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百年國語變化,竟視英語為國語,國際笑話,還是實用主義?

2020-12-10 百家號

我國的客家人有句古話: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

在客家人眼裡,他們可以從北到南,從國內到國外,甚至可以丟掉家園和田地,但不能丟掉自己的語言,因為語言裡凝聚著鄉音和文化。

但是,印度作為一個國家,被英國人統治了數個世紀,直到1947年才獨立。

為何不選擇印地語,而是還保留前宗主國的語言,甚至把英語當作了國語?

印度這種行為到底是國際玩笑,還是實用主義?

根據數據統計,印度方言總計有1500多種,其中官方語言多達14種,但是作為外來語的英語卻是印度最重要的官方語言,沒有之一。

在一般公共社交場合,印度人大多都習慣使用英語交流。

在印度的傳媒業中,英語佔到18.7%的比例。

在政府機構中,英語的使用率高得嚇人,竟然達到了70%,而印地語的使用率僅有7%。

「國語」波斯語

其實,在英語出現之前,印度的「國語」是波斯語。

從古至今,印度這塊土地,一直是你來我往的熱鬧地方,北方的鄰居常常呼嘯而來,徵服了本地居民,建立政權。

16世紀初,來自中亞的突厥化的蒙古人,開始逐步蠶食南亞大陸。

到了 17世紀,他們建立印度的莫臥兒王朝,王朝疆域非常廣大,統治著阿富汗在內的南亞次大陸。

但是大名鼎鼎的莫臥兒王朝,卻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為了防備印度本地人,他們源源不斷從波斯和中亞招募官吏,外籍官員高達85%,而印度教徒官員的比例僅有15%。

莫臥兒王朝,源於來自中亞高度波斯化帖木兒家族,他們策馬南下,確立了波斯語為官方語言,其統治地位維持到1837年。

古代波斯語,並非今天的這般低落的政治地位。在伊斯蘭文化圈的地位,波斯語相當於漢字在東亞文化圈的地位,整個區域都依賴波斯語進行溝通交流。

當時印度的宮廷、軍隊、文官都通用波斯語,王公貴族普遍以波斯語寫作。

當歐洲人繞過了好望角,進入了南亞大陸的時候,發現他們要跟印度人往來通商,可以不帶印地語翻譯,但必須帶著一個波斯語翻譯。

波斯文

在當時的印度,印地語是沒有政治地位的,波斯語才是王者。

猶如今天的印度,你去了印度,可以不會說印地語,但是不會說英語就完蛋了。

英語背後的較量

1608年英國人到達了印度,裝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逐漸贏得了莫臥兒皇帝信賴。

17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在南亞大陸建立了大量的貿易點。

18世紀初,由於內亂不止,莫臥兒王朝已經變成了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為了平叛耗盡了國家力量,導致對國家控制力急劇下降。

基本情況是這樣的:

"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徵服了。"

莫臥兒王朝不斷衰落,已徒有虛名,整個印度大陸的政治秩序混亂不堪。

於是,英國撕開了偽裝的善良,在印度組建了自己的軍隊,並且不斷開闢殖民地,還擊敗了競爭對手,基本上驅逐了印度大陸的法國勢力。

與此同時,帝國的宗教、民族、種姓、地區等種種對立,無法形成一致對外的核心力量,英國人利用內部矛盾採取了各個擊破,分而治之的策略。

17世紀末,東印度公司無可爭辯地成為印度次大陸的準國家,擁有了可觀的軍事力量。

印度教徒的大愛

經過百年時間對印度的蠶食,到了19世紀初,英國人基本上完成了對印度的控制。

於是,1837年廢止波斯語,英語正式成為官方工作語言。

英屬印度

英語成為官方語言,在當時的印度教徒中是非常歡迎的。

那些接受了英式教育的印度教徒,通過文官考試錄用,躋身軍事、財政等部門,淘汰了穆斯林精英階層。

印度語言女神

在當時印度最繁華的城市孟買行政機構中,高級行政、司法官員幾乎沒有穆斯林任職。

這主要因為當時印度的穆斯林排斥西方教育,也不變通,不願意把孩子送到西方的學校,因此受教育程度低得驚人。

當時大多數學校由基督教會開設,以《聖經》作為必修課,印度教徒態度靈活,接受英式教育。

1878年,在法律、文學、工程、醫學等學科的印度的畢業生中,印度教徒為3115人,穆斯林為57人,佔1.1%。

英語,不得不愛

1947年,印度人趕走了英國人。

此時,能使用英語的印度人只佔印度人口比例3%左右。

因此,當時印度打算用印地語取代英語。

但是使用印地語的主體民族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他各地人說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卡納達語等等。

印地語以梵文天城體為字母,從左向右書寫,穆斯林的烏爾都語文字從右向左書寫,泰米爾文則從上向下讀。

在印度獨立的代表大會上,議員們各自操自己的語言,結果發現沒法順利溝通,英文反而成為最好的交流工具。

在英國殖民統治中,印度的社會精英基本上都接受西式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他們是這個國家3%的金字塔頂尖人群,精英中的精英。

面對如此情況,印度政府不得不妥協。

憲法規定英文為國語之一,但是這僅僅是權宜之計。

1949年,印度議會制定憲法時,規定印地語為印度唯一的官方語言,安排了一個15年的過渡,到期後由印地語代替英語。

但這一決定遭到南方民眾的抗議,因為講印地語的人口在北印度佔96.7%,在南方卻不足0.1%。

然而印度的方言區各邦竭力抵制印地語,聲這事「印地語霸權主義」,比英國人更專制。

南方印度人擔心,一旦印地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非印地語地區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於是,他們紛紛發表抗議聲明,有的南方邦甚至表示:若把印地語確定為唯一的官方語言,將宣布自治。

印度徵服權衡再三後,決定做出讓步。

每個邦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邦語言;邦與邦之間的交流可以用英語或附上英語譯文;非印地語邦可以用英語與中央政府傳遞信息;中央政府機構繼續使用英語;全國文官考試使用英語。

經過激烈和長期的博弈鬥爭,英語優勢地位竟然保存下來了。

此後,印地語和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很難想像,這種事件在其他任何地方發生,但是在南亞印度這塊神奇的大陸上,就是無奇不有。

英語,我們才是最地道的

其實,英國的海外擴張以間接統治為特徵,因俗而治,儘可能不觸動原有的政治社會結構,教學方面自願開放,不強制同化。

這和法國人是截然不然,法國人一直熱烈傳播天主教,強制推廣拼音語。

東南亞學童們讀著「我們的祖先是高盧人」的教科書,長大後成為精神法國人,完全脫離本國的文化土壤。

英國雖然無心和法國一樣,但是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方面,英倫眾多特色文化,打板球、公學體系、服飾禮儀等等,印度竟然全盤繼承下來,並且做得更出色。

另一方面,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英語大國,2012年印度的英語使用人口達到1.25億,佔總人口的10%,預計2022年內數字將翻倍。

印度人,是無奈之下選擇了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但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至今印地語依然爛泥扶不上牆,英語卻在印度生根發芽,大有燎原之勢。

以至於,今天印度人認定印式英語最純正地道。

印度人不應該糾正自己的口音,去迎合英式發音,而是讓別人包容接受印式英語。

甚至有人說:「英國人和美國人的英語口音太重,只能算地方英語,而印度英語才最純正,沒有口音,才稱得上是國際英語。」

也許印度人認為,「大英正統在印度」,他們和美國人一樣,也是盎格魯薩克遜傳統的正宗繼承者和接班人。

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在日常生活中,印地語和英語無縫切換,印度人在Facebook、Twitter上跟歐美用戶交流無障礙。

印度裔谷歌總裁

近10年來,世界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佔10個席位。谷歌、微軟、百事可樂、諾基亞、聯合利華、到萬事達卡、標準普爾,目前都有印度CEO掌管公司。

在矽谷,印度裔IT人員比華裔表現更出色、更優秀。

顯然,流利的英語,是他們職場的大殺器,更勝華人一籌的主要因素。

相關焦點

  • 印度國語之變,從波斯語到英語,到底是國際笑話,還是實用主義?
    但是,印度作為一個國家,被英國人統治了數個世紀,直到1947年才獨立。  為何不選擇印地語,而是還保留前宗主國的語言,甚至把英語當作了國語?  印度這種行為到底是國際玩笑,還是實用主義?  在政府機構中,英語的使用率高得嚇人,竟然達到了70%,而印地語的使用率僅有7%。  「國語」波斯語其實,在英語出現之前,印度的「國語」是波斯語。  從古至今,印度這塊土地,一直是你來我往的熱鬧地方,北方的鄰居常常呼嘯而來,徵服了本地居民,建立政權。
  • 印度為什麼將英語定為國語?
    這場聲勢浩大的「國語運動」,推動了印地語的國語化進程。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此時,印地語正式成為印度的國語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殖民統治者這個共同的敵人消失後,印度內部的民族、宗教、政治、經濟、社會矛盾卻開始凸顯,語言問題成為印度各種內部矛盾衝突的一個爆發點。在很多母語非印地語的地區,很多人擔心新共和國如果以印地語為國語,會損壞自己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
  • 英語不是美國的國語
    美國的「國語」?當然是英語!很多人都會這樣想。  其實不然。美國是英語國家,但它從未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或「國語」。圍繞是否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或國語的辯論,已經持續了百年之久。目前美國正處在移民政策改革當頭,英語地位問題又被提了出來。
  • 新加坡七成人口為華人,為什麼要以英語為國語?
    在新加坡有77%的人口是華人,也就意味著漢語應該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語言,雖然漢語和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一同被列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事實上,在新加坡以漢語為母語的家庭越來越少,更多的人以英語為日常交流語言。那麼,為什麼在華人人口佔據七成的新加坡,漢語卻沒能成為國語呢?
  • 「臺灣國語」與「在臺灣的國語」
    臺海網1月16日訊 臺灣作家 資深媒體人桑品載今日在海峽導報上發表文章,全文如下:大約30年前,《中央日報》發表一篇討論我國方言的文章,表示語言在不同發音下,可能造成許多誤會及笑話。文章以兩位國民黨大佬黃季陸和秦孝儀的口音作為比擬,煞是有趣。黃是四川人,秦是湖南人,他們是老朋友。
  • 瑞士語言教學「國語」優先
    以前瑞士不同語區的人見面都儘量使用所在地語言,但近20多年來英語卻正在成為各語區人們交流的工具。英語是否會成為瑞士的「通用語言」,這個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瑞士人面前。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在國際經貿領域的地位越來越強大,瑞士人在對外交往中使用英語的情況越來越多。在學校教育中首先讓學生學習母語以外的另一門國語還是首選英語,成為瑞士各州教育部門的難題,多年來各州教育部門也沒有取得一致。瑞士的教育大權由各州自行掌握,聯邦無權幹涉。儘管許多州還是將小學生的第一外語選為「另一種國語」,但越來越多的學校已開始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
  • 粵語VS國語:國民黨「二大」時期的廣東國語運動
    1926年1月15日,國民黨機關報《廣州國民日報》發表了一篇《不諳國語之吃虧》的文章,說明學習國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文章中,作者以一個故事說明不學習國語的危害性。   當民國改元之初,龍濟光率濟軍數萬,禍粵數載,其蹂躪之慘,粵人至今,猶談虎色變。蓋其面目既猙獰可畏,而語言又啁啁莫辯。所到之地,動輒姦淫,宜乎婦孺視之若蛇蠍矣。
  • 新加坡華人這麼多,為什麼英語是第一通用語,而馬來語是國語?
    在新加坡華人數量佔比最大,達到了總人口的74.2%,還有馬來人(13.3%)、印度裔(9.1%)。但是即便華人數量比例過高,可《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至於華語,雖然也是官方語言,但從新加坡的規定來看,顯然在新加坡馬來語和英語更加重要,這是為什麼呢?
  • "臺獨學者"執掌《國語日報》? 臺當局稱絕無此事
    臺灣國語日報社董事會改選爭議不斷,11月1日傳出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將接任董事長。雖然「教育部」否認,但消息一出,島內媒體都在憂心《國語日報》將被「綠化」,會把政治意識形態傳遞給小朋友。
  •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官話」和「國語」則是「普通話的舊稱」,這也就是說「普通話」、「官話」和「國語」的意思是一樣的,在英語裡「普通話」、「官話」和「國語」也都稱之為「Mandarin」,那為什麼現在的普通話不能稱之為「國語」和「官話」呢?
  • 馬來西亞財長發中文新聞稿被批不尊重國語
    網民以表情包留言,文字:「別那麼種族主義。」公正黨通訊主任法米(圖源:當今大馬)林冠英:遭到「種族主義式的譴責」針對反對黨的指摘,林冠英24日發布聲明,指出當時也發出了馬來語及英語新聞稿,在記者會上也以國語和英語和媒體互動
  • 為什麼廣東話不是中國的「國語」?
    1926年1月15日,國民黨機關報《廣州國民日報》發表了一篇《不諳國語之吃虧》的文章,說明學習國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文章中,作者以一個故事說明不學習國語的危害性。當民國改元之初,龍濟光率濟軍數萬,禍粵數載,其蹂躪之慘,粵人至今,猶談虎色變。蓋其面目既猙獰可畏,而語言又啁啁莫辯。所到之地,動輒姦淫,宜乎婦孺視之若蛇蠍矣。本市小北某街,有貧婦某,頗具姿首。
  • 講稿|國語運動如何改變現代中國?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以下內容來自東方歷史沙龍(第161期),主題: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彼岸書店),嘉賓為:王東傑(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文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持嘉賓為譚徐鋒(青年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譚徐鋒工作室
  • 臺灣的「國語」
    臺灣的「國語」,是指戰後在臺灣由政府所推行、而逐漸在民間普遍使用的北京話。由於北京話已經在臺灣獨立發展了50年以上,已經與我們在大陸所使用的普通話有些不同,所以有些語言學家因此將其稱之為「臺灣國語」或「臺灣華語」,而在英文文獻中則比較常用「Taiwan Mandarin」這個詞彙來描述這個語言。
  • 孩子是學英語重要還是國語重要?別糾結了,聽聽專家的意見!
    一個關於孩子到底是學習英語重要還是學習國語重要的真實故事:在我們小區有個鄰居的小孩叫佳佳,昨天在和她爸媽聊天時,聊到了有關佳佳到底是學英語還是學國語的事時,導致他們很糾結。她以前的班主任是英語老師,一直強調學習英語很重要。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大意都是因一票或兩三票之差,沒有選上國語;西南官話(四川話)甚至搞出了各個方言的完整得票數;湖北話則更犀利,說投票時有位仁兄上茅房,導致差了一票,真是一失「禁」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這些說法流傳甚廣,頗有群眾基礎,甚至不少學者都信以為真。
  • 華語為何不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那會是個錯誤
    就好像他晚年與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候談到的,這輩子幹過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將英語作為了新加坡的主導語言。為什麼李光耀如此看重英語,其實有下列三點原因。首先國情所致,雖說新加坡半成都是華人,但畢竟還有三成人是印度和馬來西亞人。
  • 國語羅馬字,精英階層再造文明的失敗嘗試
    但「國羅派」還是嫌音過多,「國音的音多,京音的音少;多則難記,少則易知;減少幾個讀音,裁撤幾個字母,由難趨易,誰不歡迎?」(《國語運動史綱》)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漢字,讓漢字走西洋的拼音化道路,所以音素當然是越少越好,拼法也越省事越好。這就是都是南方人的「數人會」學者們會盯上北京音的道理,理由就是因為北京話的音素構成簡單,且尖團音合流。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當然,連李光耀自己的祖上也是中國廣東人,但是他卻執意要將盛行於西歐國家的英語定為國語,對於其深層原因也並未做過多解釋。以英語作為國語的政策落實之後,李光耀開始馬不停蹄的提出各種政治經濟政策,來扶持新加坡的發展成長。
  • 發中文新聞稿被批不尊重國語,馬來西亞財長反駁:憲法賦予的權利
    網民以表情包留言,文字:「別那麼種族主義。」,在記者會上也以國語和英語和媒體互動,卻因一張中文公告遭到「種族主義式的譴責」。 「我以財長身份發布的新聞稿向來以馬來語為主,英語為次,偶爾在迫切及重要的課題上,才譯成中文發給國內外中文媒體,以方便相關單位直接掌握第一手消息,不尊重馬來語地位的邏輯何在?」