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學】黃天慶:融合「大概念」與「大主題」的高中歷史教學
但是,試教中出現了新問題,內容多與時間少的矛盾表現尤為突出。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回歸課程標準的研究。關於課程內容的處理,新課標前言強調:「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1]可見,「大概念」與「大主題」是構建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的重要理論基礎。
-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唯物史觀的策略分析
為完成新的歷史教學目標,貫徹落實核心素養,一線教師勢必要在教學策略上進行一些創新。其中唯物史觀概念複雜,又較為晦澀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與運用,但是無論是課改前還是現如今,唯物史觀始終是我們學習和鑽研歷史的重要理論,並且統領著餘下的四項核心素養。因而如何把唯物史觀揉進高中歷史教學,並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熟練地用唯物史觀中的觀點去分析歷史很值得探索。
-
「面向過去」:關於英國歷史意識研究的幾點思考
「概念」和「方法」,有很多方面的歷史意識歷史對齊方法非常清楚我的教學和研究興趣,例如,當歷史意識史學意義上的理解,作為映射過去的不同歷史學家的方式方法。許多英語學界關於歷史意識的著作傾向於集中在時間的方向上,也就是說,關於學生形成過去的大規模表徵的能力的問題,並使用這些「在時間中定位自己,把過去看作是對未來的限制和打開的可能性。」問關於過去的取向是關注一個相關但明顯的類型,「在歷史系學生(或歷史系教師或歷史課程製作者)的思考中,與過去相關聯的模式是什麼?」
-
淺論歷史教學方法選擇與運用的基本原則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關係上和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教師構建有生命力的新課堂。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基本的講授方法有如下幾種。第一,講述法。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知識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是要通過教師的具體講述傳遞給學生。
-
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教師晨曦:基於歷史核心素養的歷史概念教學解讀與實踐——以《兩極世界的形成》為例
歷史概念意指對一目、一節課、一個專題(單元)、一個模塊乃至整個高中歷史課程知識能起到統領、主導作用的概念。和初中歷史教學相比,高中歷史課本明顯減少並簡化了歷史基礎知識,更注重強調歷史概念和歷史理論的分析,倡導促進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思維能力。從現有的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的安排來看,無論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明確了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核心概念。
-
中學歷史教材教法:啟發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歷史教材教法:啟發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http://www.hteacher.net2011-09-26 16:19教師網[您的教師考試網]
-
本雅明 | 關於歷史概念的論述
他的目標是反向梳理歷史。八被壓迫者的傳統告訴我們,我們所處的「特殊時期」是常態。我們應該思考的歷史需要把這種情況考慮在內。我們會發現,我們的任務是開創一個真正的特殊時期,我們就會在抗擊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中加強我們的力量。然而法西斯主義很可能會贏,因為它的對手在以進步的名義反對它,他們把進步當作歷史規律。
-
在歷史教學中情景教學模式的應用途徑
教師可以根據歷史課程需要, 運用新媒體播放歷史事件動畫、視頻、圖片, 將歷史真實的再現, 幫助學生更快的了解歷史事件, 更深的感悟歷史情感。運用多媒體構建歷史情境, 可以給予學生更直觀、更生動、更真實的歷史感受, 使學生更深刻的掌握歷史知識, 體會歷史情感。 例如, 教師在講解抗日戰爭時, 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歷史事件的相關視頻, 但要遵循真實性原則。
-
啟發式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有許多優點。首先,運用啟發式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運用啟發式教學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訓練,並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再次,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下,從提出問題開始,到形成概念為止,始終處於探究情景中,以極大的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
——導讀《歷史思考大未來》
然而,歷史教研工作畢竟方興未艾,哪裡找得到一本能夠協助我們建立宏大的教學概念框架、打造歷史教學新視野的論著?不能不說,人世的因緣際會,何其巧妙!今(2020)春四月,延宕了十多年之久、美國史丹佛大學溫伯格的力作《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由三民書局付梓出版了。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恰可填補「探究與實作」教學所需的認知空缺。
-
在歷史中理解「文學」概念
在中國傳統知識體系中,以文字記載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諸科內容的,亦不妨為「文章」;而近代的「文學」概念則是作為與歷史、哲學等科同級的學科分類,範圍較「文章」要小得多。錢基博在《中國文學史》中就曾指出:「今之所謂文學者,既不同於述作之總稱,亦異於以韻文為文。」
-
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哪些優勢?歷史教師:4個優點2缺點!
歷史本身的不可重複性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歷史教師,如何給學生再現過去的歷史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難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用掛圖、幻燈、課本插圖等材料來做直觀演示,但缺乏動感和直觀性,視聽效果也不佳,而且演示教具多了還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敘事:理念與實踐
歷史學家克羅齊說,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優美的敘事也是歷史著作的防腐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往往言簡意賅,提綱挈領,使學生無法充分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要努力展現嚴謹有邏輯,趣味有思考,溫暖可觸摸的,厚重可感悟的歷史,不能完全被背景、原因、影響等所謂的歷史要素分析所充斥。
-
高中歷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說課稿
高一的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歷史的學習趣味較強。初中時期已經學習了古希臘民主政治的簡單歷史史實,但是對於專業的政治術語,如「民主制」「貴族制」等概念,感覺深奧難懂。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出發,循序漸進,激發學生將形象思維上升至概念與結論的理想思維。
-
赫伊津哈:「歷史」概念之定義
關於歷史,上述已表達很明確。只能是文明對其自身進行求索,因為這個詞最能展現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所有的社會生活以及開展的創造性活動,而這些構成了歷史上人類生活的單元。我們談到文明,談論的便不僅是一個個體,而是談論一個有思想能力的社會。此處我並非意在用這個比喻來擬人,因為擬人化恰恰是歷史思想的最主要的危險。此外,若我們並不需要將文明的概念用於每一個定義中,則我認為文明的概念並不需要精確的定義。
-
語教語樂 | 初中歷史教學中地圖的動態運用
——(以《三國鼎立》一課為例)歷史地圖,是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道具。關於歷史地圖的含義,有不同的界定。幹樹德先生在《中學歷史地圖教學概論》中指出,歷史地圖以表現史事的空間狀態為內容,通過簡明而又形象的形式,反映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演進,諸如種族和民族的遷徙、國家的興衰與疆域的變更、戰爭的金正和宗教的影響、政治的成敗和文化的演進等等(幹樹德:《中學歷史地圖教學概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1頁)。
-
哲學的歷史 | 黑格爾對歷史概念的闡釋
「它(理性)既是自我生存的惟一基礎和絕對的最終目標,又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有力的權力,這個目標不僅展開在自然世界現象中,同時展開在精神世界的現象,即世界歷史之中。」——黑格爾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企圖運用辯證思想凝聚世界萬象,據以揭示出現實世界的本源,黑格爾稱之為對於歷史的哲學或思想的考察。黑格爾將理性超脫於康德知性思維能力範疇,使理性成為一種實體(the substance),一種實現宇宙目的的無限力量。換言之,理性用於掌握概念的無限性,並成為一切合理性事物存在的基礎。
-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全面了解
因此,初中歷史教學已逐漸受到重視。這是因為歷史教學蘊含著許多教育資源和寶藏,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這不僅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涯都很重要,而且對學生的未來生活和工作也有一定的影響。歷史教學中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如德育要素,傳統文化等。這些是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只關注成績和分數。他們認為學習教科書知識是最重要的,而忽略了學生的真正需求。
-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設計有趣的問題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生實現獨立思考和探究的前提。在發展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為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我嘗試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有趣的知識,以便學生有興趣探索有趣的問題。知識,從而使他們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中獲得問題意識的發展。以「科技文化成果」為例。
-
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摘要:「內容聚焦大概念」是《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基本理念。學生深刻理解和應用生物學概念,有利於發展其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概念的含義及其與定義、術語等相關名詞間的關係,探索概念教學常用的方式並思考了實施概念教學的意義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