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並不神秘,在最淺層次上,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主動性」。在教育話語中有「雙主體」的表述,即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意思是說,在教育教學中,學生並不是被動接受的客體,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動性的同時,也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否則,學習就是被動的,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
全面而言,主體性包括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三個方面。積極性意味著積極向上、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奮發有為。自主性意味著能夠獨立思考,有主見,不跟風,不盲從。創造性是主體性的集中和最高體現,意味著不墨守成規,充滿創新意識,具有創新能力,並通過創新性的行為改造世界。
主體性並不只是對於教育重要,對於國家發展也至關重要。
英國思想家穆勒曾言:「從長期來說,一個國家的價值就是組成這個國家的個人的價值;一個國家如果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為它手中更加馴服的工具,哪怕是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就會發現靠渺小的人民是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的。」什麼是渺小的人民?渺小的人民就是主體性缺失的人民,就是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缺失的人民。這樣的人民徒有「人民」之名,實為烏合之眾,難以擔當大任。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偉大的事業,這項偉大的事業必須靠偉大的人民才能完成。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勇敢的民族,但,中華民族是一個主體性強的民族嗎?13億中國人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如何?兩億多大中小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如何?情況恐怕不容樂觀。
就積極性而言,國人發展之內在動力不足是主要問題。「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等傳統文化觀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人的積極性的發揮。階層流動機會少,社會資源分配欠公平也影響到人的積極性的釋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備考的積極性貌似很高,但主要源於外在壓力,不是出自內心興趣,這種積極性是一種外在的、被動的、虛假的積極性。
就自主性而言,不論是成年人還是中小學生,都存在個性張揚不夠、獨立性差、批判性弱等問題。許多人擔心人言可畏,不敢標新立異。個人在職場發展,不完全相信個人專業能力,往往認為關係、「後門」比能力更重要,擔心「站錯隊」,人身依附性很強。學生則依附於分數,為考而學,千人一面,個性不彰。
就創造性而言,創新能力不足是我國國民素質也是我國學生素質的最大短板。2015年全球各國創新能力排名,韓國第一,日本第二,德國第三,中國排在第22位。中國到2015年才剛剛實現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零的突破,而日本已有21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其中11個是物理學獎)。這種差距,是國民創造性的差距,也是國民主體性整體的差距。不自由,毋寧死;不創新,只有死。「創新發展」理念實為我國最需要的發展理念。
主體性具體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中,主體性是個體的,但也是集體的,是民族的。主體性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主體性的有無高低,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是現代社會的尺度。個人沒有主體性,則社會無活力,國家沒前途,民族難振興。每個人的活力,是國家的最大財富。主體性是民氣、是士氣,如果民氣萎靡、士氣低沉,國家則無望。主體性意味著生機盎然、朝氣蓬勃、雄姿英發、獨立自主、新意迭出、創新無限,意味著銳氣浩氣勇氣一瀉千裡、銳不可當,意味著「我命由我不由天」。
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教育的終極使命是提升人的主體性,要培養有獨立精神、自主精神、創造精神的現代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臣民和順民。我們需要從主體性的高度,重新審視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三維目標等的內涵與重點。那麼,影響主體性提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就社會層面而言,是制度。市場經濟的平等交換、自由締約,民主政治的充分參與、自由表達,以及二者對於人的需求和意願的充分尊重,是人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得以煥發的重要保障。教育要促進人的主體性的提升,就必須借鑑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平等、自由、民主精神。
只有自由、民主的教育,才能讓人的主體性之樹根深枝繁葉茂,讓主體性之花綻放盛開。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打造更加自由、民主的新教育,告別主體性的黃昏與黑夜,迎接主體性的黎明與日出。
(作者系全國教育管理學科學術委員會理事長、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版權聲明:
本文為《中小學管理》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電話:010-82089976)。
如您喜歡本刊文章,歡迎點左下角「閱讀原文」 一鍵購買雜誌哦!
文章來源:
《中小學管理》2016年第3期
文章編輯:孫金鑫
微信編輯:楊曉夢
微信設計:新媒體運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