽富投資基金的A輪融資;2015年獲得君聯、崑崙萬維等數千萬B輪融資;2016年獲得了阿里巴巴3億元C輪融資。掛牌新三板後,2016年11月,定增發行股票融資,獲得了阿里、金石投資、君聯投資等機構認購,彼時如涵估值達到31億元。
一家靠網紅開店撐起的公司
自2017年開始,隨著籤約網紅人數的增長,如涵從原來單一的自營淘寶店模式,延伸到向第三方品牌和店鋪帶貨的平臺模式。如涵的業務範圍包括:
網紅孵化(紅人經紀):挖掘孵化各領域潛力素人,致力於讓有才的人更有財。網紅電商(電商服務):如涵網紅孵化團隊與外部自身電商運營團隊強強聯手,打造紅人店鋪IP。網紅營銷(營銷推廣):構建以粉絲為中心的精準營銷生態,為品牌提供從廣告到轉化的全鏈路營銷方案。
如涵擁有近百人規模的團隊專門負責網紅的發掘和培養,並幫助網紅增加流行度,最後通過完全服務模式(直營)和平臺模式(三方)兩條路徑商業化:
(1)完全服務模式(full-service model):如涵把控在線商店運營的全流程,包括產品設計和採購、供應鏈管理、訂單履行和售後服務,網紅們則在社交網站上針對性地發布照片、短片和短文對產品進行宣傳,並提供購買連結將吸引到的社交流量轉移到在線網站完成購買。這種自營模式是如涵的主要收入來源,截止2018年12月31日如涵共運營了91家在線店鋪。一般來說,頭部籤約網紅會負責獨立的在線網店銷售,並分得15%-17%的女裝網店銷售收入、9%-35%的化妝品網店收入。
(2)平臺模式(platform model):如涵在2017年推出了平臺模式,為三方商家提供KOL促銷和廣告服務,並按照客戶在線網店的GMV收取服務費;而KOL一般會分得如涵獲得收入的30%-50%。
從以上收入結構來看,可以說如涵是一家靠網紅開店撐起的公司,特別是頭部網紅。
2018年,如涵形成100+網紅矩陣,旗下紅人粉絲總數突破1.4億人,服務國內外知名品牌超500個。粉絲主要分布平臺包括微博(佔比75%)、微淘(佔比21%)和微信(佔比4%)。張大奕是如涵控股最著名的籤約網紅,在微博、秒拍等社交平臺擁有超過2290萬粉絲;此外,如涵平臺的重要KOL還包括大金(超過700萬粉絲)、莉貝琳(超過200萬粉絲)、蟲蟲(超過500萬粉絲)、楊霞(超過400萬粉絲)和魏彥妮(超過400萬粉絲)等。
其中,三個每人每年帶貨的銷售額超過 1 億元的網紅店,以及 7 個每人每年能創造 3000 萬至 1 億元人民幣銷售額的網紅店。
不過,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2017財年的淨虧損為人民幣4010萬元,2018財年淨虧損為人民幣9000萬元(約合1310萬美元);2019財年前三財季的淨虧損為人民幣5750萬元(約合840萬美元),上年同期淨虧損為人民幣2610萬元。
尤其如涵網紅的營銷費用逐年增加,從2016年Q2的992萬增至2018年Q4的7084萬,增幅614%;人均網紅營銷費用,也從2017年Q1的45萬元/人,增加到2018年Q4的63萬元/人。
在如此高昂營銷成本的基礎上,還有很多流程上的環節,比如網紅的抽成,快遞的成本,退換貨成本、網店運營成本等等。2018 財年前三季度,如涵的倉儲物流費用為 9951.7 萬元,同比增長 39.33%。
高昂的中間成本、營銷費用和KOL抽成使得如涵盈利變得非常吃力。
網紅電商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有規模效應嗎
如涵旗下的眾多網紅中,張大奕是傑出的代表人物,在微博、秒拍等社交平臺擁有超過2290萬粉絲。
2016年,如涵控股和張大奕合資成立了「杭州大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奕電商)。如涵控股在大奕電商中控制51%的股權;張大奕(本名張奕)在大奕電商中佔股49%。公開資料顯示,她還擔任了如涵控股的CMO職務。
如涵和張大奕合作運營了五家專屬的淘寶網店,包括「吾喜歡的衣服」服裝店、「奶香的奶罩」內衣店、「口紅賣掉了呢」美妝店、「裙子賣掉了」折扣店和「蠟燭賣掉了」生活用品店。張大奕的淘寶店在2017和2018年的雙十一中銷售量均位列女裝類第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雙十一張大奕的網店銷量再次破億,只用了28分鐘。阿里巴巴2017年發布的《網紅網際網路消費影響力榜單》中,張大奕排名第二,僅次於雪梨。
相關資料顯示,大奕電商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就實現營收1.32億元,相當於當期如涵控股總營收的43.3%,大奕電商的利潤增長表現甚至要好於如涵控股。
張大奕
網紅電商的邏輯在於網紅自帶流量,可以解決目前電商流量成本越來越貴的問題,對於張大奕個人案例而言,貌似可以說的通。但是網紅的流量並不是憑空出來的,也是要通過營銷刷粉聚集人氣。更何況根據如涵披露的財報,可以反映張大奕淘寶店利潤的少數股東權益已為負值,說明張大奕淘寶店在2019財年前9個月陷入虧損狀態。
通過分拆如涵的成本費用結構,可以測算網紅真實的導流成本。可看出網紅吸粉的成本越來越高,網紅給電商的導流轉化率亦有不確定性,比如粉絲轉化率由2017財年的10%下降至2018財年的7%。
比如,一件售價259元的衣服中,網紅的佣金佔10%,給與網紅刷粉絲的營銷費用佔比15%,因此網紅相關的支出佔比約為25%。而裂帛和韓都衣舍把倉儲物流費用計入銷售費用中,按照同口徑下,如涵銷售費用率為36%左右,高於裂帛和韓都衣舍。
網紅電商的邏輯在於給與網紅導流,再通過網紅給電商導流。在網紅吸粉效率較高的移動網際網路興起早期,這個策略是奏效的,但是社交媒體的流量紅利會隨著新的社交媒體的興起而漸失,如涵控股過度依賴微博平臺,沒能享受到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崛起帶來的流量紅利,在抖音張大奕的粉絲量只有20萬。
2017財年-2019財年前9月,如涵收入分別為5.7億、9.1億以及7.5億,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經營虧損率並沒有大幅降低,原因在於毛利率近幾年一直處於下降的態勢。
如涵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淘寶店賺不到錢,因此近年來大力發展營銷服務業務,利用網紅的社交媒體給與第三方品牌導流,如涵按照GMV收取30%的服務費,並按照服務費的30%-50%給與網紅佣金。如涵營銷服務業務毛利率約為50%左右,遠高於產品銷售業務,同時費用端無履單成本,若按照公司整體15%的銷售費用率和14%的管理費用率計算,該業務經營利潤率約為20%。
成立至今,如涵需要挑戰的問題還有很多,包括過度依賴頭部網紅、孵化KOL費用高昂、商業模式難以複製、營銷費用居高不下,盡虧損同比增長1倍等問題。
網紅經濟的營收現在主要來自於網紅+電商,以電商為例,網紅抽成、快遞等中間成本加起來高達45%以上。而KOL孵化費用也居高不下,花費這麼大力氣做這麼多環節,網紅經紀公司拿到的毛利潤微乎其微,網紅生意的令外人看不透。
不過,對於網紅阿里表現出高度認可,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表示「網紅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經濟新物種,展現新經濟力量」。
2016年3月,淘寶賣家大會上,張勇指出,數據證明移動時代訪問頻次高,用戶停留時間比PC時代高了一倍,只要有好的內容,消費者就會停留;無線的流量分配方式改變了,推薦將是移動購物的重要導購方式,而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讓商家運營內容。如涵所走的網紅電商模式恰好押中在阿里指引的路徑上。
但是,網紅電商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有規模效應嗎?
(本文由鈦媒體編輯赫婧綜述自騰訊科技、OTS磐厚投研估值中心、PEVC新經濟、中國新聞周刊等)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