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具體如何區分生物探究實驗中的對照組和實驗組,我還真的沒有認真思考過。但是鑑於我這十幾年來做過的相關生物題還沒有跟標準答案矛盾過,所以對自己的判斷還是有幾分自信的。今天下午聽到兄弟學校的一位同行發表了觀點,對於我來說是比較新穎的,但是我還是不敢苟同。
因此,小心翼翼地上網進行了查證。結果證明自己多年來堅持的判斷還是基本科學的。其實對於如何判斷生物實驗中的對照組和實驗組,並沒有一條固定的標準,要依據不同類型的實驗設定不同的判定標準。
基於本人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教初中生物,所以就拿初中生物中涉及到的實驗為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空白對照實驗。這裡所說的空白對照實驗是指不作任何實驗處理的對象組。這裡的不作處理,並非什麼因素都不給予,而是針對實驗所要研究的因素不給予,以體現實驗因素有、無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在這一類實驗中,用實驗所研究的因素所處理的對象組即稱為實驗組,而未用實驗所研究的因素處理的對象組我們稱之為對照組。注意:用實驗因素處理,並非對實驗因素的處理。如七年級生物上冊中關於「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實驗中,實驗因素為「光照」,因此,用「光照」處理的曝光組就為實驗組;未用實驗因素(光照)處理的遮光組就為對照組。在探究
時,給予光照的一組為實驗組,不給光照的一組則為對照組.在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的消化作用時,加入唾液的一組為實驗組,而加入清水的一組則為對照組,等等.
另一類實驗是條件缺失實驗。這一類實驗所要研究的因素不能從給予不給予這一角度來考慮,而要以跟正常情況下所具備的條件的差異來考慮。如果具備了我們所了解到的正常情況下的條件即為對照組,而缺失我們所考量的條件的那些組別是分別是實驗組。即通常將處於正常情況下的對象組稱為對照組。
如探究「螞蟻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頭部的觸角究竟有何作用?」的實驗時,我們一般將實驗分為兩組:一組為保留觸角的螞蟻,另一組為剪掉觸角的螞蟻,其中保留觸角的螞蟻是處於正常情況下,屬於對照組,而剪掉觸角的螞蟻為非正常情況下的實驗條件(觸角)的缺失,屬於實驗組。再比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中,三種條件都具備的對象組為具備條件的正常情況,屬於對照組,而分別缺失一定的水分、充中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的另外三組則分別屬於三個實驗組。
本文由Mosoway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