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的道德學家斯邁爾斯說過:「就像從很小的孔穴能窺見陽光一樣,細小的事情刻畫出人的性格。」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大事是由小事構成的,並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一生。家長不妨試一試「挫折教育」,讓自己的寶貝性格變得更堅強勇敢。
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愛哭愛鬧,太嬌氣,不讓家長省心,太難帶。其實,很多時候這是孩子性格導致的。每個孩子天生性格不同,有的脾氣急;有的性格倔;有的安靜;有的頑皮。高中之前的孩子的性格幾乎是家長賦予的,和原生家庭的遭遇密不可分,然而在高中之後,孩子的性格幾乎定型了。根據科學研究,3-6歲的幼小銜接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把握住這個黃金機會,使用「挫折教育」著重參與孩子的性格養成。
1.孩子性格脆弱,抗壓能力差
「挫折教育」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嚴格的教育模式,目的是防止孩子自傲自滿,告訴孩子生活的艱辛,希望鍛鍊他們堅強的品質。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只有鼓勵,只有表揚,沒有批評,沒有放手,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離開父母翅膀庇護就活不下去的雛鳥,而其他的父母早把孩子教育成了展翅翱翔的雄鷹。不要害怕孩子接受不了困難和失敗,要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教育他這一點,等長大吃虧的還是孩子。
2.孩子容易養成極端性格
莎莎媽媽記得尹建莉老師曾經談過孩子的性格問題,她認為:「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孩子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有好處」。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內向就是錯的,甚至想要強行改變,孩子性格要是沒能養成好就會產生極端。家長不幹預孩子性格,自卑的孩子有可能會更加自卑,暴躁的孩子可能會更加暴躁,走向極端後就會演變為「被霸凌者」和「霸凌者」。
3.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差
最近,莎莎媽媽看到一些育兒專家提出了「嬰兒的憤怒」一詞,指的是孩子在極度淺薄的2歲之前的嬰兒時期在母嬰關係中產生了隱性的性格,這種性格很難被母親和孩子自己發現,它往往來源於不安全感。父母在孩子有獨立意識,有自己性格的開始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比如,不應和孩子的啼哭。這種行為其實屬於「挫折教育」時間不當,這種傷害會潛藏在孩子性格的深處,以至於導致情緒管理能力變弱。
1.給孩子獨立做事創造機會
每一個孩子都是爸媽捧在手心裡的珍珠,不要等到孩子長大,家長還在原地踏步。成長需要付出代價,沒有經歷過汗水和淚水的青春怎麼能叫青春呢?現在很多孩子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好像天要塌了,性格脆弱,禁不起一點壓力。「挫折教育」的好處就是在孩子進入社會之前給予孩子鞭打,家長提前教育孩子,讓孩子吃點苦,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免得孩子以後被社會壓力毒打。
2.不要一味地給孩子製造挫折
有文化的家長對孩子的摧毀力遠遠大於沒文化的家長。一些家長對「挫折教育」認識不全面,單純地以為只要讓孩子多遇到困難就行了,忽略了表揚和肯定。以教育為名,卻做了反教育的事,不但不能讓孩子性格堅強,還會適得其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影響親子關係。家長要把握好挫折和教育的度,才能教育出一個樂觀堅強的孩子。
3.及時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哭鬧、叫喊、打人,遇到開心的時候就大笑、尖叫、奔跑。這些其實是孩子最原始的感情和天性,我們作為家長不該磨滅孩子的童心,但一定要教他們約束己身。看見孩子哭鬧甚至打人時一定要及時教導,告訴他們正確的態度和可以排遣情緒的方式,比如讓孩子寫日記,把心情變成文字,做一個懂得控制自己的人。
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該怎麼辦,該怎么正確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呢?《恐龍小q,挫折教育系列》來幫你。圖書共6冊,本套圖書涵蓋了孩子可能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挫折,通過6個小故事,教孩子如何面對自卑、拒絕、失去、失敗、錯誤和誤解。幫助家長走進孩子內心,用恰到好處的鼓勵塑造孩子強大的內心。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小小挫折就大發脾氣,如果你的孩子犯錯後總找藉口,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嬌生慣養,那麼就來這本書裡找找答案吧!
性格決定未來,家長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有利於孩子越來越堅強、勇敢、有擔當。家長做好「挫折教育」,讓孩子知道生活的辛苦,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但要把握好度,讓孩子在肯定和批評中越走越遠,成為家長和老師心中的好孩子,朋友和同學眼裡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