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印度最善戰的馬拉塔人,被阿富汗人徹底擊敗

2020-12-14 騰訊網

在印度的哈利亞納邦,有一座名叫帕尼帕特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離德裡只有九十公裡,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使帕尼帕特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印度的歷史上,帕尼帕特地區曾爆發了三場大規模戰役,而本文要講解的則是爆發於公元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

帕尼帕特城的古建築

在十八世紀初期,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已經衰落,生活在帝國中部的馬拉塔人開始崛起,他們擺脫了當地莫臥兒貴族的統治,他們的國家被稱呼為馬拉塔帝國。而在印度的西北部,阿富汗杜蘭尼王朝的君主艾哈邁德沙也對莫臥兒帝國的土地虎視眈眈,在印度的歷史上,曾多次遭到阿富汗人的入侵,印度的居民一直十分懼怕北方的阿富汗人。

此時的莫臥兒帝國,既不能阻擋北方的阿富汗人,也阻止不了馬拉塔人的崛起。公元1748年,艾哈邁德沙率領阿富汗人穿過興都庫什山,莫臥兒帝國的北方總督無法阻擋兇悍的阿富汗人,莫臥兒貴族被迫將印度河西北部的土地割讓給阿富汗人,並且每年向杜蘭尼王朝繳納貢金。不過莫臥兒貴族的妥協,並沒有讓阿富汗人停止南下,到了1757年,艾哈邁德沙率軍對德裡進行了洗劫。

艾哈邁德沙的畫像

而當時的馬拉塔人,則是印度最驍勇善戰的民族,在印度有兩個號稱是「印度教守衛者」的民族,一個是拉傑普特人,另一個便是馬拉塔人。在印度的歷史上,每當遇到外族入侵的時候,拉傑普特人就會積極進行抵抗,莫臥兒帝國的創建者巴布爾遠徵印度的時候,也曾遭到拉傑普特人的阻擋,可是後來一些拉傑普特貴族卻選擇向莫臥兒帝國效忠。

馬拉塔人是非常崇尚武力的民族,摔跤是他們最喜愛的運動,唐朝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便曾這樣記述生活在印度的馬拉塔武士:

「「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凌辱,殉命以仇,窘急投兮,忘身以濟。」

馬拉塔人的服飾

拉傑普特人向莫臥兒帝國的臣服,標誌著馬拉塔人正式成為印度教守衛者,當馬拉塔帝國建立之後,馬拉塔人便不斷向莫臥兒帝國開戰,帝國的領土也越來越大。但是當阿富汗人南下之後,馬拉塔人意識到阿富汗人要比莫臥兒貴族更具威脅,

因為那時候的杜蘭尼王朝,要比莫臥兒帝國的軍事實力更強大,也比馬拉塔帝國更有資格被稱呼為「帝國」。

當阿富汗人佔領德裡城之後,艾哈邁德沙任命自己的兒子鐵木爾為德裡總督,但是當艾哈邁德沙剛剛回到阿富汗,馬拉塔人就和錫克人一起進攻鐵木爾的軍隊,並且將鐵木爾趕出了德裡城。而在此之前,艾哈邁德沙就已經多次擊敗馬拉塔人,面對馬拉塔人的捲土重來,艾哈邁德沙決定再次出徵,然後通過一場決戰徹底擊敗馬拉塔人。

杜蘭尼王朝的士兵

這場決戰的地點選在了距離德裡九十公裡的帕尼帕特城,艾哈邁德沙親自率領六萬多名阿富汗士兵向帕尼帕特城進軍,其中有四萬多名騎兵。而馬拉塔帝國的統治者巴拉吉二世則派出了自己的侄子巴奧,巴奧的手下士兵的人數和敵軍的人數差不多,只是巴奧還擁有許多馬拉塔民兵,這些民兵的人數雖然很多,但是戰鬥力並不強。

到了公元1760年的11月,杜蘭尼王朝的軍隊和馬拉塔軍隊在帕尼帕特遭遇,雙方立即展開對峙。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時間裡,馬拉塔人和阿富汗人一直在進行小規模的戰鬥,直到第二年的1月14日,決戰才正式爆發。在那一天的凌晨,馬拉塔人在軍營中食用了甜食,然後便開始向阿富汗人發起進攻,馬拉塔人的大炮不斷射向阿富汗人的營地。

而杜蘭尼王朝的阿富汗士兵在受到攻擊後,也抬出了他們的六十門大炮,阿富汗人的火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遠超馬拉塔人的火器。在炮聲漸漸停止後,雙方的騎兵便開始了衝鋒,面對兇悍的阿富汗騎兵,馬拉塔騎兵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他們在和阿富汗騎兵的對戰中絲毫不落下風,並且擊退了阿富汗騎兵的多次衝鋒。

當馬拉塔人在戰場上開始佔上風之後,他們的指揮官巴奧認為阿富汗人並沒有人們所說的那樣強大,於是他便所有的士兵都調往了戰場,想要徹底殲滅杜蘭尼王朝的軍隊。可是讓巴奧沒有想到的時候,

在戰場上和馬拉塔人廝殺的那些阿富汗人,只是杜蘭尼王朝軍隊的一部分,艾哈邁德沙還有兩萬多名精銳騎兵沒有進入戰場。

手持長矛的馬拉塔士兵

就在巴奧欣喜的以為他們即將獲得勝利的時候,艾哈邁德沙派出了自己的精銳騎兵,這些騎兵像旋風一樣衝進了馬拉塔人的戰陣,像秋風掃落葉一般將馬拉塔士兵砍翻在地。這些精銳騎兵的登場直接扭轉了戰局,馬拉塔人開始敗退,就在這個時候,馬拉塔人的後方也出現了問題,一些之前被馬拉塔人俘虜的阿富汗士兵殺死了看守他們的守軍,並且不停的對敗退的馬拉塔人進行襲擊。

馬拉塔人開始敗退後,艾哈邁德沙命令阿富汗士兵乘勝追擊,無數馬拉塔人死於敗退的路上,他們的指揮官巴奧也被殺死。這場戰爭讓馬拉塔人損失慘重,

有三萬多名馬拉塔士兵在戰場上被阿富汗人殺死,還有兩萬多人在敗退的路上被殺。

英國人徵服馬拉塔人

當阿富汗人取得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的勝利後,艾哈邁德沙又開始對馬拉塔人進行清算,阿富汗人殺死了所有馬拉塔戰俘,並且在馬拉塔人的聚集地展開大屠殺,大約有七萬多名馬拉塔平民死於這場屠殺。

這場戰爭對於印度歷史的影響極大,因為當時的馬拉塔人是唯一一支能夠對外族進行有效抵抗的勢力,可是他們卻在帕尼帕特之戰中被阿富汗人重創,馬拉塔帝國的國力也開始下降。

而帕尼帕特之戰的真正受益者則是從海上抵達印度的英國殖民者,馬拉塔帝國的衰落使英國人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在1818年滅亡馬拉塔帝國之後,印度已經沒有一支軍隊可以對英國人進行抵抗。

參考資料:《印度歷史上的戰爭》《大唐西域記》

相關焦點

  • 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印度最善戰的民族,仍然無法阻擋阿富汗人
    在印度的哈利亞納邦,有一座名叫帕尼帕特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離德裡只有九十公裡,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使帕尼帕特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印度的歷史上,帕尼帕特地區曾爆發了三場大規模戰役,而本文要講解的則是爆發於公元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
  • 近代印度被英國殖民上百年,獨立後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
    若想要稱雄中亞,必須要攻下中亞最重要的城市,帖木兒王都撒馬爾罕。第二次徵討失敗後,巴布爾被敵人追殺到阿富汗山區。為了東山再起,他向西亞霸主波斯王國的薩菲王朝求助,不惜改信什葉派。由此可見,皇權大於宗教的觀念,從開國皇帝起就影響著莫臥兒統治者。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徵戰撒馬爾罕時,巴布爾還是以失敗告終了。分析時局後,巴布爾決定南下印度做一個臨時庇護所。此時德裡蘇丹國苟延殘喘,難以抵擋巴布爾大軍。他們輕而易舉地攻佔了北印度,並在阿格拉建立了首都。
  • 損失最小的第三次戰役
    損失最小的第三次戰役 2020-10-07 1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你以為印度是一個國家?其實在歷史上他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除此之外印度少數民族很多,有幾百個。據1981年統計,共5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多少不等,相差懸殊。人數最多的有貢德、桑塔爾、皮爾 、吳朗沃、孔德和蒙達等,人口在200萬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達曼人,只有幾百人。
  •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
    彭德懷召集志司其它首長討論後,決定選擇後者,定在1950年12月31日17時發起第三次戰役。 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三次戰役確實是一次冒險,志願軍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戰役進程遲滯或者有較大反覆,消耗了僅有的物資儲備後,在從臨津江向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志願軍反倒可能會因為糧彈不繼無法抗擊敵人的反攻,戰局也有可能發生逆轉。所以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和戰役打響後能否速戰速決,成為第三次戰役決勝的關鍵。
  • 美國人深陷在阿富汗舉步維艱,那麼美國在阿富汗究竟在打什麼?
    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200年前,英國人折戟阿富汗。30年前蘇聯敗走喀布爾,現如今美國人深陷在這片「帝國墳場」裡,舉步維艱,那麼美國在阿富汗到底在打什麼呢。2001年9月11日,美國四架民航客機在劫機者的挾持撞向美國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造成近三千人遇難,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美元。
  • 惡劣天氣襲擊南亞 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已造成140多人死亡
    惡劣天氣襲擊南亞 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已造成140多人死亡冬季的克什米爾地區經常發生雪崩和山崩。全球氣候變遷危機中,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發生,最新受災地區在喜馬拉山南麓的克什米爾地區。克什米爾(K ashmir)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介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與阿富汗之間,印度佔有查謨(Jammu)、克什米爾谷地(Kashmir Valley)與拉達克(Ladakh);巴基斯坦佔有自由克什米爾(Azad Kashmir)與吉爾吉特─巴提斯坦(Gilgit-Baltistan)。14日的慘劇發生於巴基斯坦的喀什米爾。
  • 第二次世界大戰,哈爾科夫第三次戰役
    聯邦政府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2月初,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蘇聯軍隊發動了"星空行動"。這次行動由菲利普·戈利科夫上校的沃羅涅日陣線指揮,目標是抓獲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在馬爾基安·波波夫中將領導的四個坦克部隊的帶領下,蘇聯的進攻最初取得了成功,並回擊了德國軍隊。
  • 阿富汗人在德裡蘇丹國體制內的崛起(一)
    而在德裡蘇丹國正式建立後,歷代蘇丹無不試圖招攬武德充沛的阿富汗人定居印度,以穩定被徵服的新土地,也開始成為一種習氣,甚至一直綿延到莫臥兒時代。富饒的北印度,為阿富汗人提供了誘人的職位,他們在同為穆斯林的其他族群眼中,也一開始被打上了貧窮和鄉土氣濃、不知城鎮為何物的刻板印象。
  • 「阿富汗,擋住俄國!」
    沙俄如自陸路經略印度,不論自何方向都繞不開興都庫什山脈橫貫全境的阿富汗,如能扶植一個掌控阿富汗全境的傀儡政權,則是對南亞次大陸最有效的屏蔽保護。所以早在50年代英國人就唆使阿富汗與中亞諸汗國成立「反俄同盟」,英國在中亞的這些活動與俄國的擴張發生了嚴重衝突。俄國也以牙還牙,積極支持波斯給阿富汗製造「各種困難和進行各種搗亂活動」。
  • 英國為什麼把印度首都從加爾各答遷到德裡?
    在海洋文明開啟前,山口是次大陸與外界交往和異族入侵的陸路途徑。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從西北部山口的入侵,讓起源於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逐漸走向終結。之後的歷史長河中,波斯人、希臘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也通過西北部山口入侵南亞。
  •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一方面,發展是主旋律,無論是阿富汗還是巴基斯坦,都對經濟發展有共同的渴望,與此同時中國有經濟實力,拿得出技術與資本;另一方面,中國與阿富汗一直關係親密,況且中國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不過度涉入內政,一定程度上也讓阿富汗較為放心。這樣一來,處心積慮在南亞「謀劃」的印度,喪失了阿富汗這個鉗制巴基斯坦的戰略抓手,能不著急嗎?
  • 第三次戰役,讓他永生難忘
    第三次戰役,讓他永生難忘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0.24 星期六 1950年1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孟慶賢參與其中,這場戰役讓他永生難忘。「戰役是在1950年的除夕發起。當時,我們的心情很複雜,一邊是喜慶的除夕,一邊是炮火連天的戰場。 」孟慶賢告訴記者,「我相信,我們的奉獻與付出,是為了祖國的同胞們今後能度過每一個和平快樂的新年! 」孟慶賢與戰友們在戰場奮力搏殺。
  • 英國男子花4英鎊買牙刷架,結果居然是阿富汗4000年歷史古董!
    生活陶藝是一門大眾藝術,是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陶藝前景廣闊。因為他在滿足人們實用性的同時也給予人們美的享受,在現代的生活中,陶瓷藝術的領域在不斷的拓寬,深化現代生活陶藝已經成為造型藝術中一個富有很強生命力的新門類。陶瓷藝術在生活中能夠得到較大的用途並且可以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 印度的百年國語變化,竟視英語為國語,國際笑話,還是實用主義?
    根據數據統計,印度方言總計有1500多種,其中官方語言多達14種,但是作為外來語的英語卻是印度最重要的官方語言,沒有之一。在一般公共社交場合,印度人大多都習慣使用英語交流。在印度的傳媒業中,英語佔到18.7%的比例。
  • 蘇聯能擊敗強大的德國,為何卻打不贏一個弱小的阿富汗?
    在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在東線戰場上打得非常慘烈,而最終蘇聯擊敗了強大的德國,贏得了二戰的勝利,蘇聯也因此獲得了極高的國際地位,這也就是得二戰結束以後,蘇聯成為了世界上惟一一個能夠與美國直接抗衡的國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領頭成立了北約組織,而蘇聯則創建了華約組織
  • 誰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
    誰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結束了無人反對徵服亞歷山大大帝並將種子埋葬在印度最大帝國的人!Chanakya可以說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政治科學家,經濟學家和軍事戰略家。他被稱為印度馬基雅維利!Chanakya的起源 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