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毛不易
01前言
唐代詩人孟郊說過:「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所說之意就是,我們在年少的時期裡就應該努力拼搏,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讓自己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或許對此也都有人進行著質疑,我們還是一個年少無知的人,還處於青春時期,這個時期裡就應該玩耍,應該在上學的年紀,談何努力。
敢問一下,我們難道這一生都會是少年模樣嗎?我們在成長的經歷之中,總是會遇到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少年時期的你們,是否曾經經歷過「校園欺凌」的事情呢,《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就引發了大眾們的關注,你在這樣的一場時間之中,充當的是什麼角色?
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是年輕的時期,我們屬於未成年,生活在學校裡。這個時期裡,應該是有希望、青春、美好的時期,但是當這些孩子們與「暴力、血腥,鼓勵」等多種詞語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就成為了「欺凌者」的保護傘,學校再也不是最美好的地方。十八歲自然也就成為了不想回憶的時間節點。
《少年的你》這部電影之中,周冬雨所扮演的就是「陳念」,是一個處於18歲時期的少女,他成為了被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她被暴力,被拍照,被其他同學們孤立,就此內心也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整部電影之中,雖說沒有不良少年的出現,沒有那些所謂的爛大街的懷孕、打胎等等的劇情。所有的焦點都是圍繞在被欺凌者的身上,圍繞家庭、學校、社會多個方面進行描繪。但凡是觀看過影片後,就會震驚校園欺凌的可怕性,人們都會困惑一個問題,誰才是真正的原罪者,誰應該背鍋呢?通過影片,我們就會找到答案。
02沉默釀造欺凌
影片裡距離高考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就此拉開了序幕。由張藝凡扮演的「胡小蝶」是一位高三補習生,在這個緊張的時期裡自殺了。原因就是她長期遭受同學們的欺凌,最終無法承受這樣的生活,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面對同學的一幕,周邊同學表現出來的不是痛心,也不是震驚和擔心,而是在旁邊拍照,不斷地聊著八卦。
這些沉默的人,在學校裡又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在跳樓之前就有吶喊,表明別人一直都在欺負自己,為何沒有人幫助自己。在椅子上潑墨水,被扔垃圾,被拍照的時候,身邊的那些人都是事不關己的模樣,就像是沒有看到這種欺凌一樣。
胡小蝶承受不住這樣的欺負,最終自殺而逃亡。也有人表明,胡小蝶是一個很懦弱的人,不應該怪罪別人。在警察調查死因的時候,龐大的學校裡,沒有一個人敢說出真相。校園欺凌的行為在生活之中屢見不鮮,多數人選擇默不作聲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被牽扯,不想找麻煩,做一個 沉默的旁觀者再好不過。
不過,人們總是不知道,這種沉默遠比施暴人還要可怕,他們才是釀成悲劇的劊主要人。因為旁觀者的沉默,所以看到別人被欺凌的時候,沒有人願意去制止。由於受害者選擇了沉默,才讓那些施暴者更加放肆了起來。勇敢地對校園欺凌說「不」,才能終止一切惡果。
03電影呈現社會複雜
如果說胡小蝶的悲劇所在,那也就是由於她是一個懦弱的人,不懂反抗與求助。給胡小蝶蓋上了衣服,甚至還向警察接法了校園暴力經歷的陳念,也同樣面對了校園暴力,即便是求助了,結果也不是太好。遇到這種欺凌行為的時候,就是找警察,找學校,找家長,但是最終找來找去,受到傷害的那個人,仍舊還是學生自己。
陳念找到老師求助,老師卻表明就是同學之間的惡作劇,認定是陳念沒能與別人相處好。在警察查的時候,老師卻以「學業為重」的說法,阻礙了調查。即便是陳念被校園暴力的這件事情,得到了證實,但是最終學校給出的結果,也只是簡單的開除班主任,學生被開除,甚至還以「年輕」為原因,沒有採取天重的處罰。
施暴者還年輕,需要未來,難道受害者就應該獨自的承受著一切的不公對待嗎?同為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是少年的時期,為何遭受欺凌的時候,沒有人詢問你到底痛不痛,有沒有受到傷害,反而是要求被欺凌者好好的學習,不要管別人的看法與言語。陳念向警察求助的時候,經常明明知道真相,卻因為這種案件的複雜性,而總是故意的不調查。
在陳念被施暴者追逐的時期裡,也曾向警察求助,但是警察給出的回應卻是:「在忙」。陳念沒有辦法與母親求助,畢竟自己的母親自己都管不了自己。身邊全是陌生人,誰能幫助自己,那些看熱鬧不嫌棄事大的人,更是無法幫助陳念。由此可見,電影也是在諷刺社會之中的種種事件。
明明學校、老師、警察都說要幫助陳念,但是在真正面對問題,面對困難的時候,結局卻是不一樣的。沒有一個人真正的去重視欺凌這件事,也沒有人在意被害者到底要如何的去生活,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看來,這就是同學之間的一場玩笑。由於欺凌事件無人管教,施暴者更加放肆,根本不會擔心自己受到懲罰。而那些受害者們也在默默的忍受一切,旁觀者全是看熱鬧的人。
最終,受害者只能等待這樣的苦日子熬到頭,趕快的長大,這樣才能忘記這些事情,才能遠離校園的險惡。當然,在忍耐,接受這一切的時期裡,無法忍耐的人通常會有兩種行為。一種就像是胡小蝶一樣,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此一來施暴者會尋找下一個目標。
而有的人則是會像陳曉北那樣,相信世界上的人,不是被欺負,就是要欺負別人。從一個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如此之大的轉折,往往會釀造更多的悲劇。這部影片也是在呼籲全世界的人們,應該加強對校園欺凌案件的重視,這樣才能成為弱勢學生們的保護傘。
04家長才是欺凌的「源頭」
《少年的你》當中的施暴者「魏萊」,面對了警察的詢問,內心一點愧疚感沒有,甚至還大言不慚的說:「死了更好」,這樣一來,受害者的母親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與金錢。面對牛警察的詢問,是否欺凌同學的時候,他給出的答案卻是在與同學開玩笑。由此可見,是什麼樣子的玩笑,能讓別人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都想要逃離的呢?可見,家長對孩子的不重視,也釀成了這一場悲劇。
魏萊的家境很不錯,因此在她母親的眼裡看來,自己是與旁人不一樣的。面對危機的時候,不僅沒有面對自己的責任,甚至還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卸在別人的身上。父親更是對他不好,由於沒能考上理想大學,就被父親實行了冷暴力。說起來,魏萊也是一個有著心理疾病的孩子,她在家庭裡總是要面對多重的壓力,無法發洩的時候,就需要將心中的怒火,全部發洩出來。
小北在13歲的時候就被母親無情拋棄,因此很早的時候就邁入了社會。年紀還很小的她,就遭受到了社會的毒打。為了能繼續的生存下去,她只能通過欺負別人,來壯大自己,讓自己不受到傷害。所以說施暴,也就成為了她生存的手段。徐渺的父母在外地賺錢,一年見不到幾次面。當在被退學的時候,母親更是不顧及自己的臉面,開始下跪求饒。父親更是不管周邊人的眼光,對他拳打腳踢。沒有一個人會去傾聽他的心裡話,也沒有人想要保護她,施暴就是保護自己不被欺負的手段。
陳念母親背負著巨大貸款,每天都需要躲債。陳念經常獨自一人生活。每當追債人找上門來的時候,她的母親都會認定,她是哦一個孩子,大人不會對她做什麼。可是她的母親豈能懂得,孩子也是要面子的,面對外界的流言蜚語與暴力的催債人,一個弱小的孩子應該如何的面對?面對校園欺凌的時候,她除了忍耐別無選擇,向母親求助,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當家庭的關心缺位後,少年的他們更是不知道該去往哪裡。在少年的時期裡,沒人教他們如何成長,如何的面對生活的壓力,最終也就釀成了悲劇。
05總結
「強者欺凌弱者,弱者欺凌更弱者,旁觀者在嘲笑起鬨。」生命就像是一個輪迴,雖說我們已經長大成人,離開了校園,但是曾經的我們在學校裡又充當著怎樣的角色呢,是強者還是弱者,或者是在周邊起鬨的旁觀者?終有一天我們會成家立業,將來孩子或許就會成為校園的被欺凌者。沉默的人,社會、家庭都是欺凌的幕後黑手,只有認識到欺凌事件的重要性,才能保護好這些少年。不管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裡,旁觀者的麻痺,冷漠才是創傷後的利刃,會刺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