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就是一種態度
上周五在物質生活書吧的20周歲生日會上,收到一段來自李晨希小朋友讀的詩
出於對閱讀的基本熱愛,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朗讀
#支持獨立書店,物質生活20周年朗讀者接力#活動,邀請了不同身份的朋友參與。有企業家,藝術家,作家,甚至還有幾歲的孩子
讀,就是一種態度
讓文字和閱讀帶領我們,得到超越時間的體驗
在這裡,時間仿佛仿佛不是敵人,而是饋贈
設計是物質生活的基因
從創立至今,鍾斌、韓家英、張達利、琚賓、黑一烊……他們的設計語言,已經成為了物質生活深深的記憶符號。因此,物質書吧主人曉昱與策展人黑一烊,在視覺設計領域發起一個為物質生活20周年設計海報的活動
20年間,載體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信息的發展,讓海報從街頭走向了手機端。不同的設計師跟藝術家朋友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讓海報重新產生新的定義
左右滑動,更多作品見物質生活書吧公眾號
(參展藝術家(按字母音序):馮志鋒、高少康、韓家英、黃立光、韓湛寧、蔣華、廖波峰、李炯、李詩、李昱昱、劉小康、劉釗、馬深廣、梅數值、潘虎、譚軒、王粵飛、萬魚魚、又一山人、朱德才、張達利、曾軍、趙清等)
海報最早呈現的是平面的極致,策展人希望這種所謂的街頭載體,這種所謂街頭的一種載體,能夠凸顯物質生活的社區性。借海報之名,讓設計師和藝術家能夠表達自己不同形式的時間情感
海報,散落在書的中間,是你一抬手一眼就看到的地方
同樣觸手可及的方式,令很多人在這裡購買了人生第一幅藝術品
「很多人都覺得深圳是文化的沙漠,在二十年以前,物質生活的成立就像沙漠裡的綠洲。」曉昱說,「深圳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文化有些散落,只是需要有人把它凝聚起來。物質生活就成為凝聚深圳文化人的平臺。」
誠品為何「撐不過」2年,物質生活卻走過了20年?
今年不易,我們惜別誠品,卻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
或許因為,這裡迎來送往了無數在華語圈甚至世界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學者、文化人、藝術家、經濟學家。
這份名單可以拉得很長,從亞洲周刊總編邱立本開始,龍應臺、白先勇、李歐梵、蒙代爾、張五常、劉再復、麥克法蘭、梁文道、朱德庸、舒國治、西西、駱以軍……
還嘗試了很多就算在今天也不過時的實驗。
比如即興表演的酒吧劇,還有各種展覽和前衛藝術的探討。而一場又一場的文化盛宴讓讀者流連忘返,小小的空間擠滿了聽講的人
物質生活的腳步已不止於物質生活。它無形中牽起的線,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並從一代深圳人影響著下一代深圳人。
每個人都是微縮的深圳社會史,一個個加起來就是深圳建區40年的歷史
物質生活生發出的豐富面向,的確已經很難只用「書吧」來形容它
2007年,在物質生活書吧開始策劃創辦的中國首個大帆船賽事:中國杯帆船賽
參與BOOK LIFE獨立書展
歷經20年,物質生活變了嗎?
也許人變了,環境更美了
但融合的精神未變,物質生活依然是深圳文化人的接頭暗號
就像物質生活的很多朋友說的,他們雖然搬離了這個地方,但是每一次走過這個街角的時候,看到這裡的燈仍然亮著,上面還是寫著物質生活幾個字,就會覺得這個城市還有一個跟他們熟悉的地方,特別不一樣,那就是有一盞燈,始終為自己留著
大概逛社區書店的踏實感,是最令人留戀的充實
城市記憶、人文關懷、先鋒實驗、社區溫度,這就是物質生活
城市記憶作為一個城市的具象體現,記錄著城市的風貌、城市的脈絡,城市的動態,在城市演變的過程中承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
在城市的演變過程中,這個城市的態度與包容,就是它所傳遞的人文關懷。在一個快節奏、高科技的城市中,在狂轟濫炸的信息浪潮中,一間書吧拾起了仿佛被這座城市遺忘的情懷述說
物質生活滋養了人,人也將繼續滋養物質生活
物質生活的豐富,讓它繼續不停地在生長。
未來20年,它可能會長成其它的樣子,成為關於好的書店更多想像
五個各懷本事的好友,深知物質生活對深圳的影響力,更深感各式豐富的社區書店在深圳還遠不足夠
將一間書吧融進社交、社群、社交中,成為承載人與人交流的平臺,想法碰撞的舞臺,共鳴聲的天台
G&G多元開放的社區精神,與物質生活獨特的人文溫度互相吸引
融合與交互,在一個5000平的充滿先鋒試驗意味的書的情景中不斷延展與發生。拋去繁雜的想法,在閱讀中提煉生活的美好;回歸閱讀的本意,將想法與思維在一個充滿著碰撞與共鳴的物質生活中盡情揮灑
有安靜的書房,也有更開敞的分享空間
一千平米的畫廊,兩千平米的煙火氣美食。創新版東京代官山蔦屋風格,新媒體與時尚結合
更具有先鋒實驗性和煙火氣
在這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書友,也可以發現前衛的藝術潮人,還可以探尋他人眼中的那另外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不一樣的哈姆雷特
它是始終基於社區,是蛇口氣質的,一間屬性為新深圳的新物質生活
這份想像隨著20周年的相聚逐漸落地
一間超級社區書店已在孕育中,即將誕生
今後去往G&G,也是去往La Vie物質生活的路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