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一角。 (資料圖片)
「他是一個夢想家。」3月,臺灣誠品書店創店滿30周年。在臺北松煙店一場名為「夢與想像之境——誠品30周年」的記者會上,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回憶起老友、已故誠品創辦人吳清友。
把閱讀變成一種風尚
「談到誠品的時候,我們要非常感念這個從臺南馬沙溝走出來的孩子,吳清友先生。他是一個夢想家。」林懷民說。
1989年,事業有成的吳清河在走過大病鬼門關後,決定為生命留下有意義的東西,在臺北創辦誠品書店。
「那是臺灣股市最蓬勃發展的時候,大家在餐廳裡喝XO都是乾杯的。如果家裡沒有個酒櫃,是很丟臉的。」林懷民回憶。1989年,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創辦誠品,不敢想像。
而誠品把閱讀變成了一種風尚。「那些家裡裝了酒櫃的先生們,他們的孩子走進了誠品,或許還在那『混』到半夜不回家。」
寬敞明亮的書店布局,溫暖的木地板,精心設計的書架……林懷民說,誠品精心打造出來的環境以及刻意挑選的書,創造了一種美學的、教養的、對世界的想往,進而提高了人們生活的品質。「於是,那些年輕的孩子們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後,他們會給自己置一架書櫃。這樣的影響不是一天兩天能達到的。30年,是一個課業;30年,也是一個可以慶祝豐收的時節。」林懷民稱讚:「吳先生帶出的誠品,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財富。」
「要擺些賣不出去的書」
30年,誠品從一家書店成長為一個品牌、一個標誌、一種文化符號。記者會同一天,紀錄片《夢想騎士的誠品之旅》在誠品松煙店首映,通過吳清友家人、朋友、同事的講述,回顧誠品走過的漫漫旅程。
1999年,誠品10周歲。在一次「讀者理想中的書店」調查中,有人投書說希望有一家不打烊的書店,讓晚上睡不著的人也可以找到讀書的地方,誠品敦南店於是開創24小時不打烊的先河。而那時,誠品還在虧損中。
現任誠品董事長、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回憶,1999年,她還在上學時不知道因為經營誠品,老闆(她稱父親老闆)在賣家產;畢業後,她進入誠品工作,才知道誠品一度連利息都付不出。2004年,誠品才轉虧為盈。
誠品計劃在蘇州開店。財務負責人回憶,當時做了100多份財務評估,無論怎麼做都是賠錢的。到底要不要到蘇州開店?吳旻潔回憶,老闆當時說,這個項目如果再大一點,我們就做不了。但剛剛好我們勉強可以做,那我們就要做。
誠品香港店的負責人回憶,吳先生曾說,書店裡一定要擺一些賣不出去的書。如果有人翻看了幾頁,對他的人生有了改變,那麼這本書就有了價值……
在誠品的員工看來,吳清友是精明的老闆。「要把所有數字都準備好,老闆會問。」但在朋友眼中,他是很浪漫的人,是一位夢想騎士,「只有這樣才可能堅持下來」。
尋求更多發展可能
作為繼任者,吳旻潔的處境並不輕鬆。面對閱讀日趨電子化、碎片化,她在30周年紀念記者會上坦承未來30年「無從預料」。但誠品未來10年,仍有6個努力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成為「連鎖但具有獨立精神的書店」。
目前誠品在全臺灣共有43處分店,大陸有2家,香港3家,今年秋季還將在日本開店。吳旻潔坦言,誠品需要努力的不是在哪裡開幾家店,而是去擴充更多可能,讓更多人親近善用。舉辦音樂節、誠品書堂,開展線上服務,並在社交媒體上建設閱讀社群,誠品在2017年推出的全通路策略,已經在積極「轉骨」,滿足讀者對內容和服務的高需求。同時,誠品30周年紀念的新聞稿,特別摘錄了1989年3月誠品創辦時吳清友的願望:「我們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築與空間,皆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家的精神與心靈。」
(本報臺北3月28日電記者 孫立極 王 平)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29日 第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