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定江山」是選舉社會的一個重要法則,意思是行政首長上任後名望往往不是與日俱增而是逐漸遞減的,選民願意給他們的「考試時間」只有短短一百天。
新任首長必須在百日內做出成績,否則容易產生負面印象,甚至在換屆選舉中淘汰。與之相反,百日內做得好,就容易集聚和培養自己的鐵桿支持者,能有更上一層樓或謀求連任的資本,也有足夠積累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對意欲謀求「歷史定位」和政治名望的首長來說更是關鍵時期。
臺灣省凍結以後,改制後的「六都市長」成為最具名望和影響力的行政首長,也是地區領導人、主流政黨的黨主席、「行政院長」的「人才儲備庫」,對臺灣政治和兩岸關係影響甚大。觀察「六都市長」執政百日民調,對於評估他們的施政能力,展望2020大選甚至2024大選都有著重要價值。
一般而言,臺灣指標民調被認為略親綠、TVBS民調被認為略親藍,但總體上還是比較可靠的,兩者經常針對同一或相近議題進行調查,結合起來看也能夠有比較全面的掌握。
3月28日,臺灣指標民調的調查顯示,桃園市長鄭文燦以72.7%的民眾滿意奪冠,新北市長侯友宜有50.2%滿意度居於第二,臺南市長黃偉哲以47.1%滿意度排名第三,臺北市長柯文哲以46.0%滿意度排名第四,高雄市長韓國瑜以44.1%滿意度排名第五,臺中市長盧秀燕以40.9%的滿意度墊底。
4月1日,TVBS民調中心公布的「六都市長」上任百日滿意度調查顯示,桃園市長鄭文燦以70%滿意度奪冠;臺南市長黃偉哲49%滿意度居次;高雄市長韓國瑜47%滿意度第三;新北市長侯友宜滿意度42%,排名第四;臺北市長柯文哲滿意度下滑至38%,排名第五;臺中市長盧秀燕滿意度33%,排名第六。
兩個民調對比來看可以發現,鄭文燦以7成以上滿意度名列第一,盧秀燕則墊底,剩下4位「六都市長」的滿意度都在4成左右,有所差異但差距不大。
綜合來看,處於第一任期的新北市長侯友宜、臺南市長黃偉哲的滿意度都在4成多的及格水平,不滿意度也在1成多的較低水平,處事風格都趨低調,不刻意強調政黨屬性,且都在選民結構利於己方的城市執政,因而討論熱度不高但選民普遍有期待、惡評也少。
同樣處於第一任的盧秀燕困於空氣汙染和交通問題,已經第二任的鄭文燦一枝獨秀,2020熱門候選人柯文哲、韓國瑜的滿意度不高但不滿意度高企,未來執政及轉戰領導人選舉的壓力不小。
鄭文燦一騎絕塵
在TVBS的調查中,鄭文燦是唯一一個滿意度過半的「六都市長」,而且比第二名高出近兩成,不僅傲視綠營群雄,藍營之中也無人可與之匹敵,可謂是「悶聲發大財」的絕佳代表。
民進黨籍的鄭文燦在選民結構「藍大於綠」的桃園仍能保持極低的不滿意度(10%),這在選舉社會是很罕見的。與之相比,同樣民進黨籍的黃偉哲在深綠的臺南市已經有17%的不滿意度,藍營氣勢正夯的韓國瑜在選民結構不利於藍營的高雄不滿意度甚至高達28%。
唯一能夠與鄭文燦在不滿意度方面比拼的只有侯友宜(也是10%),但侯友宜的較低不滿意度是建立在選民結構利於藍營的基礎上,滿意度又僅有鄭文燦的5成7,因而有很大差距。
按理講,隨著執政進入第二任期,「得罪」的利益群體會越來越多,不滿意度漸增、滿意度降低,一旦不滿意度超過滿意度則稱「死亡交叉」,另一位進入第二任期的市長柯文哲,早在2016年4月就已遭遇,如今仍然困於大巨蛋難題。
原臺南市長賴清德面臨「南鐵東移」問題、原高雄市長陳菊也有拆果菜市場爭議,鄭文燦能在桃園站穩腳跟,足見耕耘之深、協調之力。
臺灣指標民調的調查還顯示,72.7%的民眾滿意鄭文燦的表現,即使在泛藍選民中也有5成5的高滿意度,「施政有感而且不分藍綠」已經成為鄭文燦的固定印象。
日前,鄭文燦受邀訪美,時間上也早於2020熱門人選柯文哲、韓國瑜,「選後六都市長訪美第一人」引發島內媒體熱議。鄭文燦在接受《新新聞》訪問時說,「美方除了把我當市長,更把我當成未來重要政治人物看待。」
從事後的情況來看,柯文哲訪美的待遇同鄭文燦是一樣的,如果說美國人認為柯文哲有可能參選2020所以需要「面試」的話,那鄭文燦也有這樣的意思,只不過戰場在2024年。
鄭文燦先於柯文哲訪美,柯文哲訪美期間遭遇賴清德宣布參加初選、韓國瑜在大陸參訪等新聞的衝擊,在熱度方面柯文哲明顯不如鄭文燦。從目前看來,鄭文燦毫無疑問是民進黨中生代領頭羊,國民黨方面還沒有能夠與之一戰的人選。
對於鄭文燦來說,他未來的挑戰可能是興建觀塘天然氣接收站的問題。2018年「六都市長」選戰中,民進黨掌控的「行政院」搞出「觀塘換深澳」,意即在選情領先、國民黨不可能逆轉的桃園觀塘建設天然氣接收站,同時廢除在新北建設深澳電廠的計劃,以拉抬新北民進黨的聲勢、一定程度解決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
選舉過程中,鄭文燦表示擁護民進黨中央決策,未來推進觀塘天然氣接收站難以避免。TVBS的調查顯示,有36%市民表示不支持這項政策,支持者僅有27%,桃園市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分歧且不支持者高於支持者,這可能是未來鄭文燦施政過程中的「炸彈」。
盧秀燕苦苦支撐
盧秀燕在兩家民調的滿意度調查中都是最後一名,相對親藍的TVBS的調查結果甚至只有33%。在不滿意度方面,兩家民調都顯示,盧秀燕的數字僅低於2020熱門人選韓國瑜、柯文哲,是目前執政壓力最大的「六都市長」。
在臺灣指標民調的調查中,盧秀燕的不滿意度高達32%,TVBS民調的調查則顯示,43%的市民不知道如何評價盧秀燕的政績。原因可能是時間尚短,並未做出民眾有感的事,或者宣傳工作不紮實,選民並未知曉。
仔細分析,盧秀燕能打下臺中市,對空氣品質的極端堅持是關鍵因素之一。如今空氣品質沒有明顯改善,盧秀燕除了連日炮轟臺中火力發電廠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難免被選民認為無法解決空氣汙染問題。TVBS的調查就顯示,僅有30%的臺中市民對盧秀燕改善空氣汙染有信心,56%的市民沒有信心。
實際上,民進黨掌控的臺灣當局不太可能為盧秀燕解決空氣汙染問題提供便利,盧秀燕能做的也不多,選舉時尚能喊「臺中電力不送北部」,如今新北正是國民黨人執政,也不能打自家人的臉。
當時對解決空氣汙染問題說的有多滿、多自信,如今就有多大的反彈力。在這個問題尚難解決的情況下,大概需要考慮從其他方面下手,例如與大陸方面的產業合作。
在銷售農產品方面,臺中市既沒有高雄市長參訪港澳深廈的高關注度,也沒有南投縣長林明溱的勤跑各地而搶下的龐大訂單,僅派出副市長到大陸推廣商業合作顯然不夠,未來應在對接大陸廣闊市場方面應多做努力。
儘管如此,空氣汙染問題還是難解的問題。盧秀燕除了告訴民眾此時卻難解決以及加強與臺當局聯繫,要求後者牽頭處理以外,也只有借用民眾的力量施壓民進黨執政者加以解決了。
韓國瑜、柯文哲「2020之困」
臺灣指標民調的調查顯示,「六都市長」中,2020熱門候選人臺北市長柯文哲、高雄市長韓國瑜施政滿意度都失守過半門檻,但不滿意度高企。柯文哲的不滿意度在「六都市長」中排名第一,高達45.5%。才第一任期的韓國瑜不滿意度竟也高達32%,顯示兩人未來任期挑戰不小。
該調查同時發現,去年投給其他臺北市長候選人的選民有八成以上不滿意柯文哲的表現,顯示選民對待柯文哲的態度兩極分化,在便於柯文哲動員的同時也限制了他的可能性空間。韓國瑜在全臺各縣市的支持度普遍在20%以上,臺南的17%為最低,桃園的29%為最高。
當分別問及臺北市民、高雄市民是否支持柯文哲、韓國瑜轉戰2020年地區領導人選舉時,支持者僅有2成多,不支持者過半。對兩人而言,如果真的要參選領導人,恐怕對於市民很難交代。
若帶職參選,反對黨必然在議會吵翻天,民意不支持也容易落人話柄,在宣傳上處於被動,同時不利於擴大支持群體。如果請辭參選,在本方陣營沒有足夠強有力的候選人接手的情況下,容易市長、地區領導人選舉雙輸。
展望2020大選 韓賴柯最強
結合臺灣指標民調同期做出的其他調查,對於2020選舉的認識能夠更加清晰。
僅以年齡層次看來,朱立倫、賴清德在各個年齡層的支持度差距不大但也並不高,賴清德和韓國瑜的支持群體都以四十歲以上為主,柯文哲在二十九歲以下選民領先幅度很明顯。因而,「柯粉」和「韓粉」的在年齡層方面有較大差別,互補性很強。這或許也是柯韓互相尊重、相互拉抬的原因之一。
當然,賴清德和韓國瑜的優勢都是四十歲以上群體,但賴清德的支持群體是四十歲以上的綠營選民(尤其是深綠選民),韓國瑜的支持群體是四十歲以上的藍營選民(尤其是深藍選民),因而是有所區別的。
儘管柯文哲的支持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半,但在中立選民中的支持度相當穩定。
柯文哲能夠囊括1成6的泛綠選票和9%的泛藍選票,也就是說,如果出現藍綠白三角戰的情況,只要國民黨派出的是韓國瑜,柯文哲就只能跟綠營搶票。
如果將數據與施政滿意度調查相比,泛綠選民確實也比泛藍選民對柯文哲的讚許更高,這也為柯文哲提供了操作綠營選民的可能性空間。
整體看來,「六都市民」最支持韓國瑜(21.4%)參選2020年地區領導人,其次是賴清德(16.6%)和柯文哲(14.0%),上述三人是各自陣營的最強人選。
在適任度調查方面,韓國瑜和柯文哲都敗下陣來。賴清德以43.9%名列第一,朱立倫以39.7%排名第二,韓國瑜、柯文哲分別以34.6%、32.5%緊隨其後。
這也就意味著,民眾並不看好柯文哲的施政能力,認為他跟施政能力尚未充分檢驗的韓國瑜類似。另一方面,兩任做滿的賴清德、朱立倫儘管被民眾認為政績尚可,但名望仍難以與韓國瑜相比,足見臺灣選民口味的變化,不再以「行政能力」為關鍵而唯一的標準,個人風格佔據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交叉分析中發現,民進黨支持者中37.9%支持賴清德、30.5%支持蔡英文,國民黨支持者中46.7%支持韓國瑜,21.6%支持朱立倫。賴清德對蔡英文的領先幅度從兩位數縮小到個位數,韓國瑜對朱立倫的領先幅度仍舊保持在兩位數,這就意味著民進黨的初選機制走下去蔡英文未必沒有機會,但朱立倫就很難說服藍營民眾他有能力取代韓國瑜。
當賴清德、柯文哲分別代表民進黨、國民黨時,能夠獲得28.6%、36.9%的支持度,這也就意味著即使算上未表態群體,柯文哲的最高支持度也只能達到34.5%,再考慮到缺乏組織戰體系的加持,這個數字只會更低,邊緣化的趨勢很明顯。
本文首發於華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