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名籤約網紅撐起全年超20億GMV 如涵赴美IPO背後:「紅人紅貨...

2021-01-15 每日經濟新聞
113名籤約網紅撐起全年超20億GMV 如涵赴美IPO背後:「紅人紅貨」博弈慘烈 「貌美如花」養家不易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1 17:22:20

如涵IPO能否代表網紅電商的崛起,又能否開啟網紅經濟的上市元年?尤其隨著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崛起,產生了大量的新生代的網紅,在國內歷經了上10年的網紅生意,是否將重新迎來歷史性春天?

圖片來源:如涵招股書截圖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王麗娜

  2018年初正式摘牌新三板的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如涵」),如今又要登陸納斯達克了。如果沒有意外,這家以服裝網紅電商起家、靠籤約113個網紅實現全年超20億GMV的網紅孵化搖籃,終將真正摘得「網紅電商第一股」的稱號。

  根據統計,2018年赴港或美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多達22家,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其中有17家公司在上市前估值達到了或超過10億美元,也就是所謂的「獨角獸」。但目前為止已經有16家獨角獸破發、8家獨角獸現股價低於上市前最後一輪的估值水平,因此,2018年同時還有一個熱詞叫「流血」。在此背景下,如涵的赴美上市,依然引發不小的爭議。

  同時,備受關注的是,在「網紅電商第一股」光環背後,如涵近年業績本身正在遭遇增長放緩、淨虧損持續擴大的尷尬。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多方採訪中,不乏有業內人士直言,IPO不代表企業的新生,也並非一定是企業崛起的開始。如涵上市背後的重要推手更多被認為或是著急想要退出變現的資本。

  究竟,如涵IPO能否代表網紅電商的崛起,又能否開啟網紅經濟的上市元年?尤其隨著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崛起,產生了大量的新生代的網紅,在國內歷經了上10年的網紅生意,是否將重新迎來歷史性春天?

  113名籤約網紅 絕對C位張大奕

  據如涵日前遞交的赴美IPO招股書,公司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RUHN」。

  事實上,去年11月就有如涵計劃赴美上市的消息傳出。儘管如涵早在2015年就通過借殼在新三板掛牌,這家孵化自有網紅的公司名字對於C端消費者來說依然相對陌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擁有「大V、網紅帶貨達人、如涵控股CMO、BIG EVE品牌創始人」等頭銜的如涵背後的關鍵人物——張大奕更為大眾所知曉。

  正如低調的如涵董事長、實際控制人馮敏2017年接受採訪時用以詮釋如涵商業模式曾名噪一時的那句話:「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負責貌美如花的張大奕就是在如涵處於絕對C位的女孩。

  2014年機緣巧合,27歲的張大奕和34歲的馮敏合作開了淘寶店,做了8年自由模特的張大奕個人IP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個人微博粉絲數從一開始的二十多萬漲到現在的1053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化妝品、衣服的推廣圖片、小視頻幾乎佔據了張大奕的整個微博,每條微博的評論數、點讚數少則幾千、動則上萬,足見其作為一名網紅大V的品牌影響力和帶貨能力。而隨意點開張大奕推廣的一款眼影,通過這款微博櫥窗裡的商品,加入淘寶購物車後,便可進入到張大奕在天貓的旗艦店購買,從而完成從微博到天貓的購買閉環。實現了張大奕所說的「全網種草、站內收割的模式」。

  簡單來說,如涵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獲取收入:一是產品銷售,在網上商店銷售自己設計的產品,目前主要包括女裝、化妝品、鞋子和手提包。二是服務:向品牌、在線零售商和其他商家提供KOL銷售和廣告服務。也正因如此,當前如涵三大核心業務為:紅人經紀、營銷推廣、電商業務。

  基於此,除了張大奕,如涵還孵化了一批網紅。按照馮敏曾經對如涵商業模式的解釋,「在找到有品味和魅力的優質女孩後,如涵為她們提供店鋪的供應鏈服務,通過社交媒體放大她們的影響;網紅女孩則利用個人魅力指數引導粉絲消費,獲得利潤分成。」

  招股書顯示,目前如涵有113個籤約的網紅(KOL、意見領袖)、1.484億粉絲、91個自營網店(復購用戶39%)。

  儘管孵化網紅上百,但記者注意到,張大奕依然在如涵佔據絕對的C位。招股書顯示,在2017財年、2018財年、2019財年前三季度,頂級KOL貢獻的GMV佔比分別為60.7%、65.2%、55.2%。其中2018財年、2019財年前三季度,頂級KOL有3名,張大奕排在首位,微博粉絲數比排名第二的大金多665萬。張大奕有權從如涵以她的名義開設的在線商店獲得49%的淨利潤。

圖片來源:如涵招股書截圖

  而除去如涵排名前十的KOL,剩下103名籤約網紅9個月貢獻的GMV約6.7億元。算下來,平均每人每月貢獻的GMV約72萬元。

  IPO背後:業績增速明顯放緩、淨虧損持續擴大 資本著急套現?

  相比一些競品大多處於B輪以下融資階段,如涵這幾年迅速擴張的背後,離不開資本的加持和持續的資本運作。

  如涵控股官網顯示,自2014年獲得軟銀賽富A輪融資後,接連在2015年獲得聯想君聯資本數千萬B輪融資、2016年阿里巴巴3億元C輪融資。在2016年,如涵GMV超過10億,估值31億。此外,2015年7月如涵就通過借殼克裡愛在新三板掛牌,至2018年4月摘牌。


圖片來源:如涵官網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統計顯示,網紅產業融資規模普遍不大。懿坤資本創始合伙人高懿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便有個人品牌的一二線國際巨星,也很少聽說做到特別大可以上市的。對於一些大資本來說,也很難判斷,所謂的網紅怎麼去區分,究竟有多紅、有多少變現能力、以及時間持續度,這裡面包含特別多的因素,這樣一來成功的難度就會比較大,這或許也是許多大資本沒有在網紅經濟這塊過多聚焦的原因。

  另一方面,如涵新三板掛牌後,業績遭遇增速放緩、淨虧損持續擴大的尷尬。

  招股書數據顯示,如涵2017財年GMV為12億元、收入5.8億元;2018財年GMV為20億元,收入9.5億元;2019財年前9個月(2018年4月1日到12月31日)GMV為22億元,收入8.5億元。

  但按照季度經營數據來看,2017-2019財年,如涵第三季度的營收分別為2.51億元、4.08億元、3.85億元,可以看到2019財年第三季度的營收不增反降。而2017-2019財年,如涵前三個季度的總營收分別為4.38億元、7.51億元、8.56億元,其中2018、2019財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71.5%、14.0%,增速也是明顯地放緩。

  招股書同時顯示,如涵2017財年、2018財年淨虧損分別為4014萬元、8995萬元;2019財年前九個月淨虧損5750萬元,相比上年同期淨虧損2613萬元仍在持續擴大。

圖片來源:如涵招股書截圖

  在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如涵的網紅定期在社交平臺「上新」,為新一季或新一系列的服裝及配飾開展新的營銷活動,粉絲對網紅的喜愛以及網紅與粉絲的互動使得粉絲的購買率高、復購率高,部分爆款可在幾分鐘內銷售一空。而如涵2019財年前九個月之所以虧損擴大,曹磊認為主要是由於產品銷售和營銷費用、履行費用等項目的支出較多。

  從招股書數據可以看到,如涵的營收主要由產品銷售收入和KOL銷售和營銷服務收入兩部分構成。截至2018年12月31日,如涵已經與501個品牌及其他28家網絡零售商合作。

  不過,近三年,隨著如涵整體營收的增加,原本佔收入大頭的產品銷售收入在總營收的比例在不斷下降,服務收入比重卻在不斷上升。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財年、2018財年、2019財年前三季度,產品銷售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99.1%、96.3%、88.3%;服務收入的比重則從2017財年的0.9%上升到了2019財年前三季度的11.7%。

  「網紅電商確實如人們通常所說的一樣,省去了從淘寶、京東等平臺購買流量的成本,但是為了打造網紅、維持網紅的知名度和熱度需要花費一筆不菲的網紅維護費,其實就是變相的流量購買費用。」曹磊說。據了解,要完全開發出一個KOL通常需要5-8個月時間。

  2018年4月,如涵正式終止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至於為何在掛牌不到三年時間便退出新三板,據如涵當時公告稱,是「因未來發展及戰略規劃的需要」。

  業內人士則普遍認為,如涵資本運作的軌跡可能說明其可能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本身的財務狀況並不是很穩定,二是背後的大機構股東有退出時間套現的壓力,所以才會跟著資本走。

  曹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如涵從新三板摘牌到赴美IPO背後的重要推手或許是著急想要退出變現的資本。通常,國內的私募股權基金退出周期多在3-5年,以此推算,確實到了如涵的投資人們需要變現的時刻了。此外,經營方面遇到問題也是外界猜測的原因之一。」

  對此,懿坤資本消費合伙人陸麗羽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對於現金流很充裕的消費品企業,有一定品牌號召力的企業,資本是很難去綁架它(企業)的,「就算資本有退出需求,但企業掛新三板,也得不到預期的露出及曝光。就新三板而言,一開始時各地區政府多少有補貼,後面的掛牌維護費用還是需要企業自身承擔,新三板也沒什麼交易量,所以資本還要為企業真正獲利多考慮。」

  而無論是新三板還是納斯達克,高懿則認為,這兩個渠道的上市門檻,不管從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還是盈利要求等各方面,門檻都非常低。這兩個市場的融資能力相對來說是比較缺乏的,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融資選擇。選擇這兩個市場上市,企業有可能是出於完成資本層面的壓力要求,如果企業上市主要目標不是融資考慮的話,打造品牌、對資本的訴求也是可能考慮的方面。

  如涵模式堪稱現象級 「紅人紅貨」博弈慘烈

  無論如何,如涵的赴美上市之舉,仍是近年國內網紅電商曲折發展中歷史性的高光時刻。那麼,在國內歷經了近10年的網紅生意,究竟是否將因此重新迎來歷史性的春天?答案或許並不如想像的那麼樂觀。

  平臺已入駐網紅3000+、深諳網紅運營的美紅網CEO王首鶴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網紅主要有三種合作方式:第一種籤約形式是全約,就是網紅的吃喝拉撒、商演等全部都由公司負責;第二種是半約、部分約,比如美紅網只去負責網紅的內容策劃部分,或者負責網紅的廣告、商演部分;第三種叫合作約,網紅本人和美紅網籤訂戰略合作,他會給平臺更高的配合度、更低的價格,比如說市場價是10萬,內部價則是1萬,除了金錢可能還有資源互換方面的合作。

  據王首鶴了解,如涵籤約的113名網紅應該是全約的,即360度孵化打造,不與其他平臺合作。


圖片來源:如涵招股書



  而對於除去以張大奕為代表的、排名前十的KOL,如涵其餘103名籤約網紅目前平均每人每月貢獻72萬元GMV的水平,在行業中究竟處於怎樣的競爭力?對此,王首鶴告訴記者,「淘寶的直播職業網紅有幾萬個,做得比較好的前十名,每個人的月銷量大概在兩三百萬到一兩千萬之間。」因此,相對來說,如涵其餘103名網紅月入貢獻不及百萬,還是小網紅。

  此外,為業內共識的是,商場如戰場,網紅圈也不例外。2017年,當外界還在驚訝於張大奕成為公眾眼中的「電商網紅第一人」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之時,被稱為「淘寶直播一姐」的薇婭2018全年創造了引導27億交易額的「奇蹟」。

  「網紅們在產品端的更新、個人直播風格、個人素質提升方面,每個人都有瓶頸,必須通過不斷地轉型、不斷創新,才能夠達到新的高度。」王首鶴說。

  在王首鶴看來,「抖音、小紅書的崛起,大量的新生代的網紅產生了,而且他們更加垂直、更加具備吸引力。這些新生代的網紅,他們更適合他們的粉絲。博弈是非常慘烈的。

  「你的企業模式再好,團隊規模再大、資本再大,都沒有用,歸根結底還在於你籤約的網紅能夠給別人帶來什麼價值,你的團隊核心的創意和創造內容的能力,能夠為企業和網紅帶來什麼樣的提高和增長。」王首鶴如是說。

  再聚焦到如涵三大核心業務本身:一是紅人經紀,包括挖掘、培養、孵化新媒體意見領袖;二是營銷推廣,包括從廣告代言到品牌營銷全案諮詢;三是電商業務,包括利用紅人形象全方位打造優質店鋪品牌。從其角色定位來看,如涵被認為是為網紅電商提供基礎服務的公司。

  王首鶴分析了上述三大大板塊業務的具體內容。其中,網紅孵化不是作為一個創收的方式,主要用來吸引大量的網紅人才,加入這個團隊。

  第二塊也做品牌廣告和品牌代言,就是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的業務,這個部分主要是利用自有的網紅資源包括紅人、藝人資源,把紅人藝人當做一個自媒體的KOL,然後來做軟性的植入、品牌的背書。

  第三塊會吸引很多產品方、電商的供應鏈端。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收取一定的廣告和服務費用,二是為了吸引更好的產品。

  實際上,「如涵在網紅電商領域確實是扎得比較久的,對於網紅銷售和賣貨,他們是有很豐富的經驗的。」王首鶴坦言,不過他也認為,如涵的商業模式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現象級。

  什麼叫現象級呢?他解釋道,就是每一個超級網紅的火的背後都有一定的偶然性、運氣成分在裡面,這種偶然性促成了這樣一個超級網紅的出現。

  利用超級網紅和她的光環,然後這個團隊其實就是做了這些事情。「相當於橫向的產業鏈延伸和縱向的產業鏈延伸。從企業端產品、到網紅、到消費者端的粉絲運營,是這樣一個縱向的鏈條;而橫向業務包括廣告業務、銷售分傭的服務、中間銷售分成、網紅團隊孵化等,就可以橫向縱深了。這都是資本帶來的一個效應。」王首鶴說,如涵的核心手裡籤約的網紅,這些籤約網紅,核心是張大奕,其他網紅也在打造和孵化的過程當中。

  曹磊則表示:「如涵的創新,在於前端通過網紅的形式獲取了大量的流量,這是最體現其核心競爭力的地方。從公司的一系列布局中,可以預測未來如涵控股將在不斷強化主營業務的基礎上,通過境內外品類的拓展來實現更大的增長,同時,如涵也可能會通過加強投資的方式來完善業務布局。」

  在3月4日一年一度的天貓金妝獎大會上,張大奕在年度美妝內容創作者的紅人榜中位列第二名,名頭依然響噹噹。在她看來,對於並不陌生的網紅經濟,要感懷初心,做最符合這個時代特性的一些東西,還是回歸到網紅經濟的本質,無非就是內容、社群、零售這三個板塊。

  「網紅一定要具備挖掘優秀產品的這種眼睛和並具備一定的公信力。」王首鶴認為每個網紅都應該有一個自己非常垂直的領域,真正的(網紅)電商發展到最高階段,應該是「紅人紅貨」。

  所謂「紅人紅貨」,即這個網紅綁定了某品牌、產品,這個品牌和網紅是共同來成長的。產品質量不斷在提高,這個網紅的經營粉絲的能力、個人素質、團隊知識的價值也應該越來越高。這樣進行的匹配,才能保持一種公信力,始終能黏住消費者、粉絲。

  至於對融資和企業上市方面的考慮,王首鶴在接受每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融資,IPO不代表企業的新生,也並不是企業崛起的開始。「因為融資帶來的是企業高速發展,在IPO之前,實際上通過資本催生,加快企業成長,企業可能產生包括管理漏洞、團隊的人才隊伍、業務的程序性、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問題。2019年之後,一個企業必須要具備盈利能力、強大的價值產生的能力。」

  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如涵一方面與資本共舞、又較大程度依賴張大奕等數量極為有限的頂級KOL,未來在慘烈的網紅商場博弈中如何持續應對和突圍,仍將面臨不小挑戰。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如涵公司電話,如涵的員工表示公司沒有相關負責採訪的對接人,針對IPO事宜也沒有採訪需求。與此同時,記者在張大奕的官方微博提出的相關採訪需求,截至發稿,也尚未收到任何回復。

相關焦點

  • 如涵暨其背後的「網紅經濟」
    當然,如涵不止是依賴於頭部超級網紅。在過去幾年積累的網紅經驗讓他們可以做到網絡紅人的批量複製,這就保證了網紅的持續發展能力。比如,如涵在網絡紅人的方面做的是全網孵化,從而打造內容社交流量第一。比如B站Top級美妝博主,新生代帶貨達人頑童大人,資深美妝達人蟲蟲等。
  • 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上市了,阿里看好的網紅之路能走多遠?
    一家靠網紅開店撐起的公司自2017年開始,隨著籤約網紅人數的增長,如涵從原來單一的自營淘寶店模式,延伸到向第三方品牌和店鋪帶貨的平臺模式。如涵的業務範圍包括:網紅孵化(紅人經紀):挖掘孵化各領域潛力素人,致力於讓有才的人更有財。
  • 直播電商大火「網紅電商第一股」 如涵卻要逆勢退市 前景是否堪憂?
    2015年,馮敏開投入大量資金孵化網紅,複製下一個「張大奕」。2016年如涵通過借殼化妝品銷售公司克裡愛掛牌新三板,2018年4月摘牌。2019年4月,如涵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重挫37.20%。 此時,距離如涵控股上市僅僅一年半時間。參考2019年上市時12.5美元的 IPO 價,如涵私有化價格僅為3.4美元,較IPO價累計蒸發72.8%,市值縮水大半。
  • 深度|專訪如涵馮敏:運營網紅的成本,真的不高
    更不會想到,他是國內最大的網紅孵化公司老闆。在如涵,馮敏持股29.27%,是大股東。網紅張大奕,持股15%,是第二股東。但外界,對第一網紅張大奕的認知度,遠遠高過馮敏和如涵。 論起馮敏與張大奕的關係,要從2014年說起。
  • 揭秘如涵(RUHN.US)巨虧真相:1.5億營銷費花在了哪,為何錯過電商直播?
    113位網紅背後的KOL孵化基數可能是10倍以上2017年6月,如涵控股創始人馮敏和他的搭檔張大奕出現在阿里巴巴2017年投資人大會上,張大奕身著自己淘寶店售賣的服飾上臺,面對來自全國350多名投資人和分析師,用杭州腔普通話講述自己從一個平面模特到微博網紅和淘寶店主的經歷。
  •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欲私有化:如涵,成也大奕,敗也大奕?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2019年4月3日如涵控股上市當天,開盤便破發,盤中最大跌幅達到38.2%,當日美股收盤暴跌37.20%,市值僅為6.5億美元。截至2020年12月7日,如涵的股價僅剩2.97美元/股,相較於發行價的12.50美元/股跌幅超過75%,市值也僅剩2.5億美元。
  • 15天12個漲停,網紅妖股「李佳琦」跟如涵有什麼不同?
    2018年3月,星期六以約18億元的交易價格收購了杭州遙望網絡88.57%的股份,而遙望網絡是抖音、快手、淘寶直播等平臺的MCN機構,擁有網紅達人50餘位,籤約明星藝人包括王祖藍等10多位,短視頻平臺全網粉絲量約1.5億,累計播放量100億+,月曝光量25億+。
  • 上市一年多市值縮水75%,「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宣布退市
    上市即巔峰相較如涵控股11月25日每ADS 2.89美元的收盤價,上述私有化提案溢價約17.6%。公告還顯示,上述三位創始人目前實際擁有公司已發行和流通在外股份總數的約42.7%和表決權總額的87.8%。此時距離如涵控股赴美上市,還不足一年零八個月。
  • 如涵vs Revolve:美股「冰火兩重天」 網紅電商為何同「形」不同命?
    無論淘寶還是京東,近期均動作頻頻,打響一場網紅爭奪戰。如京東就宣布將至少投入10億資源推出紅人孵化計劃。網紅之爭背後是各大電商平臺對於網紅直播的青睞,同時也是隱藏其後的流量饑渴。巨頭動念起身,以直播為特色的垂直時尚電商亦不甘人後。以蘑菇街為例,近日同樣開始大舉面向全網招募網絡紅人、機構及供應鏈。
  • 網紅電商劇烈洗牌,機會將屬於擁有「頭部網紅矩陣」的MCN機構?
    例如,不久前「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宣布了一個「BK計劃」,簡單說就是要投入1億現金,籤約和扶持頂級紅人。對MCN行業來說,如此陣仗,與曝出的「沒有扶持」、「沒有履行義務」形成強烈的反差。對電商平臺如此,對MCN機構也是如此,頭部紅人帶來的價值越來越明顯。短視頻帶貨、直播帶貨的浪潮之後,真正優質的頭部紅人被洗鍊出來,成為網紅電商重要的「可易主」的優質資產,如涵這種頭部MCN機構有實力、有意願,摘取即將成熟的果實自己再培育一番,符合當下的市場發展規律。
  • "總裁夫人喊話"會引如涵危機?除張大奕外還有牌?
    但與其去年4月上市開盤時超1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已經跌去超六成市值。4月20日,美股開盤,紅人電商企業如涵(NASDAQ:RUHN)開盤報每股美國存託憑證3.56美元,跌超7%,截至發稿已跌超12%,最低至每股美國存託憑證3.31美元。相比其在去年4月8日上市開盤時的市值超1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已經跌去近七成市值。傳聞雖然不能證實,但如涵作為網紅第一股的困局卻顯而易見。
  • 網紅經濟新格局 內容電商服務怎麼升級?
    如此網紅直播效應和帶貨能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網紅經濟背後,是興起的一種新消費現象。風口下,網紅經濟這個概念已經在 2020 年初助力引力傳媒、中廣天擇、芒果超媒、拉芳家化、順網科技、南極電商等多家上市公司股價大漲。原來,網紅能帶的不僅是貨,還有股價。面對這一波紅利,不少證券公司也加緊了學習網紅經濟,發布深度研究報告。
  • 網紅張大奕的店一天賣貨3.4億 你會跟帶貨網紅買買買嗎?
    網紅張大奕的店一天賣貨3.4億 你會跟帶貨網紅買買買嗎?  網紅直播「翻車」、「李佳琦被百雀羚放鴿子」最近頻上熱搜,對於網紅直播這種銷售方式,你怎麼看?你會跟著帶貨網紅買買買嗎?帶貨網紅的世界裡,真的真金白銀滿天飛嗎?除了收入較高的「李佳琦」們,網紅直播的收入究竟怎樣?網紅帶貨的銷售方式為何會流行?未來趨勢又怎樣?揚子晚報記者進行調查採訪。
  • 張大奕母公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大跌37%,馬雲看好的電商網紅模式能...
    從以上收入結構來看,可以說如涵是一家靠網紅開店撐起的公司,特別是頭部網紅。2018年,如涵形成100+網紅矩陣,旗下紅人粉絲總數突破1.4億人,服務國內外知名品牌超500個。粉絲主要分布平臺包括微博(佔比75%)、微淘(佔比21%)和微信(佔比4%)。
  • 星期六披露直播帶貨籤約網紅30名左右 迎來漲停板
    星期六在最新發布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透露,目前公司籤約的紅人達人100名左右,其中直播帶貨30名左右,小几十個是做情感類等直播,有幾十名短視頻達人。其類目跟平臺電商差不多,化妝品、服裝、小家電、家紡、零食為核心,都是快速消費品。
  • 曾經的網紅第一股即將退市 如涵控股經歷了什麼?
    被譽為「中國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下稱「如涵」)準備要退市了。  與賣貨數據相呼應的,是張大奕水漲船高的粉絲數量,種種爭議也隨之而來,譬如把維權者稱為「版權婊」,又或是打版CPB洗面奶,但這些質疑非但沒有動搖張大奕在網紅屆的江湖地位,反而讓她吸引了更多目光。  那款「打版CPB」的洗面奶在首發5分鐘後銷量就突破了一萬支,並在隨後的5天時間裡為張大奕帶來了超過200萬元的銷售業績。
  • 退市的如涵,退潮的網紅經濟
    1、網紅電商,開啟了流量變現的第一步。其實,無論如涵的模式如何改變,它都逃不出網紅電商的底層邏輯。所謂的網紅電商,其實就是流量變現的最早實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網紅直播帶貨,就是從網紅電商演變而來的。如涵的模式其實就是通過培養一個又一個的掌握了海量流量的網紅,然後再通過這些擁有了海量流量的網紅對商家進行帶貨和變現,張大奕其實就是如涵這種商業模式的直接體現。
  • 如涵堅定「平臺化運營」模式,重新定義網紅經濟價值
    隨著網絡的發達和直播行業的興起,提及2020年的高頻熱門詞彙,肯定離不開電商、直播帶貨,更離不開網紅經濟。正因如此,很多普通人都有了一夜爆紅的夢想,也為網紅運營商提供了發展機遇,而如涵作為網紅運營商的領頭羊,在市場的助力下,挖掘全新經濟角色,重新定義網紅價值。
  • 上市一周年的如涵不焦慮,小步快跑進入「直播+」
    邁入2020年,網紅直播成為今年第一個風口。但凡與「網紅直播」題材沾邊,股價就會扶搖直上。資本爆炒的背後,許多上市公司早已提前布局。如涵控股從2014年就開始做網紅電商,也算是引領網紅經濟這一波的開創公司之一。目前旗下總共籤約了近159位網紅,主營業務是幫助頭部網紅打造自有產品品牌,主要以女裝為主;另外一塊是幫助中腰部網紅對接各種商務資源,用內容、社交的方式為品牌方、商家提供營銷及銷售服務。這兩部分業務都是構建在如涵自身強大的紅人孵化培養體系之上的。對於直播這一賽道,如涵控股也有自己的一套打法。
  • 後網紅時代,如何捕捉下一個流量風口?
    記者 | 陳天琪2016年雙11,網紅張大奕個人網店的銷售金額過億,成為淘寶第一家銷量破億的女裝類店鋪;2017年雙11,其店鋪銷售額達到了1.7億元;2018年雙十一,店鋪在28分鐘內,銷量過億,基本保持了和前兩年一樣強勁的帶貨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