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安全重如山
——2012年全市水利工作前瞻之二
我市地下水水質普遍較差,淺層地下水溶解性固體超標(大於2g/L)、氟化物含量超標(大於1.5mg/L)面積分別佔55.2%、50%,深井水這兩項指標超標面積分別佔3.1%、90%。儘管我市目前已有500多萬農村群眾用上了自來水,但真正解決飲水安全問題的僅佔1/4,與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1%相比,菏澤人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還相當艱巨。
讓群眾用上自來水,喝上安全飲用水,這既是發展民生福祉的根本要求,也是水利部門落實 「一號文件」的重要職責,更是菏澤當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以來,全市水利部門把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來抓,精心組織項目實施,完成投資2.08億元,解決了30.95萬農村居民和2.97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
今年的全市水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飲水安全問題,加大市區自來水管網改造力度,鋪設供水管道35.51公裡,提高公共供水覆蓋率,完成一戶一表改造4000戶,年供水量達到1900萬方。按照「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思路,積極做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規劃和實施方案編制,加快升級改造一批單村、聯村供水工程,新建一批水庫供水工程,新增農村飲水安全人口40萬人,逐步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確保城鄉供水安全。曹縣要利用戴老家水庫供水工程和鄭閣水庫供水工程,單縣要利用單縣城區集中供水項目,鄄城縣要利用箕山河淨水廠供水工程,重點實施好以水庫為水源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要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儘快建立農村公共供水管理機構,落實管護主體和維修資金,配合環保、衛生部門搞好水源地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長期發揮效益。
統籌布局抓規劃。遵循「一個核心三個轉變」的基本要求,編制新一輪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規劃,即以確保水源水質安全為核心,在水源選擇上從地下水向黃河水轉變,規模上從分散供水向集中供水轉變,方式上從單純農村供水向城鄉一體化供水轉變。著眼於以上要求,必須儘快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儘快形成以15座水庫為主體的飲水安全保障網絡,到2012年年底解決52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2015年達到589萬人。
置換功能建水源。充分發揮菏澤背靠黃河、水質較好、引水條件優越的特點,將引水渠道汙染少、便於封閉管理的引黃水庫逐步改造為飲用水源地。對現有的電廠水庫、界牌水庫、浮崗水庫、太行堤水庫進行功能置換,由主要為工農業供水變為主要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抓住省水利廳對菏澤水庫建設提高補助標準的機遇,2012年建成巨野大野、定陶劉樓、巨野巨南、成武韓鋪、鄄城箕山河5座水庫,力爭到2015年再新建改建5座飲用水庫。
管網延伸增規模。在置換水庫功能和新建水庫的基礎上,以水庫為中心,以城鄉一體化為方向,實施管網延伸,建設加壓泵站,實現我市農村供水由分散向集中化、由單體向規模化、由粗放向專業化轉變。單個供水區域建成後,再逐步與其他供水區域對接,形成水庫與水庫之間的相互貫通、相互連接和聯合調度,提高城鄉之間、不同縣區之間的整體供水保障能力。
記者常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