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成立於二○一四年的學思達教師社群已逾6萬人,是目前教育創新社群中,人數成長最快、運用面向最廣、大量輸出海外的社群。
「學思達教學法」讓學生在人性化的教學場域裡,透過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等能力的培養,成為具備二十一世紀核心素養的未來人才。創辦人張輝誠老師自二○一三年開始推廣學思達,發願用十年的時光改變臺灣填鴨教育,五年裡累積全世界六千五百位老師前來觀課。
二○一列年起,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與誠致教育基金會成為學思達的行政團隊,一同搭建教師翻轉教學的支持系統;輝誠老師並號召一群來自不同地域,分別任教於不同年級與科目的老師一同投入教育推廣,將具備實效的教學案例匯整成實務經驗,以實體培訓引領更多在職教師改變單向式講述教學,並透過「隨時開放教室」開啟教師之間的專業對話。二○二○年學思達獨立,成立學思達教育基金會。
薩提爾中的「好奇系統」不是用來做分析,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而是用來做連結。我希望「好奇」能夠成為現代人的素養,因為好奇能使一個人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更謙卑。
懂得好奇的人,他不會說:啊,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就是那樣。人的謙卑性會在我們練習好奇的過程當中,慢慢的展現出來。
然而所有的大人,在練習好奇的時候容易卡關,不知道怎麼好奇下去。此外,在學習好奇的初期,往往會遇到兩個狀態:
一、卡住了:我卡住了,我不知道怎麼進行。
二、我會好奇了:可是我的好奇都很凌亂,怎麼東問一個、西問一個,老是在原地打轉,好像沒有什麼進展。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也是讓人最難理解的是:假設我們要對個案好奇,對學生好奇、對孩子好奇,那麼其實你是帶著你的冰山、也就是你的內在系統,去面對孩子的內在系統,但這裡就遇到了一個困難。
受傷的內在系統,形成自我欺瞞
如果你的內在系統出現了傷害,你的受傷會主導著你外在的框架,但卻不自覺,它很容易變成一種欺瞞自我的行為。你有你的內在系統,孩子有他的內在系統,我們要怎麼樣去澄清與連結兩個內在系統?
舉例來說,內在系統來自於原生家庭,比方說,在我小時候,我的母親離我而去,那麼將來遇到一個離我而去的學生、不認同我的學生,我的內在就很容易出現傷害,出現焦慮。
假設我在自己的內在系統不覺察,還假裝我很好奇,只在外在系統好奇一個孩子,那麼就是一條不歸路,因此,好奇的複雜與困難就在這裡。
而在好奇的狀態裡面,老師又會遇到哪些困難呢?這些困難就是:
孩子還是需要被你引導、還需要你給他規則。因此不是只有好奇,還需要你表達你的規則、表達你的連結。
所以你需要表達,你需要給他規則,在好奇的框架裡面又要穿插出規則與表達,老師們在實踐時就會遇到一些障礙和困難。
我較常遇到的狀況是─如果自己的好奇與關心沒有展現,孩子真正的傷痛是說不出口的。
通常要經過蠻長一段時間,孩子才突然會在某一天鼓起勇氣說出口。
這是因為信任需要經過醞釀,孩子可能一年、兩年後才願意告訴你過去那個巨大的創傷。這時候當然需要輔導系統或其他方式來介入,但我還是會一直保持關心跟好奇,我會明白的讓孩子知道:
當你不願意說,你想暫停,你可以隨時喊停
同樣的,對老師自身來說也是,如果素養還沒準備好,你只要聽就好了,不要再繼續問下去了。
你知道你正在面對那樣的冰山,而自己內在的冰山也不穩定,你可以停在哪裡。這便是好奇中的其中一個守則。這也是我們會遇到的困難,困難的點是,我認為一定會有人持反對的立場,但我們必須得負重前行。
這是由於好奇是一種冒險,但也是創造力的工具。
(素材授權:李崇建、張輝誠等學思達團隊/闡述整理:蔡曉玲)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薩提爾縱深對話》,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你理解你現在的情緒嗎?
你感覺得到你的內心嗎?
你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內在連結嗎?
當你的孩子感到
失落、憤怒、憂傷、焦慮時,
你如何幫助他?
當學生在課堂中公開嗆你、暴走或哭鬧時,
你怎樣面對自己與他的情緒?
從一場對談出發,
跟著李崇建及學思達教師們,
展開一段探索內在、
覺察自己並連結他人的旅程。
❤課程上架已有萬人加入學習!
開啟你和家人、青春期孩子的良好溝通,
從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開始!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前往愛奇藝訂閱❤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全系列,是李崇建老師唯一認可,由親子天下與李崇建老師攜手製作的在線課程。並不是將工作坊側錄轉為視頻,就稱之為在線課程。這是李崇建老師對在線課程內容質量的堅持,也是對親子天下製作在線課程質量的信賴!★版權所有,轉載前請申請開白,核准授權之內容須完整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
★尊重原創,請依照規範申請轉載,未申請開白之自行轉載行為將一律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